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至10月,受德国Inwent基金会邀请和资助,笔者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访学进修。德国教育之发达,让我感触颇深,难以忘怀。
开放的中学历史课
马格德堡是德国萨克森——安哈特州的首府。该州原属东德,地处哈茨山区,在整个德国境内,经济相对落后。我考察学习之处是马格德堡大学,和所有德国的高等学校一样,这里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办学特色却很明显,科研力量雄厚,教育学科成果卓著。与德国人严谨、求实、理性、沉稳的性格特征相一致,德国学校秉持的是精致、精干、高效、高端的价值追求,教育不急功近利。
不仅高校如此,中小学校亦如此。我的住所附近,恰好有一所普通高中学校,校园不过是几栋哥特式建筑物,饱经风霜却坚固无比。德国的建筑设计科学、建设用心、经久耐用,动辄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轻易不会出现校舍垮塌、危及学生的事件。经联系,得到允许,我在这所学校随班听了一堂历史课。
在古老的学校、古老的教室里演绎古老的事情,别有一番风味。这堂历史课是一个年轻教师执教的《农耕文明》。照理说,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厌学。但这个满头金发、高高瘦瘦的小伙子,没有使用任何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却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他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一开课,这位老师就出示了自己用木头精心雕刻的几种缩微农具,绘声绘色地讲解其制作原理和操作流程。然后,他将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组织学生将事先从家里搜集来的各种与农耕文明有关的器具展示出来,自我演示、自主讲解。我看到,学生呈现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有农村常见的镰刀、草帽,还有小推车的木轮以及各种农具的零部件,大家都沉浸在对这些器件的解释和探究上,兴致勃勃,学习热情高涨。接下来的环节是质疑问难,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或许因为过于幼稚而引起满堂哄笑,但大家没有丝毫的嘲笑和讥讽,提问者也没有丝毫胆怯、畏缩、自卑或者放弃的意思,探究的氛围笼罩着整个课堂。在有序的课堂环境中,孩子们你来我往,争论得不可开交,截至下课铃声响起,那个年轻教师也没有打断孩子们的争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一直探讨的“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收”与“放”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德国课堂里,得到了不一样的诠释。或许,这就是他们的课堂重在培育孩子热爱学习的情感和科学探究的勇气的一种体现吧。
每天晚餐之后,我照例在住所附近散步,每当走到这所高中学校面积狭小却绿草茵茵的球场时,总能看到很多放学之后滞留于此的学生,踢球的、旁观的,好不热闹。我想,此时,我们国内的同龄孩子恐怕正在上晚自习,或者在家里苦读与高考有关的课本、教辅,苦练与升学有关的习题、作业。相形之下,我觉得这种带着功利性质学习的效果并不会太好。
不同凡响的环保课
临近马格德堡的威尼戈若德,是萨克森——安哈特州一座美丽的小城,地处偏远,鲜为人知。哈茨山脉将其揽在怀中,湖光山色,景色旖旎,哈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就坐落在小城之中。为了解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的现状,笔者专程前往该局展开访谈调研活动。
热情的管理局长向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学者介绍了保护区的基本情况,还谈及他们承担着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任务。我对此颇感兴趣,表示很想实地观摩一下他们的环保课,局长欣然同意,一查办公桌上的课程表,当天有两堂环保课,分别在水电站和大森林中举行。于是,我便有了难得的听课、观课的机会。
在德国,教育活动不是在学校孤立、封闭地开展,而是尽可能向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延伸和拓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整体的教育合力,因此教育效果特别明显。
水电站是课堂,大森林也是课堂。水电站不仅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更是一个自觉自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阵地,它自己附设一个规模不大的博物馆,里面的陈设五花八门,一方面,将水电站的运行原理通过视频影像浅显易懂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长期搜集、积累起来的与水电有关的机械、仪器、用品,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我随着前来上课的一群小学生,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徜徉在水电科技与历史的长河中,很容易了解了水电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演变,印象极为深刻。100多年前,这座水电站初创时使用的电机、水泵等实物,德国早期粗大而笨重的电水壶、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均一览无余。一座水电站,竟然承载着对社会成员尤其是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使命,令人感叹。联想到我在德国沃尔夫茨堡的大众汽车厂、慕尼黑的宝马汽车厂参观时,看到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在厂家附设的博物馆中进进出出,跟在讲解员老师身后,手中攥着小笔记本,边听讲、边参观、边用心记录的情景,让我不得不对德国的企业义不容辞承担起社会责任、教育责任的行为肃然起敬。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释放出道义的光辉,映照的不仅仅是教育一个狭窄的领域,而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大森林中上的一节环保课最为经典。我和一队中学生,在两名森林管理员带领下,循着林木参天、杂草丛生的山间小路,走进了哈茨山区的原始森林。走到一块彩色的大展牌前,一名森林管理员开始上课了。只见他从挎包中掏出一截鹿角,称这是他们在山中巡视时发现的,说明这里有野鹿出没,然后问孩子们:“谁了解野鹿的情况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将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说出来。针对孩子们的回答,他言简意赅作了一番讲解,听上去像是在上生物课。接下来,他们带领孩子来到一棵大树底下,让孩子们观察这棵树有什么异样。大家很快发现,树根部位已经被虫子蛀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大虫洞赫然呈现在眼前,森林管理员让孩子分析,究竟是什么样的害虫才有这样的“作为”呢?孩子们热烈讨论,意见不一。森林管理员满面笑容地赞赏孩子们的讨论,并没有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宽容地允许孩子们保留自己的观点。随后,森林管理员带着孩子们来到一片相对开阔的草地上。这里矗立着几个积木般、可以转动的猫头鹰等益鸟的模型。他们组织孩子们在模型中爬进爬出“疯玩”一阵,其间,将益鸟捕食害虫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强调“为了生态平衡,我们只能研究、培育、放飞这些益鸟,发动他们来对付害虫,决不能使用杀虫剂等化学药品,这是联邦法律严格规定的”,科学与人文恰到好处地交汇在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点上,起到了难以估量的教育效果。这堂环保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组织孩子在一处沙坑跳远。衡量跳远长度的不是标尺,而是竖立在沙坑两侧由近及远、依次排开的一些木牌子,每块牌子上栩栩如生地画着森林中善于弹跳的各种动物的形象,还标注了弹跳能力,孩子们欢天喜地不断试跳,试图测出自己究竟与哪种动物的弹跳能力相吻合。多么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呀!这是体育课?生物课?环保课?无法定义,或许兼而有之吧。据介绍,这个别出心裁的教学创意,来自一个来此上环保课的小女孩。
什么是教学资源?这节课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教师、学生,其实都是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需要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下加以激发和挖掘,才能变成现实。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创新人才急不可待的今天,我们要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课程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营造宽松、民主、人道、和谐的教育氛围,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突破,取得成效。
街头的亲社会行为
德育,是各国中小学教育的核心环节,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概莫能外,只不过内涵和趋向有所差异而已。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成效低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用著名教育家孙云晓的话来说,我们的德育“就是一壶没有烧开的白开水”。那么,德国这个发达国家是如何开展中小学德育的呢?
法兰克福是德国的金融中心,经济主宰一切。为了避免孩子纯洁的心灵在物欲横流中受到污染,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爱人如己、亲近社会、承担责任、造福人类的道德情操。在街头,我看到了这样一幕:秋日阳光的照耀之下,市中心的步行街川流不息、行色匆匆的人流中,出现了几个幼小的身影,他们在一张长条桌上摆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糕点,几个小女孩羞涩地邀请路人品尝,男孩子们则向路人散发传单。我接过一张看了看,传单印制得比较粗糙,上面印有一些文字,并配有照片,大意是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同龄孩子上不起学、吃不饱饭,希望大家献出爱心,募捐救助这些苦难的孩子。我仔细一瞧,传单上赫然印有“China”,在异国他乡,远离中国的德国孩子心中竟有这样一份爱心,实在难得。我毫不犹豫往募捐箱投下一些欧元,并邀请孩子们合影留念。
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放大孩子纯洁的爱心,是任何国家进行德育都不能忽视的环节。在法兰克福街头偶遇的这一场景,让我不禁赞叹德国社会对孩子爱心的引导和鼓励。一个健康的社会,必先拥有健康的少年儿童。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以爱为核心价值的德育。这绝不是空洞说教所能塑造的,需要整个社会持之以恒加以引导与规范。那些以“突击队”“抢险队”“救火队”形象出现的德育,那些试图寻找精确指导的“良方”以及将改善品行等同于知识传授的德育,注定不会走得太远。
德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理性对待教育的国家。他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扎扎实实,一以贯之,瞄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未来国家主人和合格公民,其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开放的中学历史课
马格德堡是德国萨克森——安哈特州的首府。该州原属东德,地处哈茨山区,在整个德国境内,经济相对落后。我考察学习之处是马格德堡大学,和所有德国的高等学校一样,这里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办学特色却很明显,科研力量雄厚,教育学科成果卓著。与德国人严谨、求实、理性、沉稳的性格特征相一致,德国学校秉持的是精致、精干、高效、高端的价值追求,教育不急功近利。
不仅高校如此,中小学校亦如此。我的住所附近,恰好有一所普通高中学校,校园不过是几栋哥特式建筑物,饱经风霜却坚固无比。德国的建筑设计科学、建设用心、经久耐用,动辄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轻易不会出现校舍垮塌、危及学生的事件。经联系,得到允许,我在这所学校随班听了一堂历史课。
在古老的学校、古老的教室里演绎古老的事情,别有一番风味。这堂历史课是一个年轻教师执教的《农耕文明》。照理说,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厌学。但这个满头金发、高高瘦瘦的小伙子,没有使用任何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却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他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一开课,这位老师就出示了自己用木头精心雕刻的几种缩微农具,绘声绘色地讲解其制作原理和操作流程。然后,他将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组织学生将事先从家里搜集来的各种与农耕文明有关的器具展示出来,自我演示、自主讲解。我看到,学生呈现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有农村常见的镰刀、草帽,还有小推车的木轮以及各种农具的零部件,大家都沉浸在对这些器件的解释和探究上,兴致勃勃,学习热情高涨。接下来的环节是质疑问难,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或许因为过于幼稚而引起满堂哄笑,但大家没有丝毫的嘲笑和讥讽,提问者也没有丝毫胆怯、畏缩、自卑或者放弃的意思,探究的氛围笼罩着整个课堂。在有序的课堂环境中,孩子们你来我往,争论得不可开交,截至下课铃声响起,那个年轻教师也没有打断孩子们的争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一直探讨的“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收”与“放”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德国课堂里,得到了不一样的诠释。或许,这就是他们的课堂重在培育孩子热爱学习的情感和科学探究的勇气的一种体现吧。
每天晚餐之后,我照例在住所附近散步,每当走到这所高中学校面积狭小却绿草茵茵的球场时,总能看到很多放学之后滞留于此的学生,踢球的、旁观的,好不热闹。我想,此时,我们国内的同龄孩子恐怕正在上晚自习,或者在家里苦读与高考有关的课本、教辅,苦练与升学有关的习题、作业。相形之下,我觉得这种带着功利性质学习的效果并不会太好。
不同凡响的环保课
临近马格德堡的威尼戈若德,是萨克森——安哈特州一座美丽的小城,地处偏远,鲜为人知。哈茨山脉将其揽在怀中,湖光山色,景色旖旎,哈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就坐落在小城之中。为了解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的现状,笔者专程前往该局展开访谈调研活动。
热情的管理局长向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学者介绍了保护区的基本情况,还谈及他们承担着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任务。我对此颇感兴趣,表示很想实地观摩一下他们的环保课,局长欣然同意,一查办公桌上的课程表,当天有两堂环保课,分别在水电站和大森林中举行。于是,我便有了难得的听课、观课的机会。
在德国,教育活动不是在学校孤立、封闭地开展,而是尽可能向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延伸和拓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整体的教育合力,因此教育效果特别明显。
水电站是课堂,大森林也是课堂。水电站不仅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更是一个自觉自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阵地,它自己附设一个规模不大的博物馆,里面的陈设五花八门,一方面,将水电站的运行原理通过视频影像浅显易懂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长期搜集、积累起来的与水电有关的机械、仪器、用品,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我随着前来上课的一群小学生,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徜徉在水电科技与历史的长河中,很容易了解了水电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演变,印象极为深刻。100多年前,这座水电站初创时使用的电机、水泵等实物,德国早期粗大而笨重的电水壶、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均一览无余。一座水电站,竟然承载着对社会成员尤其是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使命,令人感叹。联想到我在德国沃尔夫茨堡的大众汽车厂、慕尼黑的宝马汽车厂参观时,看到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在厂家附设的博物馆中进进出出,跟在讲解员老师身后,手中攥着小笔记本,边听讲、边参观、边用心记录的情景,让我不得不对德国的企业义不容辞承担起社会责任、教育责任的行为肃然起敬。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释放出道义的光辉,映照的不仅仅是教育一个狭窄的领域,而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大森林中上的一节环保课最为经典。我和一队中学生,在两名森林管理员带领下,循着林木参天、杂草丛生的山间小路,走进了哈茨山区的原始森林。走到一块彩色的大展牌前,一名森林管理员开始上课了。只见他从挎包中掏出一截鹿角,称这是他们在山中巡视时发现的,说明这里有野鹿出没,然后问孩子们:“谁了解野鹿的情况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将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说出来。针对孩子们的回答,他言简意赅作了一番讲解,听上去像是在上生物课。接下来,他们带领孩子来到一棵大树底下,让孩子们观察这棵树有什么异样。大家很快发现,树根部位已经被虫子蛀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大虫洞赫然呈现在眼前,森林管理员让孩子分析,究竟是什么样的害虫才有这样的“作为”呢?孩子们热烈讨论,意见不一。森林管理员满面笑容地赞赏孩子们的讨论,并没有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宽容地允许孩子们保留自己的观点。随后,森林管理员带着孩子们来到一片相对开阔的草地上。这里矗立着几个积木般、可以转动的猫头鹰等益鸟的模型。他们组织孩子们在模型中爬进爬出“疯玩”一阵,其间,将益鸟捕食害虫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强调“为了生态平衡,我们只能研究、培育、放飞这些益鸟,发动他们来对付害虫,决不能使用杀虫剂等化学药品,这是联邦法律严格规定的”,科学与人文恰到好处地交汇在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点上,起到了难以估量的教育效果。这堂环保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组织孩子在一处沙坑跳远。衡量跳远长度的不是标尺,而是竖立在沙坑两侧由近及远、依次排开的一些木牌子,每块牌子上栩栩如生地画着森林中善于弹跳的各种动物的形象,还标注了弹跳能力,孩子们欢天喜地不断试跳,试图测出自己究竟与哪种动物的弹跳能力相吻合。多么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呀!这是体育课?生物课?环保课?无法定义,或许兼而有之吧。据介绍,这个别出心裁的教学创意,来自一个来此上环保课的小女孩。
什么是教学资源?这节课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教师、学生,其实都是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需要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下加以激发和挖掘,才能变成现实。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创新人才急不可待的今天,我们要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课程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营造宽松、民主、人道、和谐的教育氛围,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突破,取得成效。
街头的亲社会行为
德育,是各国中小学教育的核心环节,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概莫能外,只不过内涵和趋向有所差异而已。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成效低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用著名教育家孙云晓的话来说,我们的德育“就是一壶没有烧开的白开水”。那么,德国这个发达国家是如何开展中小学德育的呢?
法兰克福是德国的金融中心,经济主宰一切。为了避免孩子纯洁的心灵在物欲横流中受到污染,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爱人如己、亲近社会、承担责任、造福人类的道德情操。在街头,我看到了这样一幕:秋日阳光的照耀之下,市中心的步行街川流不息、行色匆匆的人流中,出现了几个幼小的身影,他们在一张长条桌上摆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糕点,几个小女孩羞涩地邀请路人品尝,男孩子们则向路人散发传单。我接过一张看了看,传单印制得比较粗糙,上面印有一些文字,并配有照片,大意是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同龄孩子上不起学、吃不饱饭,希望大家献出爱心,募捐救助这些苦难的孩子。我仔细一瞧,传单上赫然印有“China”,在异国他乡,远离中国的德国孩子心中竟有这样一份爱心,实在难得。我毫不犹豫往募捐箱投下一些欧元,并邀请孩子们合影留念。
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放大孩子纯洁的爱心,是任何国家进行德育都不能忽视的环节。在法兰克福街头偶遇的这一场景,让我不禁赞叹德国社会对孩子爱心的引导和鼓励。一个健康的社会,必先拥有健康的少年儿童。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以爱为核心价值的德育。这绝不是空洞说教所能塑造的,需要整个社会持之以恒加以引导与规范。那些以“突击队”“抢险队”“救火队”形象出现的德育,那些试图寻找精确指导的“良方”以及将改善品行等同于知识传授的德育,注定不会走得太远。
德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理性对待教育的国家。他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扎扎实实,一以贯之,瞄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未来国家主人和合格公民,其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