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a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的先天本性息息相通。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人性的根本需要,也是天道规律的严格要求,中外志士仁人进行传统教育的实践活动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 先天本性 思想道德教育 可行性
  
  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的先天本性息息相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然而,在当今传统精华失落、道德普遍下滑、功利主义泛滥的情况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们能接受吗?能奏效吗?我们的答案是:不仅完全可行,而且是非常重要而又相当紧迫的。
  
  一、传统文化与人的本性的关系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传》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中庸》的“天命”,就是老子的“道”,就是《易传》的“太极”,都是指天道规律。天地万物,当然也包括人,都是天道规律的生成物。天道至高无上,人只能去顺应它,不可违背它;人只能提高道德以达天道,不可能拉天道规律下来成就人类。这是我国傳统文化共同认定的宇宙法则。人与天地万物皆生于天道、长于天道的无私佑助之中,最终又一同回归天道,是为天人合一。古人认为,人生在世,其最高理想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会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从而获得最快乐的人生。因为天道是人性的本源,对人来说,回归天道、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愿望,就像人渴了想喝水、饿了想吃饭、在外就了想回家一样,是人与生俱来的、至死不渝的追求与本性的需要。
  故曰:我国传统文化的共同本质与人的先天本性息息相通。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人的根本需要也是天人合一,二者相通相合,自然天成,无任何人力的因素。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及其教育的现状及其根源
  
  回归天道是人本性的需要,然而人的愿望与现实、主观与客观却永远都是一对矛盾。主客观相统一时,愿望就实现,环境就适意,生活就顺利,人心就安宁。主客观相矛盾而无法统一时,人便陷入痛苦之中。加之大学生自控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尚不大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被外界趋功求利的潮流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价值标准全乱了,人格修养丢失了,一切以功利为导向,不再在乎道义。有人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概括为五强五弱: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这五强五弱透射出很强烈的个人意识,而且,弱的方面(责任意识、实践能力、是非辨别能力、集体意识、承受能力)恰好又都是最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当集体、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常常是个人利益第一;当付出与享受二者必选其一时,享乐主义第一。其实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断绝了传统的天道观这个人性最根本的源泉。譬如一棵树,不从根本上去浇水施肥,只在枝叶上修修剪剪;譬如治高血压,不去降压,只治头晕,怎么能彻底解决问题呢?加之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出问题就是必然的了。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天道观,明德向善,以义为利,中庸尚和、天人合一等等精华统统被当作封资修与迷信、四旧破除掉了。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共产主义理想淡漠了,精神信仰领域一片空白,于是自古被人所不齿的私利乘虚而入。然而,有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私利,社会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各人都以个人的私利为标准,人生观、价值观便彻底乱套了。加之长期重智育、轻德育的知识性教育,使学生越来越看重知识,看重技能。看重知识技能的实质是看重知识技能给个人带来的功利,于是学生成了会说话的机器,而作为人的基本素质的人的天性却遗失了。这是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失误。
  就在我们抛弃传统的同时,改革开放开始了,西方科技文明源源不断地开进了国门。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可见利益,被教育毁掉了仁义的人们见利忘义,为了利,干脆彻底抛弃传统的价值观,狂热地崇拜高科技去了。于是,利成了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一切向钱看,人的道德底线被金钱摧毁了。
  一方面,教育在抛弃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另一方面,科学在引导失去天性的人们向唯利是图的歧路上走。这两股力加在一起,把人性与民族精神中最最根本的天道规律彻底挤掉了。丢掉了天道规律,就等于树断了根,水绝了源,于是,中华民族陷入了贫穷落后的深渊,中华民族的子孙——当代的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陷入了迷茫与混乱之中。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主客观和谐统一就一切顺利,主客观不和谐不统一就出问题。在个体则人生出问题,在群体则部门社会出问题。要不出问题,必须主客观和谐统一。而能促使主客观和谐的最有效的办法,唯有顺应天道规律。为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人要不亡,就得顺应规律。顺应规律,与规律合一,就能像规律一样,永远昌盛。
  然而,规律是什么?如何顺应?就是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把什么是天道规律、为什么要顺应它、如何顺应以及达到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认识规律,理解规律,自觉在人生中实践规律,最终达到主客观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运用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可行性分析
  
  当今社会的总趋势是急功近利,青年学生处在社会种种矛盾与生存压力的夹缝中,尤其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以义为利、以诚为欲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能接受吗?传统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真正树立起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吗?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吗?我们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效果证明:不仅完全可行,而且效果甚好。下面分别从内因、外因、实践三个方面分析。
  
  1. 人心向道——内在的可行性
  如上所述,人心向道、追求天人合一的高境界是人与生俱来的先天本性,就像人在外久了想回家一样。古人曰:鬼者,归也。人死了为什么叫鬼?就因为人回到了自己本来的家,不是死亡而是回归,所以叫鬼。可见人性复归的追求是多么的发自内心,且至死不渝。
  古人认为,天道规律至高无上,洞察秋毫,公正无比,不可欺,不可诬,永远是真人善人的保护神。孔子曰:“吾谁欺?欺天乎?”人可瞒,天不可欺。人有了冤情,则呼天抢地,认为只有上天能明察秋毫。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上天佑人与否,全在于人的德行。德高则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无德则自作孽,不可活。所以,人只有保存天性,像天道一样,无私无欲,众善奉行,才是真正的长生幸福之道。
  虽然古人早已离我们远去了,而古人所认定的天道规律却随着我们的天性一起存留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时地呼唤着我们那颗在欲海游荡的心灵,就像父母在呼唤迷途而不知回家的孩子。因此,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存天心、做真人、行善事、追求天道的人却越来越多。那么,怎样才能使更多的人回归天道呢?人们经过数千年的长途跋涉而终于找到了灵丹妙药,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了,而且风靡全球。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的宣言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中国两千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华商报》记者作了一个社会调查,调查当今的社会民众对重拾国学进行国民道德教育的看法与态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有75.9%的国民完全赞成。社会各界人士不仅有想法,而且已付诸行动。国内各高校开设了国学课,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武汉大学创办了国学试验班,广州五一小学实行读经,福州办起了淑女学校,广东省各级各类人员晋升职称都要加考古代汉语……民间自发的各类普及国学的教育就更多了,少儿经典诵读工程,送经典下乡活动,国乐启蒙以及诸大学退休老教授们的自发诵经活动等等。国内至少有100多个城市800万孩子加入了读经的行列。国外那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国传统文化热,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会及其研讨活动,越来越多的中国经典译本等等等等,都是在探寻人类的回归之路,并且身体力行,义无反顾的行进在这条回归的路途之中。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回归天道,已开始成为今天不少善良人的精神追求。这些都在表明,人心向道是人类发自内心深处的主观诉求,是任何时间、空间、人力都封不住、隔不断的一条精神之路。
  这些东西方不同肤色的现代人,为什么不约而同地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拍即合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天道规律是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根源,是人的精神家园,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天道规律的承载者。换言之,人类的精神家园就隐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而返回人的精神家园又是人永恒的精神追求。所以,只要人类还在,天道尚存,人类回天向道的心就永远不会改变。
  
  2. 天道规律的呼唤与制约——外在的可行性
  宇宙万物,林林总总,纷繁复杂,何以能并行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只因为有天道规律这个总调度的调控与制约。天地初开,宇宙万物皆自觉顺应天道,人类也是这样。人生之初,天性本善,就像天道,无思无为,成人成物而不求有功;就像婴儿,无欲无求,饱腹而已。而天道恒昌。人无欲无求、符合天道之时,就会心想事成,就会天随人愿,就会时时事事随心所欲,又时时事事符合天道,就感觉不到天道对人的制约与束缚。这就是孔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然而,人類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欲也越来越蔓延泛滥。人欲滋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人心背离天道、人类道德下滑的过程。人背离天道就要受到天道的制约与惩罚,离道越远,受到的惩罚越重。制约与惩罚实质上就是一种规范,强迫人把自己的思想言行规范到天道规律的轨道上来。于是人在四处碰壁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始被动的遵循天道规律。吃一堑,长一智。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便逐渐认识了天道规律及其不可逆转的特性,人类也便因此而走向成熟。
  而认识天道规律,懂得规律的不可逆转性,明白只有顺应规律才能平安和顺的原理,人类便产生了飞跃:由被动地遵循天道进入主动的探寻并顺应天道的阶段。古代盛行的占卜预测,今天的天气预报、灾害预报、CT、彩超等等,其实质都是在探寻天道,指导人道。
  由自觉主动的探求顺应天道规律进而发展到不自觉地符合顺应天道规律,就是孔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是真正主客观相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才是人类真正成熟的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人才活的有意义,有价值。
  天道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对人的规范制约具有无上的权威性。人要想和顺安泰,必须顺应它,否则,轻则病则乖,重则危则亡。而人,又有谁不想和顺安泰,甚至心想事成、永远昌盛呢?
  所以说,回归天道,既是人性的内在需要,也是天道的外在要求。内外一致,主客观统一,一拍即合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3. 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为其可行性提供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因为人的内在需求与外在天道规律的高度一致性,所以在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其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与失落了精神家园、内心痛苦无奈的学生的深层愿望一拍即合,如响之应。我们校内开设的一些与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在热爱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传统理念的教师的言传身教下,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古代汉语课教学中,教师在讲清古文字词句知识的同时,深挖字词句背后的天道内涵,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天道规律及其作用,学会按照天道规律做人做事,深受学生喜爱。致使该教师的另一门较为生僻的选修课亦选者多多。
  《周易》讲座课,结合古今科技与社会人生,讲易卦,述易理,旨在揭示易卦深层所包含的天道规律,以便学生认识天道,并自觉实践天道。学完后学生都认为:收获特别大,而且其收获不约而同的都在精神修养、人格养成方面。学生们反映:以前想不通的问题如今想通了,以前没法处理的问题如今知道该如何应对了,心态更趋平和,心胸更加广阔,人生也更加明朗。为什么?因为学生们认识了天道规律,知道了应该顺应规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一切的深层原理,眼光不再只盯着个人的私利。心底无私天地宽。心中没有了私欲,胸怀就变得豁达明朗,世界就变得更加广阔,人生就变得更加阳光。说到底,还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的层次,关系极为密切。佛祖说,境界大,世界小。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4]都是在说,人要美化自己的人生,优化生存环境,甚或改变世界,其关键都在于改变自己,提升境界,此所谓佛在心中、道在心中、仁在心中、“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5]的真正含义。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因其感受颇深,因而不少学生建议:应该一上大一就开设《周易》课,将其作为每一位大一学生的必修课;如果自己一进大学就学习《周易》,大一、大二就不会荒废过去了。而且易卦所揭示的天道规律还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顺应天道规律,实践天道规律,不知不觉之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树立起来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立起来了,思想痛苦少了,与同学的矛盾少了,人生的目标明确了,遵守校纪国法的自觉性增强了,大学生也更像大学生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解决了学生思想根子上的问题。回归天道规律变成学生自觉地、发自心灵深处的主动追求,而不是外力强加给他们的束缚。
  思想品德修养课,有的教师引经据典,博采古今中外志士贤达的高风亮节及其为人处世的故事,言传身教,以心印心,使得一般情况下很不受欢迎甚或令学生很反感的课深得人心,颇受学生的欢迎。而一些就事论事或照本宣科的教师则不受学生欢迎,也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20世纪后期,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正是看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挽救人类道德以及生存危机的巨大作用,因此主张要到孔夫子那儿去寻找智慧以保障人类的生存。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热自外而内悄然兴起,各国出版中国的传统典籍,成立各种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召开各种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欧洲数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相继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学习中国的传统典籍,研究中国的历史及现状,进而引进汉语教师,教习中文汉语,进而纷纷成立孔子学院,把中国传统文化热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国内也由民间推动、自下而上地兴起了国学经典教育,就连世界《易经》研究队伍中的风水师们,也一致认为,风水的玄机是“一德二命三风水”。一位风水大师透漏了他自己看风水的秘诀:“欲寻高台地,先看屋下人。屋下人无德,高台地不灵。”而人的德,低者说,是人的道德品质,高者说,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高境界。
  当今的人类所缺乏的正是道德境界,这是当今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当今中外的志士仁人,都在竭力地为传统文化鸣锣开道,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教学与宣传,其实质就是在挽救人类的生存危机,为人类开拓生路。他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把科学与善、经济与道德、主观与客观整合统一起来,医治机械主义与经济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危机。因此,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安全可行,更是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一件非常重要而且十分紧迫的大事。
  
  参考文献
  [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田雨杰.近八成被调查者赞成加强“国学”教育[N].华商报,2006-9-25. 第9版.
  [4]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第三轮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在我国学界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同时不够深刻。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中国化。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共识的形成与发展出发,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成果及其路径。马克思主义的法学中国化的主要成果是毛泽东法制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路径方法存在两种:即实践与文化途径,即
目的 就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以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具体效果加以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治疗的角度展开分析,所纳入病例共计为78例,均为本院在2016年7月~20
【摘要】 本文讨述了凸函数和对数凸函数的各种等价性,讨论了它们的分析性质,列举了凸函数和对数凸函数在证明中的应用,并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关键词】 凸函数 对数凸函数 Jensen和Hadamard型不等式    在很多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证明中,我们都需运用到凸函数和对数凸函数,本文对凸函數与对数凸函数作了进一步探讨。    一、函数与对数凸函数的概念    1.凸函数的定义  定义 1
法律的生成应该是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反映,社会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延异性是法治发生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与根源。这本身是对植根于社会的法律的本性认识,那么法律的生活就应该首先是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吉林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制约因素等进行分析梳理,分别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创意优势策略、实施资源整合策略、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开展中心推进策略、树立大体育文化产业战略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为提升吉林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提供宏观策略。  [关键词]提升体育文化产业 竞争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在分析高校网络学院校外学习中心重要功能的基础上,对当前高校网络学院校外学习中心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从建立监督质量监控组织机制,质量监控督导评价体系,控制招生规
摘 要 本文从立法来源的角度,通过论述债权形式主义和意思主义的差异,对对抗的概念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了对抗问题的来源。并结合我国《物权法》,对相应的对抗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善意第三人在对抗问题中的范围界定,为相关立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对抗 物权法 善意第三人  作者简介:牛适然,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 管理论和控权论的行政法理论模式曾经被而且至今还在被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所倡导。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对行政要求的提高,在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博弈”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希望看到双赢的结果。这样,一种既能保证行政效率又能保障公民权益的行政法理论—平衡论,被学者提出来,并体现出它的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在我国这样崇尚管理、效率的国家,要推行平衡理论就应加强对公民在行政过程中的
本文中笔者从法律视角对左翼电影先驱夏衍的代表作《上海二十四小时》予以解读,且对左翼电影背后创作者与审查者的意图予以分析,旨在找出隐藏于左翼电影背后的政法文化和探寻
基于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际,在分级教学情况下,为创建输出为主的口语课堂、深化基于网络的课程体系教改和建设相应的配套教学模式,通过整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