玄武岩纤维和钢纤维含量对树脂基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塑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ini7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酚醛树脂、丁腈橡胶、重晶石、玄武岩纤维和钢纤维等为原料进行摩擦材料的制备,研究了玄武岩纤维和钢纤维含量对摩擦材料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玄武岩纤维含量为10%~25%(质量分数,下同)时,随着纤维含量的减少,摩擦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大、压缩强度减小;当纤维总量占30%且玄武岩纤维与钢纤维质量比为1:1时,2种增强纤维产生最佳的耦合效应,摩擦因数稳定在0.361~0.377之间,磨耗量约为0.132 cm3/MJ;磨损试验中该摩擦材料的磨损以黏着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
其他文献
选用α?硫代甘油和对1,4?苯二硼酸合成了二巯基对苯硼酸酯,采用熔融共混法使二巯基对苯硼酸酯与聚氯乙烯(PVC)进行交联,制备了具有动态可逆交联结构的PVC,通过红外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表征了二巯基对苯硼酸酯的结构,同时对合成的交联剂二巯基对苯硼酸酯进行热分析,验证了其用作PVC交联剂的可行性,进一步研究了交联PVC的化学结构、应力松弛、蠕变性能、力学性能和二次加工性.结果表明,二巯基对苯硼酸酯交联后的PVC样品在各项性能上均有提升,且PVC样品在凝胶度较高的条件下仍然能进行二次加工,加工后可保留90%的
目的: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进行分析,采用优质化护理方式,进行效果效果的研究.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其就诊时间在2021年4月到2021年11月,其中共计患者80例,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优质化护理进行治疗.结果: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心理、躯体、社会功能进行分析,护理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整体效果优,整体效果好(P<0.05).结论:通过进行治疗,采用优质化护理方式进行应用,整体治疗效果较为优良,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以3种本体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ABS)牌号树脂胶液配比和工艺参数为基准,从橡胶的种类、结构、活性官能团数量、黏度、分子量及其分布等方面进行参照对比,选用1种适合本体ABS合成用国产橡胶,代替专利商指定配方用胶(720AX和565T橡胶),在4釜串联平推流本体ABS小试装置上进行试验.通过对原橡胶与替代橡胶在结构、性能上的差异对比,结合相应ABS树脂的试样性能表征分析,对选用替代橡胶的可行性做出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国产编号BR?A胶与720AX胶在试验过程中表现的性能差异性较小,可相互替代;国产
基于利用厨余垃圾作为合成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原始基质,既可以增加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又可以降低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合成成本,有利于厨余垃圾合成PHA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概述了PHA的应用领域和类型,总结了厨余垃圾合成PHA工艺路线和PHA前体物(VFAs)合成阶段与PHA合成阶段的内在合成机制,重点汇总了利用厨余垃圾合成VFAs过程和利用VFAs合成PHA过程的重要工艺参数.最后,对厨余垃圾合成PHA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以壳聚糖(CS)为基质材料,蒙脱土(MMT)为填料,采用戊二醛(GA)交联改性并结合溶液插层法制备了交联壳聚糖/蒙脱土(CS/GA/MMT)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及热重分析仪对复合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MMT用量对复合膜的吸水性能、水蒸气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改性CS可提高CS膜的耐水性,CS/GA膜的吸水率较CS膜降低了9.6%;MMT可提高复合膜的耐水性、水蒸气阻隔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当MMT的用量为CS质量的5%时,复合膜的各项性能较好,吸水
以黄花菜多酚提取量(%)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软件,对黄花菜多酚索氏提取法进行分析与优化,并以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作为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指标.结果显示:索氏法提取黄花菜多酚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时间2.0h,乙醇体积百分比80%,料液比1:20(g/mL).在此工艺条件下,黄花菜多酚提取量约为1.01%,相对标准偏差为3.47%.黄花菜多酚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率IC50分别为0.070mg/mL和0.069mg/mL,而参照组VC的半抑制率IC50分别为0.018
研究了单轴转动的圆筒形滚塑模具在加热阶段其内表面传热系数与模具转速之间的关系,首先为滚塑工艺的加热阶段建立一个简化的传热模型,然后通过MATLAB软件求解了该模型的微分方程,从而将实验测得的加热时间转换成模具的内表面传热系数.在模具静止和转速较高的工况时,模内粉料的状态是确定且不随时间改变的,因此可通过FLUENT软件对这2种工况进行仿真计算以获得理论上的加热时间,然后同样转换成模具的内表面传热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当粉料在模内体积占比为10%时,随着模具转速的增加,内表面传热系数先是急剧升高,但在转速达到
以不同摩尔比的二胺单体1,3?双(4\'?氨基苯氧基)苯(TPE?R)、2,6?二氨基甲苯(2,6?DAT)和二酐单体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为原料进行三元聚合,采用高温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一系列聚酰亚胺(PI)薄膜.通过红外、紫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表征与测试了PI薄膜的微观结构、光学性能、热稳定性及溶解度等.结果表明,合成的模塑粉和薄膜已经亚胺化完全,薄膜的最大透过率均在80%以上,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接近290℃,800℃时残炭率均在55%以上;合成的所有模塑粉均能
针对由于等距螺旋锥齿轮结构较复杂导致在粉末注射成型阶段常出现不均匀分布的体积收缩和粉末浓度,使得制件产生翘曲变形和表面黑线的问题,利用Moldex3D软件对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工艺成形等距螺旋锥齿轮进行仿真分析,结合正交试验设计获得各工艺参数组合对应的体积收缩率和粉末浓度,通过均值分析和极差分析得出各工艺参数对响应目标的影响趋势,并利用BP神经网络结合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进行MIM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优化之后的最佳工艺参数极大改善了体积收缩分布和粉末浓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了
综述了近期聚乙烯(PE)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参与生物降解的微生物和实验表征方法,从中发现在降解能力测试中由于所用PE类型的不同和表征方法的误用等因素,造成无法对各类型降解菌的降解效率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了对PE微生物降解的实验流程的改进建议和补充,为进一步研究PE的微生物降解特别是降解菌的高效性定义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