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读教材策略之三: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②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_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是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内容的实际应用。
  对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特殊规律”,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给出范例,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却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案例中,来自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的李凤仙老师以“相差数”问题为载体,在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轻松理解了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一些“特殊规律”。赋予了数学知识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刻。
  【案例】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唤起旧知
  师(出示板贴图):妈妈身高1.6米,玲玲身高1.42米。妈妈比玲玲高多少米?你会解答吗?怎样列算式?
  生1:1.6-1.42=0.18(m)。
  师追问:为什么用减法?
  ……
  (师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一)初步感知
  师(出示板贴图):妈妈站在一个0.4米高的凳子上,现在妈妈比玲玲高多少米?
  生(独立解答并汇报):1.6+0.4=2.0(m),2.0-1.42=0.58(m)。
  (二)深入理解
  师:谁懂他的算法?说说他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出妈妈站在凳子上的“假身高”,再用妈妈的“假身高”和玲玲的身高求出“假相差数”。
  ……
  师追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1:1.6-1.42=0.18(m),0.4+0.18=0.58(m)。
  师:这又是怎么回事?谁懂他的算法是什么意思?
  生2:他先求出玲玲和妈妈身高之间的实际相差数,再用实际相差数加凳子高度。
  师追问:听懂了吗?
  (部分学生表情疑惑)
  师(用图片演示):怎样摆能一眼看出“1.6-1.42=0.18(m)”?
  生3:妈妈站在原地和玲玲比高(摆图片)。
  师追问:不对呀?凳子呢?
  生3(把凳子放到了妈妈头上)
  (其余学生惊奇)
  师:这样行吗?
  生:不行!……行!
  师:怎么一会儿说行?一会儿又说不行啊?
  ……
  师:妈妈本来就比玲玲高,站到凳子上了就“高上加高”了,对吧?
  生(齐):对!
  师:那么无论是把凳子摆在脚下,还是摆在头上,都体现出了……
  生(齐):高上加高!
  ……
  师:第一种先求要比较的两个数,再求他们的相差数;第二种是先求两个数的相差数,再求相差数的和。
  (三)感受变化
  師(出示课件):玲玲站在一个0.4米高的凳子上,现在玲玲比妈妈高多少米?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展示第一种方法):1.42+0.4=1.82(m)
  1.82-1.6=0.22(m)。
  ……
  师: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3:1.6-1.42=0.18(m),0.4-0.18=0.22(m)。
  师:谁懂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4:先算玲玲比妈妈身高矮0.18米,再用凳子的高度减去玲玲比妈妈矮的部分,就是玲玲比妈妈高的假相差数。
  师:在第一个问题中,我们是用妈妈和玲玲的真实相差数加上凳子的高度,这回怎么变减了呢?
  (生无语以对)
  师(指着凳子放在妈妈头上的图):这一回能不能也……
  生1(迫不及待):也可以先叫玲玲和妈妈公平比
  较,再把凳子放到玲玲头上。
  师(请学生1摆放好凳子):是这样吗?
  生(齐):是。
  师:刚才是妈妈比玲玲高了又高,而这一回是妈
  妈比玲玲是怎么样呢?
  生2:玲玲比妈妈“反败为胜”。
  ……
  (还有部分学生不是很理解)
  师:玲玲本来比妈妈矮,但现在比妈妈高了,是谁帮助玲玲长高了呢?
  生(齐):凳子!
  师:凳子一共帮玲玲长高了几次?
  生:一次!……两次!
  师:说两次的同学上来指指,长高了哪两次?
  生(手指着板贴图):第一次长得和妈妈一样高,长了0.18米。第二次又涨了0.22米,这才是玲玲现在比妈妈高出来的高度。
  ……
  师(总结):求两个数的相差数,如果其中一个数是发生变化的,可以先求出变化数的结果再比较;也可以先比较,再用变化数与相差数相加或者相减。
  (四)总结回顾
  师:这节课我们发现,所有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和整数加减法解决问一样,都要经过三个环节:
  1.先读题目寻找确定要解决的问题→阅读与理解;
  2.2.分析条件,选择算法,列式解答→分析与解答;
  3.回顾总结解题方法→回顾与反思。
  三、发散思维,巩固模型
  师:根据下面信息,你能提出什么相差数问题?
  ……
  师:老师也提出了一个问题:
  妈妈身高1.6米,玲玲身高1.42米。妈妈站在一个0.6米高的凳子上,玲玲站在一个0.4米高的凳子上。现在谁高?比对方高出多少米?如果互换凳子呢?
  这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请大家参照本节课学会的求相差数方法尝试解决这个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提高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相差数问题,比如……
  1.求“电信塔”顶端与“电力塔”顶端的高度相差多少米?
  2.第五单元数学测试卷,小红扣了3分,小明扣了8分,谁的成绩高?高多少分?
  3.这个月妈妈的工资是5000元,爸爸的工资是6000元,妈妈发的奖金是900元,爸爸的奖金是300元。这个月谁的收入多?多多少元?
  总结:希望大家将今天学会的新方法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更多相差数问题。
  【思考】
  “相差数”问题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类重要问题,也是对学生进行“等量代换”数学思想渗透的重要途径。把小数加减法中一些“特殊规律”的应用和解决相差数问题结合起来,赋予它们丰富的表现形式,是这节课的特色所在。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来承载数学知识,使数学看起来不再那么冰冷;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演绎同一个数学知识,使枯燥的数学展现多姿多彩的另一面。这就是这节课的价值所在:
  1.一题多变,一题多练。两个人、一个小板凳,元素不多。“比身高”是生活中常见的趣事,深受学生喜爱。就在这样司空见惯的情境中,不多的元素通过巧妙的排列组合,却呈现了丰富的表现形式:一会儿是妈妈站在凳子上,一会儿是玲玲站在凳子上;一会儿是求相差高度,一会儿是求女儿身高,一会儿是求妈妈身高,一会儿是求凳子高度。学生一不小心就会坠入“迷魂阵”中,难寻来时路。但拨开云雾见青天才发现,路还是原来那条路。变化的是题目的外形,不变的是数学模型的基本框架。一题多变,一题多练,既节约了教学的成本,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2.不同的思路,就會有不同的算式。妈妈本来就比玲玲高,妈妈站在凳子上,现在比玲玲高多少呢?可以求出妈妈现在的“假身高”,再和玲玲比较相差数——这是常规解法,学生都能理解。通过板贴图的演示,学生也能深入理解到第二种解法:妈妈本来就比玲玲高了,再站上了凳子,现在就“高上加高”,所以要把实际的相差数与凳子的高度进行相加。同样是第二种解题思路,到了玲玲站在凳子上的时候,为什么变成相减了呢?这是这节课学生思维的一个“拐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板贴图的演示和老师富于儿童话的教学语言,学生终于明白了:玲玲原来比妈妈矮,要超过妈妈的话,要先“追”后“超”。所以小凳子的高度0.4米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0.18米是用来追上妈妈的,剩下的0.22米才是反超妈妈的。不同的思路,就会有不同的算式。同样的思路在不同的应用条件下,运算的“方向”也不同。老师虽然不刻意讲解“加减法混合运算中可以先加后减或先减后加”等运算定律,但相信学生早已了然于胸。
  3.情境变了,数学问题还是原来那个“味道”。如果学生学会了“身高问题”就只会解决身高问题,那是数学教育的悲哀。怎样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辨认、再现和应用?”这才是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应该达到的水平。把“身高问题”变成山上与山脚下的高压线塔高度问题、考试的计分问题等,是对本节课所学数学模型的一个有效发散与变形。学生通过思考发现:数学问题的“样子”变了,但“味道”还是原来那个“味道”。
  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与简约的内涵表达,这就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矛盾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变”中保持“不变”,在“不变”中求“变”,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练就的强硬本领。
其他文献
【导读】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该内容包括两部分:1.让学生认识数字0在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不同场景体会0的不同含义,为以后更高级的数学打下基础。2.有关0的加、减法。  这节课简单吗?这节课难上吗?来自昆明市盘龙区茨坝中学附小的陈美辰老师和金星中心小学的孙秀芬老师都先后执教这节课,她们的教学感悟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案例】  课堂实录:  一、感
期刊
一、指导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巫婆和官绅以给河伯娶媳妇为借口,谋财害命,使得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西门豹决定狠狠惩治巫婆和官绅。同学们,如果让你去惩治这些恶霸,你想怎么办?  生1:我会叫人把巫婆和官绅直接处死。  生2:我会叫卫士押着巫婆和官绅去游街示众。  师:是啊,这样做简单而痛快!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出示并朗读)——到了河神娶媳妇的那天,我也到了。面
期刊
【导读】  “鸽巢问题”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鸽巢原理”(也叫“抽屉原理”)。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理解“鸽巢原理”的难度还是挺大的。对教师来说,上好“鸽巢问题”这一课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本案例中,来自昆明市盘龙区昆明重工中学的刘娜老师引导学生经历“鸽巢问题”的完整学习过程,在丰富的情境变换中逐步揭开“鸽巢问题”的神秘面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
期刊
数学学习不是教会学生一个知识,会做一道题,而是培养学生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把思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把研究问题的道理外化成语言或者符号,这是很多教师一直致力于追求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说理”课堂让学习向数学的深度学习延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最终达成“想明白,讲清楚”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这样的
期刊
现代诗是相对古典诗而言的,指的是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诗歌,它要求诗人以饱满激情的想象创造出赋予典型化的意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诗的分段间行、每行的字数没有固定要求,主要以诗意和语言的内在音乐动感取胜。现代儿童诗,顾名思义,指的是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现代诗
期刊
一、在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时渗透本土文化资源  在《桂花雨》(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笔者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以家乡建水的县花——凤凰花来启发学生讨论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师:同学们,每年的五六月份,在我们建水城里的大街小巷,小桂湖
期刊
20多年,桃红柳绿,硕果压枝。她是同行眼中的“最美女校长”。  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始于一片痴心。一路撒种,一路耕耘,随时开花,带着同行的人,踏着泥泞,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1995年7月,窦艳波毕业于昆明师范学校普师专业,被保送到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1997年7月,她获评“昆明市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昆明师专附小工作至今。这个看似特简单的履历,其中却隐藏着一段段光辉灿烂的教育往事。
期刊
类比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类比思想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类比思想的教育价值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与研究。  一、类比,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要学习的新知与相关的旧知沟通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发现新、旧知识之
期刊
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六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些解决问题,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实际上都已经接触过。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中学的后继学习作好铺垫。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突出思维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就正反比例解决问
期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许多令人惊叹的设计发明都是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合作的结果,例如人工智能在家居领域的普及、多元化理念的服装设计等,不难看出,对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分科教学难以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分科教学将完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分割,看似降低了教师教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