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亮苏绣品牌“绣二代”姚兰:破茧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海外学习经历的“绣二代”姚兰,希望通过更具现代气息的创新设计,为传统苏绣注入时代活力。去年夏天,“90后”苏州姑娘姚兰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7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锦绣中华———江苏刺绣艺术精品展”,她作为学院派新生代参展;与家居品牌合作的刺绣艺术高定体验中心落户西安,她为此频繁出差;她一手策划的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馆迎来开馆一周年,正式推出系统专业的苏绣课程……
  2018年,姚兰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获得清华大学和美国苏富比艺术学院的双硕士学位。她的母亲、苏绣艺术家姚建萍一度反对她进入苏绣行业,但姚兰却有着自己的坚持:“我选择这份事业不是为了帮妈妈,而是因为值得。”
  苏绣也许缺一个我这样的人
  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馆里,姚兰身穿一袭素色长裙,笑语盈盈地与客户交谈。她说话声音温柔,却透着超乎年龄的沉稳、成熟。作为品牌馆项目负责人,不管是与国际知名品牌的跨界合作,还是展馆中照明灯的安装、维修,她都事无巨细地操心。
  姚兰出生在苏州镇湖,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姚兰的母亲姚建萍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由于执着投入苏绣事业,少有时间能陪伴在女儿身边。姚兰8个月大的时候,姚建萍去一位苏绣大师家中拜师学艺,一学就是4年。姚兰小学时寄住在亲戚家,初中时就开始一个人住,这让她早早养成了懂事、独立的性格。高考前,自小学习书法和绘画的姚兰决心报考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又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攻读研究生。读研期间,她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驻留法国,并入选清华与苏富比艺术学院联合培养的艺术管理项目,前往美国和英国学习,拥有了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毕业作品展上,她交出一幅名为《远方》的苏绣。影影绰绰的水墨背景上,金线丝丝缕缕延伸开去,光影的明暗过渡巧妙自然,就像从飞机上俯瞰城市夜景,万家灯火,明媚动人。这幅作品将传统苏绣技法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随着镇湖绣娘的平均年龄逐渐上涨,人才的断代成为许多老艺术家担忧的问题。姚兰知道:“妈妈为苏绣付出了一生,不可能不希望我接班。”但当她真正要踏入苏绣行业时,竟遭到姚建萍的阻拦。“妈妈觉得这一行太辛苦,想让我去当大学老师,生活可能会更安稳。”姚兰拒绝了。“我有家庭的熏陶,又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把学到的知识用在这个行业是很合适的。大学不缺我这样一个老师,但苏绣行业也许缺一个我这样的人。”
  女儿的加入,让姚建萍备感欣慰。继姚兰之后,毕业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妹妹姚卓也回到苏州,姐妹俩成为母亲的左膀右臂,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以自己的原创向传统致敬
  白色曲面墙上挂着姚建萍团队的经典作品,茶室门上绣着两尾红鱼,沙发上点缀着几枝玉兰……品牌馆里随处可见的苏绣元素,营造出沉浸式体验空间,让参观者深入感受苏绣艺术之美。
  2018年8月,位于苏州李公堤文化创意街区的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馆升级改造后重新开馆。整个改造项目由姚兰负责,她聘请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师,将千年苏绣的历史韵味与极简风格的现代设计融合在一起。姚兰介绍说,展馆整体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蚕茧,这是丝线和刺绣的起源,折叠的展墙体现了设计师对苏绣的认知,“刺绣作品乍一看是平面的,却具有立体的艺术效果。”米白色的地面上,几条细细的黑色弧线错落分布,这是姚兰亲手埋入的一片片黛瓦,“吴文化是苏绣的土壤,这代表我们对传统的致敬。”品牌馆开幕首展叫做“破茧”,姚兰说,这是突破创新的意思。“我想在妈妈和她的团队发展了30多年的基础上有一些突破,为苏绣品牌注入时代活力。”
  1998年,姚建萍组建镇湖刺绣研究所,“姚建萍刺绣艺术”这一品牌随之确立。传统的苏绣内容主要是花鸟虫鱼、小猫小狗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姚建萍就尝试以油画、水墨画、工笔画等作为刺绣蓝本,表现更丰富的题材。“妈妈发现什么都能绣得好、绣得像,但如果只绣已有的绘画作品,那永远都有别人的影子。自1998年起,妈妈的团队就远离了‘拿来主义’,开始做自己的原创。”姚兰说。
  本科毕业后,姚兰和两名中国美术学院的同学一起创立了设计工作室,专攻苏绣画稿的原创设计,并开发衍生品。他们的处女作《屋檐记事》,将双面绣荷花鲤鱼置于形似屋檐的提梁下,构思新巧,一经问世就获得良好的反响。
  “早年间,妈妈一心追求技艺上的极致,很少去想怎样进行商业转化。”而姚兰更多的是思考怎样让母亲创立的苏绣品牌更加国际化、现代化,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一个民族品牌只靠一代人是做不起来的,它需要两三代人的积淀。一位前辈曾经鼓励我,你们是苏绣行业冒出来的一支先行队伍,你们探索出来的路,就是未来大家可以走的路。”
  让苏绣走进当代生活
  品牌馆里,一个小女孩在母亲的指导下,试着用滚针法绣出一条条蓝色波浪。这是姚兰团队开发的“针趣DIY绣卡”,让普通人轻松入门苏绣。一年来,品牌馆举办了多场苏绣展览、体验沙龙,用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播苏绣文化。
  如今,姚蘭的团队拥有10余位高学历青年设计师,并成立了一个新品牌“姚绣”。姚兰指着身后墙上挂着的刺绣荷花挂屏说:“这是顶尖的艺术品,但年轻人很难消费得起。如果‘90后’‘00后’中接触刺绣产品的人越来越少,那还有谁能理解苏绣的价值呢?”与“姚建萍刺绣艺术”的高端定位不同,“姚绣”主打年轻化、生活化,推出了手机壳、笔记本、丝巾、卡包等产品,让精致典雅的苏绣跳出画框、走进生活,更具实用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绣二代”回归苏绣行业。2018年9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镇湖苏绣小镇共有“80后”刺绣从业人员1397人、“90后”刺绣从业人员906人,占总从业人数25%左右。年轻人的加入不仅让传统工艺后继有人,也为苏绣带来了更多活力和创新。
  “我妈妈那一代塑造了金字塔的塔尖,而塔基要靠我们来巩固。”姚兰说,“孩子们体验一次DIY小课程,年轻人买一块刺绣手表,就会对苏绣这门传统艺术有更深的了解。我们希望将苏绣提炼成一种精致的生活美学,打造充满活力和时尚感的非遗品牌。”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周缘文并摄
其他文献
人类在宇宙中是孤独的么?星空中的亿万星辰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并不是茫茫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随着人类发展出无线电天文学,具备了向宇宙发送电报的能力,许多天文学家觉得,人类应该主动联系外星文明,看看会发现些什么。  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就是近百年来最痴迷于寻找外星文明的人,他创立了人类首个正式的搜寻外星文明的计划,写出了著名的“德雷克公式”,设计了外星人能够读懂的“阿雷西博信息”。  一心一
期刊
连续四次游泳跨越英吉利海峡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7岁的萨拉·托马斯已游了六七个小时,她还要至少再游43个小时,才能完成这次挑战。突然,她觉得肚子很不舒服。她的团队一直在离她不远的地方乘船航行,每隔半小时,他们会投给她一些苹果汁奶昔,但这仍不能缓解她的恶心感……  2019年9月15日,当太阳升起时,托马斯吐掉了前一天晚上吃的所有东西。这让她稍感轻松了一点,但她知道,后面她还将面临许多其他的困难
期刊
爱摇滚:被时事节目“耽误”的乐评人  1985年,白岩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86年5月9日,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演唱了《一无所有》。高亢强烈的音乐节奏,近似北方民歌的曲子和口语化的歌词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震撼,令众多年轻人热血沸腾,白岩松也不例外。  1989年,白岩松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报社,成了一名记者。因为喜欢音乐,他被报社指定负责文娱栏目版块。对
期刊
唐采伶是台湾桃园人,大学毕业时,她选择澎湖作为自己毕业旅行的目的地。后来,唐采伶是一名旅行摄影师,她经常带着新人到澎湖旅行、拍婚纱照,并出版了《浮岛慢拍:澎湖旅写真》。2015年初,,唐采伶外出拍摄,她无意间发现沙滩上堆积了很多垃圾。看着心爱的大海漂满废弃物,唐采伶感到十分痛心。她放下手中的相机,开始捡拾沙滩上的废弃物。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情况肯定就会不一样了。出于这样的目
期刊
今年78歲的钟重新,是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的一名党员,他在松洲村,已经行医50多年,医术获得了村民们一致认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钟重新就主动请缨,担起了该村的防疫工作。他每天上午都会上门去为返乡村民测量体温,记录他们的身体状况。下午,他还会坚守在村卫生所,为村民们看病。家人担心他的身体,都劝他不要这么劳累。可他却说,“我作为一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防抗疫情岂能缺了我!”
期刊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也憋坏了摄影人,北京广播电视报社摄影俱乐部的会员们心里也跟长了草似的,这么多天不能出门,也不知拍点啥。这不,著名摄影家司马小萌老师(北广摄影俱乐部顾问)急人所急,她自己拍摄小视频,开创专栏《司马小萌走哪拍哪》观察身边事,教您在家也能拍點有趣的故事!司马小萌老师说:与新冠肺炎斗争,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要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我们要继续管住腿,在家
期刊
期刊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一带。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共有131992人。  细密柳条围栅的院落,木质门楼、茅草房顶、大烟囱,如果不是门上“达斡尔民俗展馆”几个大字,这里与普通农家院并无二致。里面展示的与达斡尔族息息相关的205件老物件,竟全是由一人搜
期刊
感谢陈更,彭敏再次归来  “第三季我拿到亚军后,号啕大哭的时候,是她陪在我身边照顾我。”彭敏说的她,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另一名“老将”,北京大学理工科女博士生陈更。  陈更是唯一一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前四季的选手。她和彭敏在诗词大会上的对决,总是充满了看点,被观众和网友们称为“神仙打架”。  “在诗词大会上,并不缺乏满腹经纶的选手,也不缺乏熟练掌握答题技巧的选手,但是能够把这二者完美结合起来
期刊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这也就是说,他在考中进士以后,并没有被留在京中任职,而是被派到了汜水县(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当了一个九品下阶的,几乎都算不上是一个官的图书档案馆馆员。而更让人为他感到抱屈的是: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待就是四年……  王昌龄是谁呀?那可是能写得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堂堂“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他被派到汜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