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医学社会史问题,促进知识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李化成教授访谈录

来源 :历史教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nk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时间:2021年6月rn采访地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n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亚萍rn问: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此次访谈!您多年来致力于黑死病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斐然,可以先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经历和如何进入该领域的吗?rn答:好的.起初,《历史教学》编辑部跟我联系,说要做中青年史学家的访谈,我的第一反应是婉拒,直到现在也很犹豫,因为我觉得自己在研究上还很青涩,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后来,我想如果能够借此访谈,使那些基础不是很好的同行、后学者能从我的研学经历中得到一点启示,从而坚定走学术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或许也可以一试.因为我的基础并不好,学术起点也比较低,我也希望通过这次访谈做下反思,把接下来的工作做得更好.
其他文献
自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特别是晚清以来的中国学术现代转型中,倡导“新史学”和集成创新方法论的梁启超与王国维在中西对接和古今转换中成为了转折性人物,其弟子冯永轩继承了二者之衣钵而在边疆史、先秦文化史继续拓展.传至冯天瑜融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场、文化生态学方法和知识考古学的传统,发扬并深耕其文化史研究领域,实现了文化史领域的观念传承与范式转型,展呈出中华文化史的框架、文化生成机制、历史文化语义学等系统性成果.冯氏后学在继承中进而分出注重基础理论和学理问题研究的文化史学派与注重现实和应用问题的文化管理(文化产业)
在新时代背景下,“长江大保护”的顺利推进需要结合系统科学视角,以处理好长江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管理问题.在长江流域复合生态系统运作机理中,自然子系统和经济、社会子系统分别主要以负反馈和正反馈方式运作,且子系统间显示出外拓与内生的共轭反馈关系.该系统整体上具有非线性演化特征、多维嵌套复杂性本质以及多样性表征.据此,“长江大保护”行动的管理者与研究者有必要具备系统思维逻辑和夯实的系统科学知识,通过通力合作处理关键性的四对张力问题,以促进实现长江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本文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结合基准回归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综合研究与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正在向高水平集聚方向发展,并呈现内部多极分化的特征;外商直接投资、金融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等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数字经济所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格局.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扩大就业规模、激发就业市场活力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也带来了许多新挑战,必须大力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加大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助力新就业形态补短板,大力发展平台型经济,以积极应对劳动力市场变革.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者的突显、主客体的对立以及存在的遗忘都鲜明地体现在现代技术中.海德格尔技术之思包括四重维度:技术的本质、现代技术的本质、现代技术的危险和现代技术危险的克服.通过审视当今人类技术化的生存现实,海德格尔批判了现代技术对人的存在、思想和语言的设定,反思人类自然文明与技术文明的断裂,以及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的失衡,对于当今技术化时代如何限制技术的泛化,进而实现技术与人、自然的和谐共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传统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要是评价知识的学术价值,以论文和著作作为主要的评价中介,知识本身就是目的.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体制化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明确社会指向性,使其成果评价以社会为导向是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转向以社会实践为中心,需要做到在评价理念、评价政策和评价效益上的转型.具体来讲,就是要形成立足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成果评价观念,建构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成果评价制度供给体系,形成以社会、课程和课堂为中心的成果传导机制,构筑以社会实践效果为价值取向的成果评价平台.
社会工作的技术实践呈现了“两种路径、一个终点”的双向趋同现象,即民办的“社工服务机构”与官办的“社区社工站”等不同行动主体共同迈向了兼具“专业化”“行政化”及“在地化”的复合型技术实践.本文基于制度同形理论构建了“合法性压力—制度匹配—技术治理”的解释框架.根据两个案例分析,发现:(1)社会工作的技术治理遭遇了由“专业逻辑”与“行政逻辑”的结构性张力构成的制度环境和合法性压力.(2)技术治理主体的实践理性决定了不同的行动策略.即社工服务机构采取“行政化趋同”策略嵌入性改造了专业社工技术,社区社工站则通过“
网络社交团体的自我秩序化是互联网自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为了维系自身存续与发展,网络社交团体自觉追求理性行动与组织秩序、自我平衡团体成员的利益关系,同时为政府与网络社会之交互提供了良性且有效的机制,并培养和锻炼着社会的自治能力.网络社交团体自我秩序化的功能优势在于,它能够直接回应网络社会的秩序化需求,灵活应对网络社会的快速变迁,塑造出一种因认同而自觉服从的社会秩序.这种特定的秩序化模式契合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构成了网络社会秩序化的有效手段.然而,网络社交团体的自我秩序化也有着仅凭自身力量所不能摆脱的局
采访时间:2021年9月rn采访地点:线上网络rn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温海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张琰rn问:刘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此次采访.首先,想请您分享一下早年的求学经历,有哪些学缘与机缘促使您进入历史研究领域?rn答:1987-1994年,我在厦门大学历史系读完了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当时的南洋研究所(后改为南洋研究院)工作了四年.厦门大学不看重学科畛域,跨学科交流的风气浓厚.厦门大学有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传统,傅衣凌先生主要研究明清,韩国磐先生关注魏晋隋唐.傅先生倡
期刊
中华书局本《元史》卷八二《选举二·铨法上》中"匠官"条:凡匠官:至元九年,工部验各管户数,二千户之上至一百户之上,随路管匠官品级.省议:"……一百户之下,院长一员,同院务,例不入流品,量给食钱."(1)参考前文,工部在五百户以上的提举司中,分设"提举""同提举""副提举"三级官职,依此类比,极易认为"同院务"也是院长的佐贰官.且在《元史》卷八三《选举三·铨法中》亦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