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酷暑的超级“武器”

来源 :七彩语文·习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kjkf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热好热!”夏天到了,天气热得让人受不了。这时候,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那当然是身为对抗酷暑超级“武器”的我啦!

我是谁


  我的全名叫“空气调节设备”,也就是你们口中的空调。
  像我这么先进的电器产品其实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1000多年前,波斯(今伊朗)人就发明了一种可以将吹过凉水表面的自然风导入室内,用以降低室内温度的空气调节系统。这套系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空调。
  后来,人们改进了这套系统,他们在深水井的水面上方安装抽气装置,将其中的冷空气抽取并输送到需要降温的建筑物内。这种简易的空气调节系统被形象地称为“水空调”,其适用性非常广泛,在很多沙漠地区,都能看到我的这些兄弟们。
  一般说来,你能见到的我有三种模样:
  第一种是挂壁式空调,很多家庭卧室里装的就是这种。挂壁式空调占的地方很小,工作时细声细气的,你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而且很会帮你省电费。
  第二种是立柜式空调,这种模样的我一般待在你家客厅,或一些相对较小的公共场所。立柜式空调调节温度的能力比挂壁式的要高出不少,可占地面积和工作时的花费也会大不少。
  第三种是中央空调,你经常能在商场里感受到我的存在。中央空调调节温度能力是最强的!可这种模样的我身材也是最差的,一边工作,一边还得不停地消耗大量的电能。
  这三种模样的我虽然看上去不一样,但工作时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

我是如何工作的


  我的肚子里有一个密闭容器,里面装着液体制冷剂。
  室内空气被我吸到肚子里,又被制冷剂吸走热量,成了冷空气。
  这时,我张大嘴巴,让安装在嘴巴里的风扇将肚子里的冷空气全吹出来,吹到你的房间。这样你就能在炎炎夏日感受到清凉的微风了。
  为了能不停吹出冷风,我肚子里还有一个压缩机,这个压缩机可以代替工人们帮我把制冷剂重新压缩成液体。变回液体的制冷剂,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送回密闭容器。
  不過,有些“奸诈”的制冷剂气体会趁机逃跑。所以,当我没法工作不能帮你降温时,你可以看看,是不是需要再为我补充一点液态制冷剂了。不过制冷剂消耗得很慢,一般要好几年才添加一次。

我的缺点


  虽然我能在炎热的夏天给你带来清凉,但其实我也是有很多缺点的。
  使用我的时候要关紧门窗,这样房屋内的空气就得不到流通。如果长期待在与室外温差较大、空气不流通的空调房里,你很容易得“空调病”,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
  所以为了你的健康考虑,在享受我带来的清凉体验后,别忘了出去接触一下大自然,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哟!
其他文献
我们面食家族里,最受人们欢迎的当属面条大哥啦!在全国各地,面条大哥有着不同的形象和味道呢!  热干面是武汉有名的美食,关于热干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卖凉粉和汤面。有一天,天很热,面没卖完,他怕面变质,就把剩下的面煮熟后捞起来,晾在案板上。这时,他不小心把油壶里的芝麻油洒在了面上。第二天早上,李包将这些面放在沸水里焯了幾下,滤掉水,放进碗里,然后加上了芝麻酱等作料。没想到
期刊
到现在我已出版了20多本书。每次看到书架上那一摞署名“管建刚”的书,我都忍不住揉揉自己的眼。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怕作文怕得要死的人。  一切的改变在1998年的春天。  那年春天,我信手写了一篇300多字的“豆腐块”,叫《三月》,投给了一家报刊社—《吴江日报》。3月,办公室的王老师在看《吴江日报》,看着看着,突然拍了一下桌子,说:“咦,今天的报纸奇了怪了。”  我们都等着王老师说报纸上的稀奇事。 
期刊
沙茶面的湯红里透黄,热气升腾,一股沙茶酱味扑鼻而来。一些面条调皮地浮在汤上,就像在汤里泡温泉似的。面条上还顶着两块盐卤豆腐,一旁还有肉羹和海鲜,肉羹露出来的部分是肉色的,下面的部分已经被汤汁染成了红色。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挑起几根面条,“哧溜”一吸,面条就像坐滑梯似的滑入口中。我轻轻一嚼,感觉很有嚼劲。我又端起碗大口喝汤,浓汤香香的,带着花生、豆腐和沙茶酱的味道,可口至极。
期刊
看了前面何捷老师的《作业制造机》,你是不是也幻想拥有一台?提到作业,你有什么想法?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七嘴八舌吧。  “作業”就像我形影不离的姐妹。我有时候很喜欢她,有时候很烦她。在我精力充沛、心情好的时候,会想多写点作业,这样可以进步更大。但是,如果像前天下午,连续跳了几个小时的舞蹈,下课都晚上八点了,想到回家还有作业在等着我,我就会苦恼。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三(8)班 李笑怡  有
期刊
一走進饭店,一阵鲜香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多呼吸了几口。许多人都在有说有笑地唠嗑,我走近一看,发现他们都在掰面饼,但是每个人碗里掰的饼块各不相同—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人掰得很匀称,有人掰得参差不齐。妈妈说,只有把饼掰得碎小均匀,才能泡出最好的味道。羊肉泡馍里有薄如纸张的羊肉片,有像银条般的粉丝,有红通通的羊血,还有翠绿的香菜和浮在汤上的油花,令人垂涎欲滴。  我们米做的食物有的软糯可口,有的喷香流
期刊
妈妈在做扬州炒饭之前,先准备好丰富的食材,圆滚滚的豌豆、鲜嫩爽口的虾仁、美味的午餐肉、香甜软糯的玉米粒、营养丰富的胡萝卜丁……然后她把鸡蛋打成蛋液,倒入油锅中。炒熟后,再把准备好的配菜倒入鍋中,翻炒几分钟后,放一点生抽继续翻炒。最后,妈妈将煮好的米饭放入锅里,撒上一点盐,再翻炒几分钟后,喷香的扬州炒饭就出锅啦!
期刊
几千年前,我们小麦从中亚地区来到中国,商周时期有人作了一首《麦秀歌》来描写我们—“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这说明自古以来,我们小麦就是中国人最主要的粮食……  哎,你等等!谁告诉你小麦是中国人最主要的粮食?  不然呢?  和你这个“外来客”不同,我们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早在七千多年前,长江流域的先民就开始种植我们水稻了。《诗经·白华》中有一句“滮(biāo)池北流,浸彼稻田”。你看,大家问候彼此
期刊
《七彩语文》的背包客们:  你们好!  我是西汉外交家张骞,公元前139年,我沿河西走廊西出敦煌,后来开辟出一条连接亚欧贸易的路,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  如今,我欲故地重游,又恐物是人非,迷失于荒漠。希望你們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甘 的信息……  收到张骞的来信,我们的大小背包客们纷纷响应,立即热情地寄来他们的信件。
期刊
過桥米线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书生要参加科举考试,常常为了读书忘记吃饭。于是他的妻子每天都做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送去给他吃。因为路途遥远,到达书生身边时汤已经凉了,妻子心疼丈夫,就在汤上浇上一层鸡油保温。书生吃了妻子送来的米线,后来考上了举人。从此这碗米线名声大振!据说,妻子每次送米线都要经过一座桥,“过桥米线”的名字由此诞生。  别得意!我们面食家族可不是只有一位面条大哥能顶梁,瞧瞧,
期刊
今天,万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 跳绳。  刚开始跳时,我没有掌握技巧,跳得很高,效率很低。每跳几下,我都累得气喘吁吁。  在一旁计数的爸爸看得好像比我跳得还要吃力。趁着休息时间,他一边认真地给我讲要领,一边拿起绳子,骄傲地说:“看我来示范一次。”  只見爸爸双手甩起绳子,弓着腰,弯着背,肚子上的肥肉在飞扬的衣襟下一颤一颤的,露出了许多道褶皱。他先把绳子绕在手上,让绳子往后划,接着,他做好了起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