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走向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时目标设计与实施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nit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时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是改变学科知识点碎片化,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有效对接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从课时目标设计的基础、核心内容、可操作性、可检测性等方面,初步探索了从教走向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时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从教走向学,学生主体,核心素养,课时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21-0030-04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课时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是改变学科知识点碎片化,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有效对接的前提和保障。
  本文所说的课时目标,指学生经过学习后应该在行为和能力上表现出来的预期成绩或者进步。它与教学目标最大的区别是,它是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非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课时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目标的确立应在分析课程标准、单元主题、课时学习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目标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核心内容,避免将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机械地分离;第三,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成。第四,为目标配备清晰的评价量表,能够衡量出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基于此,本文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谈谈从教如何走向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时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读课标与单元主题,
  明确课时目标的指向
  研读课标与单元主题,分析课时学习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教育价值,在关照整体的基础上把握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是设计课时目标的关键。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单元把两次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作为学习内容,从而达到“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这一主题。课标要求如下: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的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①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是本单元的第1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下启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及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本课内容包括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三个子目。本课学习对于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时空为尺度,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和解释为基础,对工业革命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进而照应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重大价值。因此,该课时目标应指向:“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二、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课时
  目标的核心内容,综合培养核心素养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①因此,教师需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核心内容,综合培养核心素养。
  课时目标的指向决定了本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针对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认知困惑,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我们对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进行分解,形成了一组水平程度不同、相对独立、但又逐层递进的课时目标:
  目标1
  1. 能知道工业革命的进程,建构重大史事之间的联系。
  2. 能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目标2
  1. 能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
  2. 能理解和解释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目标3
  能從工业革命的历史中获得启示。
  上述目标分别对应着逐层递进的三个维度:掌握知能、理解意义和学习迁移。掌握知能指基本的可量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理解意义指全面地认识问题;学习迁移指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②同时,还分别对应核心素养的4个等级和学业质量水平的4个层级。目标1指向水平1和水平2,为后续的历史理解打下基础;目标2指向水平3,启发和诱导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最终促成思维能力提升;目标3指向水平4,在形成学生自我历史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关照,照应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③以上课时目标对应的核心素养水平及其表现参见表1(见下页)。
  三、提供学习路径,
  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课时目标
  上面的课时目标表明了教师期望学生学会什么,但并未为学生的学习指明路径,因此,需要将其细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研究表明,一个有效的学习目标需要提供给学生关于目标知识清楚的理解,即需要具体描述学生将如何显示出他们理解了。④因此,学习目标的叙写,需要注明行为主体(“我”),采用“明确具体的行为动词 内容”的格式。具体来说,学习目标的表述中应该有明确具体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分析、列举、解释”等;应该说明辅助手段、角度、情境、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是辅助手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角度;应该写明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如“能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社会生活等方面,各举两例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遵循以上原则,本课学习目标叙写如下:
  目标1:
  1. 依据教材和所学知识,我能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机器动力的改良、交通运输业的进步、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工业革命由英国逐渐扩展到欧美国家等方面,展示工业革命的进程。   2. 依据教材和材料,我能从能源、行业、技术、开展国家等方面,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目标2:
  1. 依据教材和材料,我能从政局、农业发展、资金、劳动力、技术、原料、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分析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能从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阶级结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的社会问题、国际经济格局、国际政治格局等方面,理解和阐释工业革命带来的利与弊。
  目标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能通过工业革命的学习,说明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阐释工业革命留给我们的启示。
  四、为课时目标配备清晰适切的评价
  量表,帮助学生检验和改进学习
  如何实现学习目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考虑个体间差异,尽量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化的发展可能?为课时目标配备适切的评价量表(见表2)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五、关于学习目标的反思
  本课学习目标的优点在于,不仅注重具体知识的落实,又关照思维水平、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既有历史知识的学习,又有历史与现实的衔接,体现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时,它还兼顾整体与个性,既有指向一致的学习目标,又附有清晰适切的评价量表,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了从教到学的转变。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清晰、适切、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其开放性受限。例如,对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这一学习目标,教师给出了思考角度(脚手架)。这些脚手架是唯一的吗?学生能自己搭建适切的脚手架吗?
  第二,历史教育的本质,不是记住那些浩如烟海的史实,而是通过吸取前人的智慧服务于学习者的人生。如何达成隐性学习目标,助力学生的人生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本课,我们更应该关注“工业革命留給我们的启示”这种隐性学习目标的落地。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如何使学习目标真正体现学生观点和学生立场,成为促使学生自我要求、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作者简介】张美华,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十一学校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湉湉】
其他文献
[关键词]清朝前中期,鼎盛,危机,中国模式,世界潮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21-0050-06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是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中的一课。从联系上看,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上承“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下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横比西方人文主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Tasmania)地区的霍巴特(Hobart)正在修建一座新的跨越德尔文特河(Derwent)的长约一千米的桥梁。这座桥名叫鲍恩桥(Bowen),其上部结构为 Hobart, Tasman
一、前言受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交通部的派遣,于1984年6月16日至1985年6月15日的一年间赴日学习。接受单位是日本国福岛县的会津工建社。在日期间得到会津工建社的热情接待
摘 要 统一是中国古代史演进的总趋势。中华文明在起源时就具有多元一体的先天基因;地理环境和宗法制则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客观和制度因素。中国古代史的分裂期越来越短,统一帝国的多元共生性越来越强,而民族融合是主旋律。培养中学生对于祖国统一的家国情怀需要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统一,民族融合,多元一体,家国情怀   统一是中国古代史演进的总趋势。中华文明在起源时就具有多元一体的先天基因;地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涉及多个基因和多种分子水平。在肿瘤基因水平上寻找新的预后指标并开展靶向治疗已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它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
教学立意乃课之魂.立意高则课堂充满智慧,立意低则教学了无意趣.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繁复,跨度极大.如果不深入研究此问题,教学就会成为教师自乐的絮语和无趣的流水账.只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