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路径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ever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目前,由于系统构架不清晰、课程思政改革不彻底、实践活动不深入、育人评估机制不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不协同、教育队伍不成熟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和度还不够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构建教育服务体系、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丰富实践活动体系等路径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为有效的融合。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服务管理体系;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机制;危机干预机制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工作格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国际形势日渐复杂,国民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伴随着经济增长、竞争态势加剧、信息量爆炸等外部因素影响,大学生在面临学业、就业、经济及人际交往等压力时,会加剧内心冲突,出现信念偏差、信仰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干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对其人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为社会和谐稳定埋下隐患。教育部在答复《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挫折教育的提案》中再次强调,加强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协同作用,指导学生在价值观、知识、能力、心理素质、品德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是高等院校德育工作亟须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20年的发展和改革,现已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效,但由于受到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模式相对传统、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等多种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仍存在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课程教育体系不完善、实践教育体系不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不科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不协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成熟等各种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系统构架不够清晰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大思政”系统中的子系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效运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较高,但大部分高校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归属不明确、工作主渠道单一、工作系统运作不畅等问题。在部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仍然只属于少数部门和心理健康专任教师的工作范畴,没有配套的系统组织构架,缺乏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各部门之间独立运作,工作职责不清晰,工作流程不规范,遇到问题要么多部门插手管理,要么各部门相互推诿,育心育德工作只能流于表面形式,协同度不够,无法系统开展[1]。
   (二)课程思政改革不够彻底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就要注重在课堂上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目前,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但由于教学顶层设计不清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思政 ”元素挖掘不够深入、配套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没有跟上等原因[2],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这三方面的融合度还不够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落到实处。
   (三)实践活动不够深入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成效,加强价值引领在学生思维行为方面的渗透作用,就要努力提升实践活动的深入性。作为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纽带,实践教育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效果检验,更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修为的形成。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为丰富,但缺少与课程内容的有效结合,很多实践活动的应用场景也与现实生活关联度不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同时,由于很多实践活动的设计环节没有考虑思政因素,活动目的和活动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嵌入价值引领,活动目的更重视育心效果,忽略了育德效果,因此对学生的品德提升帮助不大。
   (四)育人效果评估机制不够健全
   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的教育效果较为可测,而隐性教育的教育效果缺乏动态、客观、定量的评价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在评价机制上遇到同样的问题,教育目标是否達到,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到底怎样,这些问题都缺乏有效的评估标准。目前,各高校在学生心理状态评估方面的常规操作是在新生入校时进行心理普查,并筛查出特质学生反馈给班级辅导员进行特质关注。这种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粗略评估,但由于缺乏对积极品质的关注,因此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帮助不大。同时高校在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动态的育人效果评价机制,很难掌握学生在教育前后的发展变化,也就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状况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
   (五)危机干预机制不够协同
   青年具有思维多元化和群体聚集化等特点,高校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突发事件有清醒的预判能力,对学生的异常心理及思想状况进行有效监控,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及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谐。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较为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及联动机制的构建,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各部门独立运作、协同度不够、缺乏沟通的平台和媒介、缺少可操作的预警指标及评估机制等问题[3],造成在工作中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做到及时跟踪和反馈,致使德育工作跟进相对滞后,无法真正预防和监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六)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织保证。高校思想教育队伍原有的构成主要包含学校党政部门、共青团部门、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构成主要包含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和心理咨询人员等。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要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需整合两支队伍的力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然而实际情况是,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么重合度太高,混为一谈,要么各自为营,相互平行,交集不多,因此急需寻找到一条取长补短、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共享平台、同向同行。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
   要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要加强系统化的领导,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各种要素中贯彻协同育人的理念,通过专业化、协同化的工作机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育人大格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就应该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通过系统构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构建完整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当中,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中国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强调,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系统中,整合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协调机制,整体规划工作和相关制度,完善组织构架和服务体系设计,才能达成协同育人的效果。
   (二)通过课程为学生内化价值观、信念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以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高校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内容,建设全面、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思政体系,为学生内化价值观和信念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4]。通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并将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积极发掘“思政 ”元素,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对文件精神的落实,也是形成全面育人格局的必需之举。
   (三)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觉有效转变行为,养成良好品德習惯
   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是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体验实践的过程,就是认知、情感上升为行为的过程,只有基于亲身实践的经历,才能达成认知领悟和价值转变。要想让学生将理论教育转化为内在品质,就必须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养成习惯,最终形成品德。为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在活动设计上要紧扣时事和学生现实问题,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正向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真正得以启发,达到“知行合一”。
   (四)评测学生真实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发展状况,为实施德育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构建卓有成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要了解当代青年人的所思所想、心理需求以及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其他的德育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技术支持,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要积极做好学生思想动态的跟踪及阶段性调查,制定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变化的重要指标,及时反馈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发展状况,为实施德育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五)预防学生现实心理行为问题,防止危机事件发生,增强德育工作时效性
   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外加价值观的冲突会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才能发展出高尚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学生只有排除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素,才能更有效地接受德育、内化信念。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目的就是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异常思想动态,及时地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控制和调整,使其回归正常水平,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维护校园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协助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并在思想层面适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六)助力德育队伍建设,促使教学者观念转变,提升教学者育心育德能力
   队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是育人效果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挖掘各个队伍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才能形成强而有力的教育合力[5]。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德育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沟通意识和心理辅导能力,更好地尊重和引导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调动全员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对心理健康育人队伍和思想政治育人队伍进行融合和整体打造,改变独立运作工作模式,相互学习,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罗文萍,窦艳春,杜晓娟.高校二级学院“三横两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的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3):173-174 190.
  [2]阳艳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3,33(1):105-106.
  [3]娄淑华,马超.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难点问题及着力方向[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9[2021-07-30].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10111.001.
  [4]孙耀胜,翟弋涵.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3):75-77.
  [5]迟传德,余本祺,郭亚勤.“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构建[J].滁州学院学报,2020,22(3):88-91 95.
其他文献
潘庆玉教授在其已经出版的著作《语文教育哲学导论》中,对语言哲学基本命题视角下的语文教育哲学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阐释。通过潘庆玉在其著作中论述的有关语文教育哲学的相关方面,从世界语言哲学的基本理论命题、中国古代语言哲学的基本精神等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和论述,希望从不同角度打开语文教育世界的大门,从而助力中学语文教育。
摘 要:书法中的美育可以通过汉字构字规律、字形演变等方面来进行探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艺术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书法艺术;美育土壤;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0/23-0047-02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
摘 要: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真谛,掌握数学的形成规律和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小学数学提高学生整理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课堂实践的培养目标,必须让概念视觉化,让学生实践与思考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9/22-0051-03  数学并
艺术类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专业院校.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有利于艺术类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 要:在数学学科教学中,“道理”即数学知识的本质特点,体现出了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深入挖掘有利于“教”与“学”的资源,努力打造“讲道理”的课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所以,构建“说理”的数学课堂是有效提升数学效能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剖析时下“说理”课堂的缺失,从整合认知结构、强化亲历探究、善待生成资源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究,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形成良好思维,提升数学课
摘 要: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而科学思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思维;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9/22-0079-03  
摘 要:在小学阶段英语学科中,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英语绘本阅读,通过不同的任务型教学策略将目标巧妙地分散在各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英语绘本的阅读中发展观察、想象、思维、语言等多种能力,获得阅读学习体验,培养英语绘本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
体验式培训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实效性较强的教师培训方式。它注重学习者的思维和实践,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体验、思维、交流、分享、整合并应用。体验式培训可大大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专注度,在实际操作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摘 要:微课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数学知识体系。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精心设计微课视频、突破重点难点知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四种途径,充分发挥微课资源的教学价值与作用,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进一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资源;学习兴趣;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立足于“学科育人”视野,数学教学要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生成”、走向“生命价值的挖掘与提升”。从学生生命成长出发,教师要从内容、教学和学生视角去发掘数学“学科育人”的价值。通过资源融通、经验融通以及生成融通,让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真正落地生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发掘与融通转化,是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根本指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育人;育人价值;深度发掘;融通转化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