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策略研究

来源 :科海故事博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u16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渠道,对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班集体和党团集体的认可。本研究结合当前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党团班级建设中互联网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策略
  引言
  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来看,学生党支部、学生团支部以及班集体是三个重要的组织,对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动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结合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渠道对党团班级建设的策略进行融合,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思路,这既能够提升党团班级建设的能力,同时也与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相符合,彰显出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中的先进性。
  一、大学生党团与班级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一)党团班级建设缺乏综合性
  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中缺乏综合性,是当前不少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体之间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方面,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以及班集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集,但是在具体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却很少关注这种交集,而是进行独立的管理与建设,从而影响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集体之间缺乏能够进行综合管理与建设的平台支撑,多是依托于各自的“阵营”,进行独立建设管理的实施,影响到党团班级建设过程中的效率[1]
  (二)党团班级建设渠道不足
  针对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如果缺乏有效的渠道,则会导致具体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效率低、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从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的渠道来看,应当包括传播渠道、信息交流渠道以及活动开展渠道,当前多数大学生党团班级在建设渠道不足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传播渠道不足上。多数大学生党团班级在传播渠道上,还主要通过线下的口头传播方式进行,虽然有些建设活动进行了微信、微博等传播渠道的设置,但是从总体来看,还缺乏矩阵性传播渠道建设的思维。
  (三)党团班级建设中缺乏经验交流
  大学生党团班级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内形成党员干部、团员干部以及班委成员的交流机制,对外与各个党支部、团支部和班集体围绕“建设”进行相应经验的交流。但是,从多数党团班级建设的过程中来看,各个党支部、团支部和班集体在有关建设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在经验交流的过程中,主要围绕各自组织成员进行,而缺乏对其他党团班级组织进行经验交流的机制,这也影响到各个党团班级组织的经验总结与活动成效[2]
  二、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中互联网的应用策略
  (一)实施“互联网 党团班级建设”策略
  大学生各个党团班级组织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 党团班级建设”的策略。一方面,大学生党团班级组织可以将各项“业务”进行网络化的转移,如可以实施“互联网 宿舍建设管理”、“互联网 活动建设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提升党团班级建设的效率与质量,并探索出具有特色性和创新性的党团班级建设方式;另一方面,要能够以班级组织为基础,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团支部在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发挥综合平台的作用,积极调动党员、团员在建设中的具體作用。
  (二)依托互联网进行党团班级建设渠道拓展
  对于大学生党团班级组织建设,应当通过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进行建设渠道的拓展。以宣传渠道为例,可以充分利用当前流行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网络渠道,对有关党团班级建设的内容进行生产、制作与发布,形成各个党团班级组织的网络宣传矩阵。同时,各个党团班级组织在自身的渠道建设过程中,还应当围绕活动开展、日常管理,进行互联网渠道的拓展。如在宿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打造“宿舍文化PK”的相关活动,以此来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活力,调动各个组织成员的参与积极性[3]
  (三)借助互联网渠道进行党团班级建设经验交流
  大学生各个党团班级组织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应当借助互联网渠道,积极开展与其他党团班级组织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共享活动,为各个组织的建设提供具有适应性的建议支撑。一方面,各个党团班集体之间要能够进行积极的联系,主动搭建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平台;另一方面,各个党团班集体可以围绕共同的主题活动,进行交流与分享,充分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
  三、结束语
  大学生党团班集体作为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织,通过将日常建设活动与互联网的融合,不仅能够为学生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各个组织的活力。各个党团班级组织在制定自身建设策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从共享平台中积极学习,把握与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与作用,促进整体建设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英,张留华,徐娅妮.高校党团班“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80-81.
  [2]杨和家.“互联网 ”视域下志愿服务与党团建设深度融合[J].智库时代,2019(35):25 30.
  [3]郭南,张译文.高校党团班“三体协同”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1):186-187 200.
其他文献
摘 要 时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教育教学不断应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这就给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中职机电专业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阐述中职机电专业信息化教学必要性,提出中职机电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途径,以便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关键词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信息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715
摘 要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需要,结合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和学校作为地方高校以水利为特色的实际,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以产出为导向,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产出稳定,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得以保障和提高,促进教学制度改革,促进教师和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质量监控体制,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撑,为同类型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科教学;OBE理念;工程教育;教务管理系统
摘 要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在新形势下,在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中也逐渐应用了信息技术,在现阶段工程建设行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促使数字化管理在公测后能够应用于建设项目竣工档案管理工作中成为了必然。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详细掌握现阶段工程建设项目竣工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 工程建设项目 竣工
摘 要 分析微课应用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意义,把微课引入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中,在前置性学习、核心概念突破、练习三个阶段将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微课;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3-0110-03  1 前言  微课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通过简短的视频和趣味性教学
摘 要 配电网及变电站网络中电力设备的监测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也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在智能电网的发、输、变、配、用、调等信息通信中,配电线路信息通信技术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有必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智能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交互化予以实现。公司经过多年的积累,基于物联网的信息融合技术,开发了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可以在收集原始数据的同时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和计算,从海量无序
摘 要 以“角的初步认识”课程为例,研究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应用数字故事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可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注意力,提高数学成绩,教学效果明显。  关键词 数字故事;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3-0067-03  1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把现代信息技
摘 要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反映教育问题的印度电影,电影中众多教师的做法展现了学校教育中自传与课程的疏离;尼克老师帮助伊桑发现自己、重建自我的过程,突出儿童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展现了自传课程他者研究和自我研究的方法论要求,为研究儿童的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 《地球上的星星》;自传课程;自传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
摘 要 以汽车文化课程教学为例,总结分析实施翻转课堂的经验与问题,以期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翻转课堂;汽车文化;微课堂;PPT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2-0114-02  1 背景  高等教育分类发展 2000年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型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涌入大学,催生了中国高等学校分类发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水利工程同样迅速发展,对水利工程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日益创新,为水利工程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此,本文就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简单地分析。  关键词 信息技术;水利工程;管理  1 引言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水利工程管理仍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科学应用信息技术,不但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
摘 要 随着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在不断的扩展海外生产基地和市场加大全球采购的同时,又将一直以来集中于本土进行的研究与开发的职能逐渐转向国外,在全球范围内积极配置研发资源、组织科研活动,加紧实行全球研发与创新战略。本文主要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现状、动因、和特点以及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积极应对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