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系统思维方式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9629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得益于统编语文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编排特点,更易紧扣教学主题,以整体视角对单元内的课文、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一、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分析教材的前后关联
  研究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围绕语文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前后关联。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瞻前顾后,根据单元教材的特点、知识的体系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置具体的教学任务,分配不同的课时,制定出精准的教学目标。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是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感受”是行为动词,也是能力目标,感受的对象是语言。要实施本单元的整体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关联前面的语文教材去分析学生进行过哪些感受语言的训练,然后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统编语文三年级教材、统编语文四年级教材与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可以知道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言;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统编语文教材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了五次感受或体验语言的訓练,但都直接要求关注语言。其中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和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言训练虽然也要求关注语言,但语言只是路径,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去体会人的形象和内心。通过这样前后关联地分析教材,教师就可以清楚地明确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重点关注的是语言。
  二、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需要理清单元的内部结构
  研究单元整体教学还需要教师理清教材每个单元的内部结构,研究课文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及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系,并研究每一道练习题之间的关系,打通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板块间的壁垒。教师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准确把握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的分布及整个单元的逻辑关系。那么,怎样理清单元的内部结构,聚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呢?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的学习目标对教材进行重组。如在《杨氏之子》一文的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可以加入口语交际的内容,即让学生提前搜集一些小笑话在课间或课前开展讲笑话的口语交际活动。如结合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和本课课后的小练笔等内容,可以在学习精读课文《手指》时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语句去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而在学习精读课文《手指》一文的最后一课时还可以把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和本单元的习作相结合,打通读与写的通道。为什么要这样整合呢?那是因为单元的《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已经从第一题的体会语言的特点上升到了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为达成单元的语文要素目标,对学生能力训练的提升也就从体会语言表达特点上升到表达自己的想法,继而提升到对习作漫画的启示,也就是要写出自己受到的启示了。
  三、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做到学生的先学后教
  如果说前两个需要,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准备和行为,那么,第三个需要则是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整体预习,体现先学后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以单元为整体来预习,通过预习发现本单元课文和知识点中内在的逻辑性,提高预习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如在教学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之前,教师需要安排学生预习整个单元,并细化任务要求,一是联系单元导语页和目录,猜测本单元学什么;二是默读整个单元各板块的内容,结合课后练习和交流平台思考怎么来学习课文。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对整个单元进行整体预习,再进入单元导读课的导趣、导读、导法、导学的梳理,就能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什么及怎么学有了直观而清晰的认识。这样安排学生预习,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由关注单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到关注单元整体目标的达成,能有效地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模糊性;从学生学的角度看,构建单元学习的系统思维,学习任务会更明确,学习重点会更突出,自主学习会更有方向,自我评价也会更有针对性。
  笔者认为,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是统编语文教材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通读教材,对语文要素进行前后关联,理清单元各板块之间的结构关系,建构由单篇到单元,由一种课型的研究走向多种课型的重组和整合,并按一定的梯度去达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生动性和思辨性,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许多令人惊叹的设计发明都是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合作的结果,例如人工智能在家居领域的普及、多元化理念的服装设计等,不难看出,对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分科教学难以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分科教学将完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分割,看似降低了教师教学的
期刊
【导读】  “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是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内容的实际应用。  对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特殊规律”,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给出范例,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却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案例中,来自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的李凤仙老师以“相差数”问题为载体,在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轻松理解了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一些“特殊规律”。赋予了数学知识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学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深度学习是学科教学走向数学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图构数学、拓展探索空间、优化教学策略、开发作业设计等,引导学生更深更广地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索数学,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创新图构数学,提升数学思维  发展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图构数学。图构数学是
期刊
爱比克泰德说:“写作就等于流汗,要想工于运笔,就得勤于练笔。”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习作知识,掌握写作技巧,通过合理想象来进行习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启发想象,展开奇思妙想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打破常规,想出新意,并结合语文教材中提供的例子,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出来。如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2的要求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奇奇思妙想,想发明一
期刊
你、我、他,都是“大家”或“大伙”的一分子。说自己,或许也在说大伙;谈自己的,或许也在谈大家的。曾瞄准自己,写了《疏导好自己》《建设好自己》《使用好自己》,谈了谈自己抑或大伙的心绪、能力和用场,以为差不多,又觉得缺了什么。一日,重温美,读了美育部分,幡然开窍——“哦,缺了美育光顾”,何况自己抑或大家都有美的需要。于是,命笔流溢“美育好自己”。  人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已是共识。
期刊
在小学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把握住文言文的体式特点,以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多元学习、参与体验、质疑思辨,努力实现有“韵味”的教学,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神韵和活力。  文言文的文本体式特点是语言凝练、意蕴丰赡、音韵和谐;文本内容特点是寓意雋永、言志载道、叙事见长。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韵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抑扬有致的“声韵”,激扬宛转之中尽显气韵生动
期刊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的民族精神。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2004年4月2日由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出台的文件)精神与推广和普及传统武术的重大举措,学生参与“武术进校园”活动,能通过武术掌握一些相关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的同时领悟中华武术的魅力,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激发习武热情,提高身体素质 
期刊
著名的数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每个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因而可达到不同的水平。这里的“再创造”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模拟。  “创新模拟”教学的主旨是要改革教育观念,改变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为:在课堂教学中
期刊
小学数学的内容按板块可以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而“图形与几何”这一板块的核心就是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十个核心词之一。小学生要把这部分的内容学好,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要怎样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以六年级“图形与几何”整理复习一课为例来谈。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期刊
“分数(百分数)”问题和“比(比例)”问题,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解决问题的最后两座高峰,也是部分学生望而却步的难题之一。其实,这两类问题外部形态虽然不同,但其本质却同根同源。把“分数(百分数)”问题和“比(比例)”问题联系起来学习,会对这两类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习效率。  一、问题的本质  要把分数(百分数)”和“比(比例)”这两类问题进行有联系的学习,首先要弄清楚它们的数学本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