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血培养检测流程的效果评价研究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通过优化血培养工作流程的方式是否可以缩短菌血症标本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阳性报警到审核时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和标本周转时间(TAT)。

方法

本实验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收集的阳性血培养标本进行阶段性分析研究。本研究中的传统流程阶段(2014年),共纳入分析阳性血培养标本502瓶;流程优化第一阶段(2016年),较传统流程阶段延长了工作人员在岗时间至22:00,共纳入分析阳性血培养标本976瓶;流程优化第二阶段(2018年),较流程优化第一阶段增加了质谱快速鉴定流程,共纳入阳性血培养标本1 029瓶;流程优化第三阶段(2020年),较流程优化第二阶段引入新型VIRTUO BACT/ALERT血培养系统。比较不同阶段中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血培养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和标本周转时间的差异。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

在传统流程阶段(2014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为55.70(47.35,68.45)h;流程优化第一阶段(2016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为47.25(33.88,59.96)h,流程优化第一阶段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流程阶段(Z=‒10.734,P

其他文献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以肺动脉压力升高为特征的恶性心肺血管疾病。其发生率低,为(1.1~1.5)/10万,但病死率却高达25%~56%,严重影响母儿结局。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导致PAH的一种极罕见原因。本文报道1例妊娠合并HHT相关重度PAH患者,妊娠前2年确诊为HHT相关PAH,妊娠期行多学科管理,妊娠22周病情加重,妊娠27周 5行剖宫产术分娩一女婴,随访至今,母儿结局良好。
期刊
Burkitt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B淋巴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卵巢肿物为首发表现的Burkitt淋巴瘤较为罕见,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相似,因此,早期识别是治疗的关键。由于淋巴瘤的高增殖性及化疗敏感性,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风险极高,易发生致死性的电解质紊乱,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TLS的发展迅速,当与恶性肿瘤化疗后副作用或恶性肿瘤直接导致的肾脏损伤同时发生时,临床表现相似,其诊断难度增加,容易误诊从而延误治疗致使疾病加重,导致不良临床结局。本文报道1例以卵巢肿物为首发表现
期刊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的剖宫产率高达50%。为避免严重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子宫切除术等,传统上并不主张在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但近些年不断有研究表明,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并不增加产后出血和其他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对于有指征的子宫肌瘤孕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行剖宫产 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目前,对于不同特征的子宫肌瘤,剖宫产术时是否剔除尚无统一标准。
期刊
阴道微生态失衡与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可导致子宫颈上皮内病变和子宫颈癌,阴道微生物群的构成和量的变化可能影响HPV相关子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进展,极大地加深了对阴道微生物群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揭示病原微生物与子宫颈癌之间的联系,为子宫颈病变的防治提供了潜在的价值。
期刊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DNA病毒,也是引起子宫颈癌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介绍HPV的分类、结构、生命周期以及HPV免疫逃逸的生物学机制及研究进展,说明HPV如何通过生命周期进行与宿主DNA的整合以及如何实现免疫逃逸的可能机制。最后,介绍目前针对HPV致瘤机制的相应靶向关键分子作为预防性手段的最新研究,对于针对HPV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目的全面介绍2020年全国细菌耐药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共计1371所医院的监测数据,对纳入统计的3249123株细菌的主要分析指标、主要分离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临床常见耐药菌的比较、重要耐药菌的检出进行分析。结果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他临床常见耐药菌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或持平;耐药菌的检出率存在人群及地域性的差异;重要耐药病原菌检出率的地域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结论应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监管,提高医院感染防控
当前多种新型微生物快速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亟需遵照5R原则,多学科合作建立有效的诊断管理体系,即针对恰当患者,在恰当时间开展恰当的检测、进行恰当的报告和解读。诊断管理可充分发挥常规技术和新型技术的优势,最大程度改善临床实践、节省医疗花费,遏制耐药的发展。
病原体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检测流程高度复杂,对环境、设备和人员技术能力要求高。如何在本地化有序发展、规范管理及合理使用mNGS技术,是从业者必须审慎对待的科学课题。本文对mNGS医院实验室本地化系统的建立模式,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确认,来自生物因子、检测流程、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信息传输的风险管理,以及适用于临床的病原体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分析人才和诊断报告的需求等几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以促进mNGS在医院内规范应用和健康发展。
血液培养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最重要的检查之一,是诊断血流感染、菌血症的金标准。专家组对血液培养技术辅助血流感染诊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并对一些关键问题给出了共识性观点。共识包括术语、适应证、标本采集与运送、分析中检测、分析中问题处理、分析后相关工作和结果解释、分析后会诊和诊断标准7个部分,近百条建议。希望能为临床诊断和处置、实验室工作提供合理、实用的帮助。
目的探讨组氨酸激酶AgrC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收集皮肤组织和体液标本,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的生物膜形成情况;利用SYTO9和PI荧光染料分析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grC基因及其调控基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