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金融科技企业金融风险的策略研究

来源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9ta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是今后我国金融领域重要任务。当前,金融科技企业迅猛发展,其将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导致传统的金融边界和金融模式被打破和重构。通过研究发现金融科技企业不仅具有传统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法律监管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同时具有科技企业具有的技术风险,而且风险更大,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风险识别更加困难、风险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的特点。为有效的防范化解金融科技企业的金融风险,本文提出的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完善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金融科技企业数据安全建设四个策略建议,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化解金融科技企业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
  关键词:金融科技企业;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策略
  近年来,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移动互联网引领的新的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导致金融的边界和模式不断被打破和重构,一些互联网巨头利用自身具有的科技创新优势强势进军金融领域,金融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其中不乏一些金融科技巨头企业,比如蚂蚁集团,截至2020年6月底,蚂蚁集团资产负债表内贷款余额达到21537亿元。他们将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其业务呈现多元化发展,往往是横跨多个部门和多个领域。金融科技企业主要应用在支付清算、借贷融资、保险、交易结算、普会金融等领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金融供给,优化金融市场环境,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业务的交易效率。金融科技企业具有金融和科技两重属性,也并没有脱离金融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其借助科技力量能够更加便利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市场、跨机构进行金融服务,例如蚂蚁集团旗下的支付宝,既可以从事支付业务,又从事贷款、保险、基金、理财产品的销售,但同时也使得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更强、涉及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给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带来巨大的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坚决打擊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是今后我国金融领域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对当前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要加快制定现代化的金融监管体系,保障金融稳定和国家安全。综上,防范化解由金融科技企业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至关重要。
  1.金融科技企业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
  1.1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当某个金融机构或者是某几个金融机构在遭受金融风险时,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其风险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进行跨行业、跨机构传播,最终会波及影响整个金融系统,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比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前,金融科技企业业务涉及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互相交织,金融主体间的连接模式日益复杂,其业务往往涉及多个行业,实行混业经营,与我国现行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相矛盾,其极具有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1.2法律监管风险
  当前,金融科技企业的生态已经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仅移动支付一项业务就已经惠及全国十多亿的人口,金融科技大大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是一方面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为更好的发挥法律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功能和更好的发挥法律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功能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已经提上了议程,例如,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出台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对金融科技企业资本充足率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其进行跨省域开展小额贷款业务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会严重的影响金融科技企业原有的业务,面对将来对于金融科技监管的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当前的金融科技企业将面临严重的法律监管环境变化带来的法律监管的风险。
  1.3信用风险
  金融科技的广泛运用在提高金融服务便捷性与可获得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客户的准入门槛,为迅速占领市场,引入了大量资质水平参差不齐的高风险客户,这些高风险客户往往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比较差,当经济发展低迷时,这些客户可能无法获得一定的资金来源,就会产生大量的违约现象。金融科技企业其依靠自身技术优势,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用户的信用进行评级,并不能够完全规避违约带来的信用风险,加之我国征信体系存在信用数据不完整、征信体制不健全、征信监管不完善等问题,金融科技导致诱发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很大。
  1.4流动性风险
  金融科技企业是科技加金融的产物,其具有金融机构的所有属性,但是由于是一种新兴的领域,当前国家很多的金融监管措施无法在金融科技企业上实施。比如,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国家对于资本充足率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以防止其产生流动性风险,而当前绝大数的金融科技企业其资本充足率严重的低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比例。对于银行而言,国家为维持金融机构的稳定,防止金融挤兑,产生流动性风险,国家在2015年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以保障银行在遇到流动性风险时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减少客户的损失,但是当前的金融科技企业缺乏相对应的制度。在资本充足率比例无法的到满足和缺乏一定的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机制的情况下,当前金融科技企业具有流动性风险的隐患。
  1.5市场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期,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科技企业作为一家金融企业,伴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金融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至关重要。
  其中,利率风险是金融科技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金融科技企业的高收益率会导致传统金融机构为提升自身竞争力而降低贷款利率,但大部分成立时间较短的金融科技企业没有足够完善的应对机制与较高的应对能力,容易受到利率波动的冲击。而且金融监管机构正在制定相关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面对一个新的金融监管环境,金融科技企业如果不能顺势而为,很可能面临市场淘汰的风险。   1.6技术风险
  金融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其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伴随着新技术的运用,数据安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金融科技企业的重视。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在于,既有传统金融风险,也有底层信息技术等非金融因素引致的风险。金融科技创新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业务的开放化、线上化、虚拟化,客户交易远程化与资金流转实时化,这增加了金融市场对互联网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一旦在互联网业务运营流程、技术管理与网络维护环节出现任何技术漏洞, 都会导致数据窃取、隐私侵犯、网站攻击等信息技术风险,给客户和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金融科技不仅改变了传统金融风险形态,还改变了金融风险的分布和权重,使得因金融科技的技术漏洞而产生的技术风险日益严峻。
  2.金融科技企业的风险特征
  2.1风险更大,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通过对上述金融科技企业的风险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金融科技企业虽然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但是并未改变其依然具有与传统金融机构相同的传统金融风险,比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甚至因为其实质也是一家科技公司,公司业务比传统的金融机构更加的广泛,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使得金融科技企业具有比一般傳统金融机构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和技术风险。当前的金融科技企业很多的是一种平台经济,比如蚂蚁集团,利用旗下的支付宝平台上十亿的用户,由于自己本身的资本金的限制,为扩大公司规模,通过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支付宝提供客户资源,银行提供大部分的需求资金。通过合作方式,使得金融科技企业能够迅速的成长壮大,其业务领域涉及到理财、基金、信贷、保险等多个行业,一旦爆发金融风险,通过与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联系,其金融风险比起传统金融机构会传播的更快更广泛。目前,金融科技业务对于客户的入门门槛较低,加大了整个市场的竞争及风险偏好,道德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如洗钱、信用卡套利等风险,也加大了金融科技企业的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2风险识别更加困难
  金融科技企业相对于传统金融市场而言,金融创新的大量应用可能会引发其金融风险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界限,金融风险的爆发原因和风险的传播途径更多,金融风险在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的交叉传播的概率和外溢效应也更大,风险的识别更加的困难。金融科技企业的金融创新在金融市场的应用,使金融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部分新业务的保密性和隐蔽性提高,缺乏一定的信息透明,过度包装的新金融技术产品不容易被正确识别,也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监管难度。金融科技使跨境金融服务持续优化,服务模式的虚拟化、参与者的复杂性和业务内容的混合性不断加深,业务关联性持续增强,如何及时有效地识别跨境风险也 是迫切需要关注的焦点。
  2.3风险具有独特性和不平衡性
  从独特性角度看,金融科技企业信息高度集中,其发展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撑,对技术的依赖性更高,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对数据的保密性要求也更 强。一旦数据系统受到外部攻击,如何保证整个数据系统中的数据不被滥用、泄露,是金融机构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从不平衡性角度看,金融科技对科技创新 和金融创新的平衡上有一定要求,科技和金融创新的 不一致会导致监管滞后,加大行业发展的两极分化,难以实现金融市场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和提高
  3.防范化解金融科技企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策略
  3.1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是一系列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对金融系统采取的监管政策和改革措施的总和,其出发点就是金融稳定部门如何管理、控制、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稳定部门有效控制和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能够准确计算和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科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金融机构业务之间互相交织融合使得金融科技企业具有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为防范化解金融科技企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必要加强对金融科技企业宏观审慎监管,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架构和政策工具,完善逆周期调节和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注重防范跨市场跨区域跨国境风险传染。提高微观审慎监管能力,健全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审慎监管体系,加快完善金融科技企业存款保险制度,努力做到对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早处置。强化行为监管,严厉打击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金融监管作为整体,应当始终具备宏观审慎视野,以微观审慎为基础,以行为监管为支撑,防范化解金融科技企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3.2建立完善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防范化解金融科技企业的金融风险,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化金融监管体系非常有必要。金融科技企业作为金融与科技的产物,已经打破了当前金融监管的边界,但是其本身的金融属性和具有的金融风险并没有改变,针对金融科技企业给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金融监管部门应该积极作为,制定一套现代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将监管制度要覆盖所有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包括金融科技企业,对各类金融活动依法实施全面监管。借鉴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改革成果,强化资本充足、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等要求,抓紧补齐制度短板。根据不同领域、机构和市场特点,制定差异化、针对性制度,细化监管标准,提升监管精准度。借鉴“监管沙箱”机制,监管部门应将监管科技运用到金融科技合规的全过程,通过采集风险数据、分析和预测数据模型类型、监控支付交易、识别客户等方式实现对金融机构的实时监控,利用模式识别和智能化的研究成果帮助金融科技企业制定行业监管计划和步骤,从而确保金融科技开发的合规性,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3.3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的建设为金融监管提供依法实施、依法监管的依据,目前针对金融科技企业给金融监管带来的冲击、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法律监管、金融科技企业对金融边界的突破等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是比较不足,因该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对金融科技企业的经营范围、金融业务进行明确的区分与界定,对当前金融科技企业跨界经营进行规范和整改。应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 金融科技认证、市场准入和退出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对金融科技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在法律层面上给以明确约定,建立数据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创新开发互联网金融征信评估技术和评估模型等。应尽快制定金融数据标准,完善征信机构体系,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迈入法治轨道,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管、市场引导、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法律体系。保证对行业参与者及消费者的高度透明,提高金融科技的违法成本,最大限度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公平有序的运行。
  3.4加强金融科技企业内部控制
  在完善外部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建设的基础上,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也很重要,金融科技企业应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避免在开展业务中发生法律合规风险,对高级管理人的权力应当有所限制,避免太过专权,对于具体业务应当制定合适的规范和流程,加强自身的内部合法合规的检查,在经营过程中,应当设置合适的负债率,避免债务过高,产生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当前,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数据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金融科技企业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其主要优势也是其技术创新能力,其本身储存海量的客户数据,金融科技企业应当建立牢固安全可靠的数据安全系统,以保障客户的安全,平衡创新与法律合规监管,消除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修补网络的脆弱性,有效监督和防范技术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文红,蒋则沈.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一个监管者的视角[J].金融监管研究,2017(3):1-13.
  [2]乔文,高洁.浅谈金融科技风险成因及防范[J].北方金融, 2019(9):68-71.
  [3]夏诗园. 金融科技潜在风险、监管挑战与国际经验[J].征信,2020(9):8-14.
  [4]苗文龙,闫娟娟. 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述评[J].金融监管研究,2020(2):85-101.
  [5] 邓健平,张佳林,曾婧容. 从网络小贷新规看金融科技监管对蚂蚁集团的影响[J].财会月刊,2020(12):156-160.
  [6]车安华,马小林.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问题探讨[J].征信,2018(7):82-85.
  [7]李艳.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J].西南金融,2017(4):3-7.
  [8]刘桂荣.金融创新、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征信[J].征信, 2018(2):16-21.
  [9]钟慧安.金融科技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8(3):81-8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公共管理可以将公共管理信息大规模发布,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使公众可以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中,进而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与实现协作性公共管理。不过,在公共管理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网络暴力、信息过载、信息安全等挑战。为此,本文先简单分析了社会化媒体时代对公共管理创新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基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公共管理创新策略。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时代;公共管理;开放式创新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要适应现代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努力打造既熟练运用英语,又能通晓国际商贸业务实践的业务素质精良的毕业生,为企业输出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应用型英语人才。笔者针对高职高专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更加符合现代市场需求,适合高职高专应用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高职高专;应用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1.问题的引起  随之市场化改革的
期刊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国党中央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反腐,打击力度空前强大。对国有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强有力的廉政教育,是切实落实从严治党方针的基础工作,同时还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顺利实现的必要策略,对反腐进程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此外,还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不仅阐述了加强企业廉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讨论了国有企业廉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旨在可以为相
期刊
摘要:在企业日常管理中,成本控制一直是一個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坚实保障。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企业中的成本费用控制,不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取胜的重要利器。  关键词:企业;财务;成本;控制  企业财务管理当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成本控制,其当前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做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大胆地说,不管是圈里养的牲畜还是最顶尖的高科技企业都必须顺着这个互联网浪潮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但因为改革和创新对于成熟的企业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导致很多企业没能够及时做出合理的改革变化,就会导致企业在发展中会出现问题。本文就企业的党建工作模式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做出的改革和创新做出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企业党建工作;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
期刊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其中电子商务领域可谓异军突起,据粗略统计2020年电子商务业务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十五,并且仍在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一方面,网络购物已经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人民购物的主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我国凭借自身的巨大优势,已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庞大、最全面系统的电子商务市场。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
期刊
摘要: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中提出,实践活动是职业指导的重要载体。中职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础上,应开设创新创业等实践课程。本文以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电子商务创业团队,探索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与置换的办法,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取得的与学业相关的经历、成果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
期刊
摘要: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它的健康稳步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国金融行业的进步。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搜集了大量资料,选取了大陆十七家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样本,以因子分析为评价方法,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以期针对国内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的弱势总结出有力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因子分析;竞争力  1.前言  银行业务在中国
期刊
摘要:为适应交通工程专业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提升知识、能力、素养为目标的“公共基础+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并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将场景案例教学模式、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综合性课程设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具有扎实交通工程专业基础、卓越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素养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交通工程;教学模式  1.新工科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交通工程新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其后阐述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岗位群建设思路及职业能力分析,最后就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建筑經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岗位需求;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1.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  1.1岗位分工日益明细、专业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岗位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