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雅南州,明代岭南的儒与雅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明代文人生活企及的境界令后人追慕不已。从明人流传下来的器物中,可以一窥个中的优雅和淡然。近期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举行的“晏如居藏明式家具展”,已惊艳业内。无独有偶,“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展(下称“荟雅南州”)也于9月9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明代岭南文人的生活方式被整体呈现和解读。植根于岭南,又与大时代脉搏交汇,明代岭南文人生活有何特色?本刊采访了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牛晓琰,一探明代岭南文人的风流文采。
  牛晓琰,“荟雅南州”策展人。作为年轻的博物馆策展人,她已经在广东省博物馆工作了8年。她希望用多维度的空间,多变的手法呈现明代岭南文人生活的优雅。
  收藏·拍卖:关于明代文人艺术的展览很多,或以流派为展示对象,如近年苏州博物馆的“吴门四家”系列特展。或以时代为主题,如今年天津博物馆的晚明绘画展。但以明代文人作为整体概念来策划的展览,似乎并不多见。您是出于怎样的想法来策划该展?能介绍一下“荟雅南州”这个展览吗?
  牛晓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传统艺术有越来越多的涉猎,如茶道、香道这些传统的雅艺。由此也会产生疑惑,这些传统雅艺古人是怎么玩的?而明代文人的雅艺门道无疑是登峰造极的,还原他们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通过查阅古籍和调查研究,我发现我们馆也有很丰富的馆藏文物,诸如明代文人画、文房雅玩等。这些文物别具时代风貌,也独具岭南特色。于是我想把明代广东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通过展览呈现出来,让观众可以体会其中的优雅品位。
  在展览的规划上,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儒化天南”。通过展示古籍善本反映明代儒学空前发展的形势下,广东地区书院的兴盛、学派的兴起,以及文人刻书藏书的盛况。第二部分“书斋燕居”,以复原传统明式书斋的形式,结合文房、文玩器物、书法、绘画等艺术珍品,来展示文人的书斋日常生活。第三部分“雅集清赏”,介绍文人诗酒唱和的交流、交往方式和明代广东文人圈中的生活时尚。第四部分“燕闲雅艺”,从文人喜好的诸般雅艺中提取出“香”、“花”、“茶”、“琴”做重点展示,展现文人的艺术旨趣和风雅情怀。在插花沐竹的雅趣、古籍珍玩的雅鉴、以诗会友的雅集、登山临水的雅兴中,带观众回到一个风雅精致的文化时代。
  收藏·拍卖:为何选择明代的文人,而不是宋代或者是清代?
  牛晓琰:之所以选择明代,有几个原因。首先,明代被公认为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往现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随着明代经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在下移,私立书院大量兴起。再如,当时手工业繁荣发达,很多刻书的书坊兴起,古籍在明代大量印刷。连中下级文人都有自己的藏书,因而明代是一个儒学大盛的时代。
  明中后期官场斗争日渐黑暗,许多仕途不得志的文人士人将实践方向从朝堂转移到社会,林下讲学、园林隐逸、参禅问道成为他们更为热衷的生活方式。他们涉足文学艺术、戏曲小说,带动了文化艺术步入繁荣局面。他们在生活上也不再满足于宋代内敛含蓄的清隽格调,而是热衷于每一处有情趣的细节。明代文人们相信,优雅的生活最能够帮助他们怡情养性。可以说,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所达到的境界,对今天依旧有不少可取之处。
  另一方面,荟雅南州的主体不仅是“明代”的,还是“广东”的。广东地处岭南,文明礼教晚于中原。然而唐宋时期海洋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省会广州跻身商业大都会。至明代,广东的文教水平已与中原及江南地区接近,出现了大批学者和文人,如陈白沙、湛若水等著名儒士,因而明代是广东文化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广东的文人向当时文化主流看齐的同时,也创造出自己的文化个性,我希望在这个展览中呈现出这种异同。
  收藏·拍卖:在您看来,明代的广东文人与当时主流有怎样的异同?
  牛晓琰:与当时主流相比,明代广东文人在生活上参禅问道的氛围更浓,他们与当时的僧人交往甚密,主张“习静”,从静中看出万事万物的端倪,在陈白沙、湛若水等人的学术主张下,成为后来心学的先导;此外,他们还积极投身书院建设,据统计,广东书院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江西和浙江;明代广东文人还提出独立思考、凡事要有自我判断的文化主张,也是非常务实的文化态度,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明代广东文人的这些特性也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形式上,例如陈白沙独创的“茅龙字”书法在当时帖学盛行的主流书坛独树一帜,并得到主流书坛的高度认可,据陈白沙弟子张诩的《行状》记载,“天下人得其片纸只字,藏以为家宝”,深受时人器重”。可见,以陈白沙为代表的岭南书法独辟蹊径,为明代书坛注入一股新风,也对后来清代碑学的兴起有先导意义。
  收藏·拍卖:所以,您在展览的呈现上也只用广东地区的明代文物?
  牛晓琰:这次展示的文物大部分,依托我们的馆藏,甄选了百余件明代艺术品,但在展览具体的布置中,也有用到一些当时江南画家的作品,因为当时明代广东画坛向主流画坛的吴门画派看齐,因而我在展览中也会用到吴门画家的作品,把同时期岭南画家的作品一起展出,观众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异同。
  收藏·拍卖:荟雅南州在展览呈现上有哪些亮点?
  牛晓琰:我们在策展上以多种手法结合进行呈现,如第二部分“书斋燕居”,我们将会搭建场景,并结合馆藏的明代文房雅玩珍品,还原出明代广东文人布局考究的书房和精致情趣。而第三部分“雅集清赏”,观众可以看到一幅馆藏的书画《肤公雅奏图》。此幅诗画卷被誉为“粤中书画剧迹”,是当时广东的诗社“诃林净舍”诸诗人送别袁崇焕所作。诃林就是如今的光孝寺。是当时文人以诗会友之地。引首榜书“肤公雅奏”四字,语出《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以奏肤公”句。“奏,成;肤,大;公,功也”,故“肤公雅奏”意为大功既成,也是对袁崇焕的寄托,在这四字上可见斑。引首后为赵焯夫绘江岸送别图,画中主人公袁崇焕当时被重新起用,在天字码头登船准备北上抗清,临别前,诸位诗人好友前来饯行。图后载粤中名土十九人题诗,具有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题诗的人中,绝大多数是当时诗坛的佼佼者。黎密与其子黎遂球皆有诗名;欧必元曾任广东巡抚,其诗自成一家;邝露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浪漫诗人,被称为“粤中屈原”。而我们从这一幅作品也能窥探出当时岭南文人雅集的情景,而观赏文物的同时,挖掘其背后深刻含义和的历史故事,这也是我想带给观众的。
  而第四部分,则是此次展览的重点,我选择了“香”、“花”、“茶”、“琴”四道来进行重点的讲述,尤其是香道,因为岭南莞香在香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当时整个中国的文人阶层焚香风气甚浓。而展陈设计方面,我选择了馆藏的一些明代精美的器物,结合现代实物展示,采用对比手法来进行陈列。
  比如花道,我会选择一些明代插花著作中提及的“雅器”,如淡雅温润的德化窑瓷器,另一方面,还会选择具有岭南特色的陶瓷花瓶,展品中就有两件当时佛山石湾窑的精品,翠毛釉笔筒和仿钧釉天蓝釉小口瓶,后者是由当时石湾有名的工匠苏可松所作,当时工匠多在所制的器物底部刻上名款,以标明自己的创作,同时也是艺术作品得到时人认可而显示出的自信。而明代文人插花也喜欢用名家制作的精良瓷器,称为“时玩”,从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高雅审美情趣。
  此外,我还会在设计上引入现代仿明式瓷器并做成插花作品,放在古代花瓶的旁侧一同展出。让观众品味明代文人花道的趣味。琴道方面则还会在展览的最后辟出一块地方用作琴台,届时我们会邀请琴道的行家在现场作演示,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性。而在展览期间,我们还策划了多场的雅集和体验活动,让观众更多地走进明代广东土大夫的生活,当然,我们展览的初哀也是希望能抛砖引玉,把明代士大夫生活的高深奥妙和高雅精致的品位带给大家,借鉴他们的生活美学,让我们当下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编辑/董萍)
其他文献
因为既可以提高艺术品流动性,又不影响持有者享受艺术品带来的精神愉悦,近些年来,艺术品抵押贷款业务逐渐兴起。相比银行,拍卖行似乎更有先天的优势。随着苏富比在该领域收获颇丰,国内拍卖行也越来越希望打开这一业务疆域,视其为业务创新点和利润增长点。  国外银行谨慎  艺术品抵押贷款,是以借款人拥有的艺术品为抵押物而发放的贷款,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在艺术品折价或变卖的价款中优先得到清偿。 
期刊
汉族,古时又称华夏族。《春秋左传正义》中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古来就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誉,一件汉服更是被赋予了无数意涵,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优雅、博大的气质,古朴自然的审美情趣,及敬天礼地、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最能体现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  然而华夏经历几千年的传承演变,汉服已逐渐被许多国人遗忘,更有甚者以为那是奇装异服,是拍戏的“古装”。在人们
期刊
对于画家王少伦,他的老师姜宝林说“少伦人好”,另一位老师尚涛说“少伦真诚”,一位与他相交20多年的收藏家说:“少伦质朴。”朋友们说的“人好”有几个意思:一是他受家庭熏染,尚书识礼,崇儒重道;二是他个性质朴,丰厚而不淡薄,深沉而不流滑,三是他画画极为真诚,真诚传达到画面,自然动人,还有就是他画画纯粹,从不把市场放在心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國艺术市场起步。或被时代裹挟,或众人皆醉我独醒,每个人
期刊
但凡遇到些徘徊在收藏门外迟迟不敢入门的爱好者,之所以犹豫也就不外乎两个问题:现在入门还来得及吗?凭现在的收入可以收藏吗?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一句话解决——只要你想,随时都是收藏的最好时机。  这绝不是一个忽悠的答案。  记得上一期请到的业内人士刘越,就把收藏的人分为玩家、行家、藏家三类,也是一个进步中的过程。在中国几乎没有世家和贵族的现在,公众视野里那些过亿级藏家们大多没有传家的家底,毕竟
期刊
这位曾经极爱繁华的少年,好精舍美婢,好娈童鲜衣,好美食骏马,好华灯烟火,好梨园鼓吹,好古董花乌,在笔记《陶庵梦忆》里还写过篇小文字《方物》。所谓“方物”,乃是各地名产。张岱笔下的“方物”,有北京的苹婆果、山东的羊肚菜、福建的福桔、苏州的山楂糕与松子糖,杭州的鸡豆子、花下藕、塘栖蜜枯等,不可胜数。让我们可以窥当时晚明繁盛的物质文化景观。  明代文人确实特别热哀于对日常风物的记录与描述。  以文征明之
期刊
明代制茶工艺和饮茶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茶文化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明代的文人雅士,继承了唐宋以来注重饮茶的传统,爱茶嗜茶,组织茶会,编写茶书,积极参与茶事活动,茶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风尚。而明人所选择和装饰的品茗环境,则体现了明代茶文化的本质是追求休闲和轻松,通过茶体悟自然的美好,对抗浮世的喧嚣。  由团茶改为散茶,趋于简单  中国历代的品茗方式是随茶制的演进而改变的。目前的研究认为,茶制
期刊
与中华历史的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甚至比宋朝更能够表达中国式理想。明代文人更喜欢以佛道释儒,以“狂禅”的方式穿梭于出世的通道;他们推究于儒学的肌理,又遵从自身性灵的召唤;他们有时孤傲冷艳,行为偏执,以奇傲世,但有时又沉醉温柔乡,纵情享乐;他们既不能忘情于殿堂,但又悠游于山林,这种矛盾但又统一的人格特征,让他们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息,他们比任何一个朝代的文人更关注内心,也更注重生活的品质,也无比渴望在茫茫
期刊
本质而言,品香用香属于社会“奢侈品”消费范畴,只有在安定繁荣的盛世之中,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才能顺利进行和发展,从而保证香道的怡情逸致,但是,香道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对香道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在明代,佛门与文人营建的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当时的风尚。而这种静心内省的修为在今时今日仍值得效仿体悟。  香,物虽微而位贵,是传统文化的和脉之品
期刊
佛语道“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参透万物,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明代的文人,比起紧张的仕途官场生涯,更热衷于闲暇如素的人生。他们在自己小天地中,以文学诗词之心,哿睛花木,物我两忘,这便是遣怀传情的明代文人插花。他们的闲情逸趣无意中造就了中式插花步向鼎盛,将人带入一个清幽高雅、饶富情趣而又神思无穷的意境。  花,亦通华,华夏人喜花、插花习俗古已有之。先民折枝于自然,精心布置于居室,以求天人合一。唐
期刊
“蘇”,一座物阜民丰的江南名城,“宫”,一座凝聚天下菁华的皇室居所,两者都是明清时期无可争议的中心。从永乐年间苏州制作的金砖被铺于修筑的大殿上,到乾隆皇帝盛赞苏州专诸巷玉雕“益出妙手”,这五百年间,紫禁城中的造办上演了无数的苏作惊艳,而姑苏古城也得到了历代帝王垂青,传统工艺登峰造极,盛名至今不衰。  8月13日,故宫博物院与苏州博物馆合作,携86套(101件)明清宫廷藏苏作珍品首次集结回乡展出,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