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休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救治过程分析

来源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hjpa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过程,提高临床对过敏性休克抢救药物选择的认识。方法:调取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200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收到的过敏性休克报告,分析患者基本情况、致敏药物、救治药物使用情况,评价救治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共有141例患者,男女比例1∶1.35,年龄40~67岁,28例(19.86%)患者有既往ADR史。致ADR可疑药物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抗感染药物55例(39.01%)、抗肿瘤药物25例(17.73%)、造影剂18例(12.77%)。抢救中使用肾上腺素
其他文献
结肠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结肠肿瘤位置是影响结肠癌病情进展、治疗方式选择和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在解剖生理、能量代谢、组织病理学、肠道菌群构成、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利用结肠癌偏侧性差异的特点,不仅能够探寻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而且可以制定相应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策略,为不同部位的结肠癌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
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对整本书的文本解读设计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展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体而言,可采用如下策略:通读文本,提纲挈领抓关键,培养逻辑性思维能力;研读文本,深度剖析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品读文本,多视角探究主题,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