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税收流失严重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我国受税制条件、税收成本、公民纳税意识普遍淡薄等因素的制约,税收流失现象还依然存在。有鉴于此,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我国税务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税收流失概念入手,对税收流失的规模、影响与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对治理税收流失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税收流失;经济效应;税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8-0230-01
1 税收流失的现状
(1)偷逃、骗、避税现象尤为突出。
偷逃税是税收流失的最主要方式。我国的偷、逃税面相当广, 据2008年有关资料报道, 我国国有企业偷逃税面为50%, 乡镇企业的偷逃税面为60%, 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偷逃税面为80%,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偷税面为60%, 个体的偷逃税面在90%以上。出口骗税行为日益增多。骗税主要是骗取出口退税, 近年来骗税已从高价值、高税率的产品发展到普通产品, 骗税人员从少数出口企业发展到专业骗税团伙, 骗税手段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国家每年因被骗出口退税的损失巨大。
(2)欠税居高不下。
我国长期以来都有居高不下的欠税。近年来, 企业拖欠国家税款现象日趋严重, 近几年每年年末欠税金额均在500亿元以上。从税种分布看, 欠税主要集中在“两税”上。据近日媒体报道, 2006年广州名列“百富榜”前十名的其中一位房地产大亨, 个人虽坐拥财富100亿元, 其所拥有的大集团却连续几年欠下巨额税款, 经税务部门多次催缴, 至今仍欠税达2 800万元(不含滞纳金)。
(3)以费挤税日益膨胀。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 应有的分配制度不健全, 各地方和部门为了局部利益, 千方百计截留国家税收, 对企业搞“包税”或变相“包税”, 再通过其他途径转化为制度外收入, 并人为使收费刚性大于收税刚性, 以费挤税, 导致财政分配中非税收入大于税收收入。过多过滥的收费, 加重了企业、个人负担, 使税源减少, 使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受到打击, 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2 产生税收流失的原因
关于税收流失的原因应如何界定, 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强调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对原因的认识和分析会有很大差异。但是, 这并不是说对税收流失原因的界定只能是徒劳的, 因为, 无论怎样看, 税收流失之所以存在, 从大的方面看是有其内在性的因素的同时也有着外在的因素。
(1) 税收流失的内在原因。
从内在因素看, 税收流失的根本动因就是作为纳税行为人来讲受其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 特别是纳税人, 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 必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 纳税人不愿或想方设法不按政府预先规定好的征税标准进行纳税, 是由于他在作出这一决策之前, 会对其收益和成本作出预期,加以比较选择之结果。因此可以认为税收流失之所以存在, 内在因素是根本。
(2) 税收流失的外在原因。
在界定税收流失分析其原因时单单强调造成税收流失的内在因素显然是不够的, 应该从为了达到解决税收流失问题的角度出发而对造成税收流失的客观外在环境因素作出分析加以概括,因为内在因素始终是存在的, 内在因素能否导引出最终的结果, 必然是要通过外在的环境因素而起作用。信息不对称是税收流失的客观基础,而税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造成税收流失的法律原因。
3 治理税收流失的政策建议
(1)健全法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税。
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由于征税主体违规而导致税收流失的现象显而易见。据2002 年的一份内参报道,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偷逃税面为50%,乡镇企业的偷逃税面为60%,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偷逃税面为80%,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偷税面为60%,个体的偷逃税面在90%以上。 所以我们必须健全法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第一,加强税收立法,健全税收法律体系。第二,规范税收执法,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第三,健全税收法制保障体系。
(2)改革和完善税收征管模式,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要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进中央确定的各项税制改革, 落实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措施,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狠抓管理基础工作, 切实加强税收征管。针对薄弱环节, 加强各税种管理,改进税收征管手段和方法, 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和效率, 防止税收流失。
(3)提高全民纳税意识创造依法治税的良好社会环境。
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公民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漏税等税收违法问题严重,因此,要加强税法宣传,强化公民的纳税意识当前,强化公民的纳税意识,一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观”;二要深入广泛地开展税收宣传;三要坚持税务行政的公开、公正、公平;四要建立法人纳税信誉评估制度。
(4)深化税收管理,加强税源监控。
进一步完善税务登记制度,加强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的情况比对,建立按税种、税目,分地区、行业,分经济属性的税源监控制度,全面把握税源分布状况,更好地加强对重点税源(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高收入阶层) 的监控。
参考文献
[1] 许翠华. 税收流失的对策探究[J].会计师,2009,(7).
[2] 孙力. 治理税收流失的对策[J]. 税务, 2003,(4).
[3] 罗春梅. 构筑治理税收流失的新制度平台[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8).
[4]王娜.我国税收流失的根源探究[J].商业经济,2004,(10).
[5]刘克安.税收流失与依法治税[J].社会主义研究,2004,(6).
[6]王小锋.从税收流失的现状谈治理对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第四版,2008,(4).
关键词:
税收流失;经济效应;税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8-0230-01
1 税收流失的现状
(1)偷逃、骗、避税现象尤为突出。
偷逃税是税收流失的最主要方式。我国的偷、逃税面相当广, 据2008年有关资料报道, 我国国有企业偷逃税面为50%, 乡镇企业的偷逃税面为60%, 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偷逃税面为80%,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偷税面为60%, 个体的偷逃税面在90%以上。出口骗税行为日益增多。骗税主要是骗取出口退税, 近年来骗税已从高价值、高税率的产品发展到普通产品, 骗税人员从少数出口企业发展到专业骗税团伙, 骗税手段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国家每年因被骗出口退税的损失巨大。
(2)欠税居高不下。
我国长期以来都有居高不下的欠税。近年来, 企业拖欠国家税款现象日趋严重, 近几年每年年末欠税金额均在500亿元以上。从税种分布看, 欠税主要集中在“两税”上。据近日媒体报道, 2006年广州名列“百富榜”前十名的其中一位房地产大亨, 个人虽坐拥财富100亿元, 其所拥有的大集团却连续几年欠下巨额税款, 经税务部门多次催缴, 至今仍欠税达2 800万元(不含滞纳金)。
(3)以费挤税日益膨胀。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 应有的分配制度不健全, 各地方和部门为了局部利益, 千方百计截留国家税收, 对企业搞“包税”或变相“包税”, 再通过其他途径转化为制度外收入, 并人为使收费刚性大于收税刚性, 以费挤税, 导致财政分配中非税收入大于税收收入。过多过滥的收费, 加重了企业、个人负担, 使税源减少, 使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受到打击, 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2 产生税收流失的原因
关于税收流失的原因应如何界定, 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强调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对原因的认识和分析会有很大差异。但是, 这并不是说对税收流失原因的界定只能是徒劳的, 因为, 无论怎样看, 税收流失之所以存在, 从大的方面看是有其内在性的因素的同时也有着外在的因素。
(1) 税收流失的内在原因。
从内在因素看, 税收流失的根本动因就是作为纳税行为人来讲受其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 特别是纳税人, 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 必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 纳税人不愿或想方设法不按政府预先规定好的征税标准进行纳税, 是由于他在作出这一决策之前, 会对其收益和成本作出预期,加以比较选择之结果。因此可以认为税收流失之所以存在, 内在因素是根本。
(2) 税收流失的外在原因。
在界定税收流失分析其原因时单单强调造成税收流失的内在因素显然是不够的, 应该从为了达到解决税收流失问题的角度出发而对造成税收流失的客观外在环境因素作出分析加以概括,因为内在因素始终是存在的, 内在因素能否导引出最终的结果, 必然是要通过外在的环境因素而起作用。信息不对称是税收流失的客观基础,而税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造成税收流失的法律原因。
3 治理税收流失的政策建议
(1)健全法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税。
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由于征税主体违规而导致税收流失的现象显而易见。据2002 年的一份内参报道,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偷逃税面为50%,乡镇企业的偷逃税面为60%,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偷逃税面为80%,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偷税面为60%,个体的偷逃税面在90%以上。 所以我们必须健全法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第一,加强税收立法,健全税收法律体系。第二,规范税收执法,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第三,健全税收法制保障体系。
(2)改革和完善税收征管模式,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要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进中央确定的各项税制改革, 落实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措施,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狠抓管理基础工作, 切实加强税收征管。针对薄弱环节, 加强各税种管理,改进税收征管手段和方法, 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和效率, 防止税收流失。
(3)提高全民纳税意识创造依法治税的良好社会环境。
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公民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漏税等税收违法问题严重,因此,要加强税法宣传,强化公民的纳税意识当前,强化公民的纳税意识,一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观”;二要深入广泛地开展税收宣传;三要坚持税务行政的公开、公正、公平;四要建立法人纳税信誉评估制度。
(4)深化税收管理,加强税源监控。
进一步完善税务登记制度,加强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的情况比对,建立按税种、税目,分地区、行业,分经济属性的税源监控制度,全面把握税源分布状况,更好地加强对重点税源(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高收入阶层) 的监控。
参考文献
[1] 许翠华. 税收流失的对策探究[J].会计师,2009,(7).
[2] 孙力. 治理税收流失的对策[J]. 税务, 2003,(4).
[3] 罗春梅. 构筑治理税收流失的新制度平台[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8).
[4]王娜.我国税收流失的根源探究[J].商业经济,2004,(10).
[5]刘克安.税收流失与依法治税[J].社会主义研究,2004,(6).
[6]王小锋.从税收流失的现状谈治理对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第四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