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阮门闺秀诗歌的突破与囿守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乾嘉时期,女性文学繁盛,仪征阮门闺秀即是其中的佼佼者。阮门闺秀跟随阮元仕宦各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深闺生活。她们的诗歌内容视野开阔,情感突破了以往闺阁的纤细哀婉。但由于身份与生活内容的局限,她们只能通过楼台远望社会,因而产生巨大的隔阂,不能写出跨越时代的伟大作品。她们在关注时事、关心国计民生的同时,也记录下闺阁的点点滴滴,抒发闺阁闲情。她们出身显宦之家或书香门第,传统教育与主流思想规范着她们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同时她们也通过家庭生活与文学活动参与建构传统社会秩序。
  关键词:阮门闺秀;女性文学;囿守;突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5-0155-06
  清代是女性文学发展的繁盛时期,涌现了4000位诗人,其诗文集“超轶前代,数逾三千”①。女性文学呈现出家族化、群体化、地域化的发展特征,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仪征阮门闺秀是其中的佼佼者。仪征阮门闺秀包括与阮元有亲属关系的十一位才女,即阮元妻孔璐华(衍圣公孔昭焕长孙女,著有《唐宋旧经楼诗稿》七卷),妾刘文如、谢雪(著有《咏絮亭诗草四卷》)、唐庆云(著有《女蘿亭诗稿》),女儿阮安(著有《广梅花百咏》),长媳刘繁荣(著有《青藜馆诗钞》)、二儿媳许延锦(著有《鱼听轩诗草》)、三儿媳钱德容(著有《德容诗钞》)与钱继芬,孙女阮恩滦,弟妹王燕生。阮门女性的文学创作繁荣,诗歌最多,题材涵盖写景抒情、咏物、即事感怀、怀古咏史、题画、金石等众多类别;诗歌形式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歌行体、乐府等。本文将其诗歌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大天地与小空间、闺阁闲情与关注时事、贤媛典范与驰骋才情,从这三方面考察阮门闺秀创作的突破与囿守。
  一、大天地与小空间
  阮元作为“九省疆臣”,仕宦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阮门女性追随阮元仕宦各地(详见表1),见多识广。得益于此,她们的诗歌内容视野开阔,情感突破了以往闺阁的纤细哀婉。然而,这些江山风景只是她们在仕宦旅途中从船头或马车窗口看见的,她们并不能像男性文人那样寻幽访古。她们活动的空间多在官署楼阁中,只能通过楼阁上的俯瞰了解世界并且书写女性感受。
  1.大天地
  封建社会女性诗人往往局限于较小的地域空间,相比而言,阮氏女性有幸践履广大地域,诗歌内容也随之扩充。阮家女性追随阮元仕宦过程中描摹山水,用诗歌记录游踪。正是由于江山之助,唐庆云诗歌在写景时内容丰富奇特。如《过阳朔看奇峰》:“参差如笔山,浓翠滴沙岸。连舟来如梳,峰如发不断。水如碧玉带,山如瑶簪贯。如髻复如黛,如屏方如案。”②诗中一系列的博喻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又如描绘亚热带地区海阳山的诗句“青山下有白云起,反讶白云成白山。忽有清风相引去,白山高向半空间”③,诗人选用的喻体温和秀丽,形象描绘出阳朔的奇峰和清丽的山水景观;诗人到达云南,见识喀斯特地貌,看到“石头如卷云,非云亦非石”④,于是有了“瓣香拜岩前,心净烟霞宅”⑤的想法。阮门闺秀眼界开阔,故而诗歌也有奇特内容,弥补了清代闺门诗歌空间狭隘的不足。
  “文学地理学考察文学中的地理空间要素,自然意象是主要的对象与首要的内容。同时,文学地理学批评也需要考察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意象。”⑥嘉庆十四年(1809)八月十二日,阮元被调回京师,唐庆云从扬州追随至京师,途经河北保定,写下《过赵北口》。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大气,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有“赵北燕南新雨后,燕来鸿去早春时”的气象,也有“西望浮云多古意,诗情惟有夕阳知”⑦的情感,空间的拓展使得情感也相应丰富。又如唐庆云《钱塘江观潮》:
  观潮来江楼,江水平于岸。浮空白云飞,极目青山断。倏闻潮声来,轻雷起耳畔。虺颓雪浪排,浩渺银涛粲。但知沧海本清浅,今日何缘识瀚漫。潮过恁阑楼动摇,一槎却似浮天汉。⑧
  诗人用“白”“青”两个色彩词写出潮来之前钱塘江水的汹涌气势,接着用听觉与视觉刻画潮来时的壮阔场面,最后写诗人的感受。这种壮阔的景象,使其诗歌逃出闺音、女郎诗的绵软。
  阮门闺秀诗歌创作不仅能在空间上超越前代女性,而且能在历史见识方面实现突破。如孔璐华反对将安史之乱归罪于杨贵妃:“君王误在渔阳事,空把倾城咎妇人。”⑨明代宁王朱宸濠造反,娄妃写诗劝谏,宁王不听,执意称帝,生活豪奢。后来,宁王动乱被王阳明平定,在槛车中他却把失败原因归结于听信娄妃,把娄妃比作妲己。孔璐华《读明娄妃墓碑感赋》中写道:“贤妃虽死却如生,一片冰心似水清。惭愧宁王是男子,妇言不用反倾城。”⑩诗中毫不留情地嘲笑宁王,作为男子汉,他不听妻子的劝诫而招致灭亡,反而把过错算在女性身上。孔璐华为杨贵妃、娄妃辩护,充满了思辨色彩,反对“祸水论”。她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去重评历史,企图为历代受到圣贤君子压抑的女子翻案,寻求生活的真相并揭开命运的谜底,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一定的思想深度。
  广阔的视野,不仅增长了阮门闺秀的见识,还影响了她们的感情。天地之广,山河之壮,雄伟的事物充盈诗人心中,她们诗歌中的意象不再纤细,抒发的感情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小儿女的相思、闺阁的忧愁。那些感慨历史人生、为女子翻案的诗歌不逊男子的风采。
  2.小空间
  虽然阮门闺秀的足迹甚广,但其日常生活仍然局限在亭阁楼苑小范围。在她们诗歌中,“楼”字出现了252次,如《登西院平台分韵》《登雷塘小楼》《登小楼望西山残雪》《登淮阴节署大观楼》《新秋登楼闲眺》《登致爽轩西木台》等。由于身居狭小空间,女性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格外敏感,或感物伤怀,或抒发离愁别绪。浙江沿海海盗猖獗,阮元致力于剿匪数十年,经常外出,孔璐华秋夜怀人,写下“秋河淡淡月生辉,却忆征人愁未归。坐对小窗银烛冷,一双萤火背人飞”B11的诗句。此诗温柔敦厚,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缠绵的思夫之情。表达相同情感的还有唐庆云《四知楼遣闷》:“鹦鹉先眠人未眠,柝声阁阁绕楼边。官斋住我多清静,遥夜残冬似小年。纷纷落叶打窗纱,香尽房栊烛半斜。欹枕闭门思远道,任他明月照梅花。”B12四知楼在昆明,是阮元任云贵总督时居住的府署。诗人一人幽居四知楼,难免苦闷不乐。只有不眠之人,才能敏锐地感受到夜里的细微变化。通过听觉描写,写出诗人苦闷不眠的情景。将无形的心绪寄托在有形的事物上,这是诗人孤独、幽闭的生命体验。   文人士大夫登楼时往往抒发自己的人生抱负,传达更深层次的意味;女性登楼则是宣泄自己的情感,渴望外面广阔的天地。阮门闺秀诗中的“楼”,既是眺望无限空间的窗口,也是时令季节与生命的见证。她们以一种疏离的姿态观看美丽的风景,不像男性那样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情,而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欢,记录闺中闲散的生活与宦游漂泊的人生。阮元建文选楼,鼓励家族子孙努力向学。阮家女性得地利之便,时时去文选楼读书、写作,以读书为乐,胜似神仙。正如诗中所言,“汉时晨肇入天台,惟见桃花玉女来。那及茂先游此地,奇书古籍兴悠哉”B13,由此可以看出阮氏闺门的价值取向。
  阮门闺秀一方面有幸见识广阔的地域,眼界较为开阔;但另一方面由于身份与生活内容的局限,她们不能走出阁楼,体验复杂的社会生活,只能通过楼台远望、想象社会,难免产生巨大的隔阂,不能写出跨越时代的伟大作品。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她们没有自觉反抗社会规范的意识,这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普遍现象。
  二、关注时事与闺阁闲情
  阮门闺秀诗歌的主题内容,不局限于言志传统。大到国家政治事件,小到闺阁琐事,在她们诗歌中均有体现。作品中既有对历史的感叹,也有对女性内心幽微情感的表达。
  1.关注时事
  作为“九省疆臣”,阮元的文学创作仅是他从政之余事。由于对阮元的关注,阮门闺秀诗歌创作中除了风月之痕,也对阮元参与的浙江剿匪、江西平乱、广东新建学海堂等重大国计民生事件极为关注。阮元任浙江巡抚期间,海盗蔡牵等匪徒戕害商旅,抗拒官兵,扰乱海疆,数次剿匪,终于擒获。B14阮元非常欣喜,写诗表达对剿匪成功的欣慰之情。随行的唐庆云也立刻写下《八月十八日蔡逆就歼于浙海温州,诗以志喜》:“安南闽盗昔时筹,蔡逆今朝浙海休。了却十年心内事,小斋不负号瀛舟。”B15闻此喜讯,远在山东的孔璐华也写下《八月十八日蔡逆就歼于浙海温州,二十二日夫子交印入京祝嘏,曲阜闻之却寄》:“浙洋蔡逆忽成擒,山左遥遥听捷音。七载瀛洲今始慰,报恩方不愧于心。”B16阮门闺秀诗歌及时反映剿灭海盗的情况,在整个清诗史上也是值得注意的。
  嘉庆十九年(1814)十一月十一日,阮元在江西镇压余干秘密会社有功。孔璐华《和夫子冬至雪窗原韵》诗下有注解详细记载此事:“夫子到任甫及一月,即发余千逆案,不致日久成事多害生民。仰蒙圣恩赏加太子少保并赐花翎,又上谕内云:‘去岁林清一案如能似此早办,何致让圣谕谆谆。’特此书志。”B17嘉庆二十五年(1820)三月初二,阮元在广州西城外文澜书院附近开设学海堂。孔璐华《新建学海堂》对此有详细叙述:
  主人羊城节钺久,案牍终朝不释手。余暇偶登越秀山,择得一峰地数亩。略加修筑有堂台,海阔天空眼乍开。夏木千章梅百树,登临遥望兴悠哉。海山云水摇清目,雨过生凉清馥馥。四面窗开日影稀,云树相连满天绿。非为闲游设此堂,聊观风景课文章。从今佳士多新句,万卷纷纭翰墨香。主人素爱经与史,欲美民风莫如此。更助香膏命读书,岭南他日留遗址。吾家尼山虽最高,无此海天好山水。B18
  虽然阮门闺秀不能直接参与政治事件,但她们非常关心身处事件中的阮元,间接地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动态。比之一般出身的女子,阮门闺秀的见识、眼界是很高的。她们不能参与国家大事,但可以关心民生,关注农民的疾苦,并用实际行动予以支持。她们从吴越寻来蚕种,亲自喂养,“每日亲视之”,“剛到头眠人已忙,不辞辛苦住闲房。夜来惟恐蚕饥了,早起开帘问采桑”B19。她们希望通过养蚕来增加农民收入:“我思淮南人,耕稼业已专。何不教村妇,采桑满陌阡。民风既可厚,民力亦少宽。”B20天气的阴晴风雨影响农作物的收获,风雨的变化也时刻牵动着阮家女性的心。对于天气干旱,谢雪忧心忡忡:“田家老父愁,忧年夜不寐。闻说将无禾,更忧飞蝗至。四野多贫人,饥来苦无食。安得甘雨降,少可苏民悴。”B21诗歌语言质朴,传达诗人对农民的关心之情。大雨终至,丰收有望,她们作诗表达对这场及时雨的喜爱之情:“花木添新泽,禾苗望晚成。沛然甘澍至,可以慰苍生。”B22“连朝愁雨又愁风,镇日江云海雾中。闻道农家新麦熟,今年能得几分丰。”B23连绵阴雨,就要形成洪涝,诗人焦急地求神拜佛,希望天气转晴:“盥手虔诚拜佛前,却因久雨虑农田。”“惟求早见晴光放,天慰民心民感天。”B24“为念阡陌中,惜他贫妇子。可怜稼穑荒,流离困湖水。惊冷亦无衣,饥寒落城市。感此凄清时,闷怀恁小几。”B25较雨量晴,天气的变化在她们眼中与民生联系在一起,表现在诗歌中不再是闺阁里的无病呻吟。她们在诗歌中表达出“但愿得丰年,黎民糊其口”B26的美好愿望,境界直追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些内容的加入,提升了诗篇的力量和格调。
  2.闺阁闲情
  女性的诗歌是“闺音原唱”B27,而女性日常生活的细节原本就琐细,不可能总是关注国家大事。阮门闺秀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下闺阁的点点滴滴,抒发自己幽微的情感。夫妻之情、孝亲之义、骨肉亲情等儿女情长都在诗中呈现出来。阮元长年仕宦,有时女性不能相随,分离后,她们会在诗中流露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如唐庆云《冬夜忆夫子》:
  幽庭夜永朔风飘,闲坐东楼意寂寥。暗怯京华寒气重,有人踏雪五更朝。
  淡淡瑶窗梅影横,摊书试茗到深更。寒斋久坐浑忘寐,一种离情托月明。B28
  唐庆云在扬州,阮元在京城,二人相隔千里。第一首诗不写自己的相思之苦,而写丈夫为官上朝的不易,表现了对丈夫的体贴与关爱,胸襟开阔,内容大气。第二首情景交融,借月抒怀。
  又如刘繁荣《仲春夫子回扬州诗以寄之》:
  羡君岁岁返家乡,花满江城日正长。料得绿杨城郭外,一鞭红雨指雷塘。B29
  诗人想象夫子回到家乡时,扬州城内外应是杨柳青青,花开似锦。寥寥几语,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感。“绿”与“红”两个颜色的对比,使诗歌有了绘画的感觉,春天的繁荣与欢快也呈现在眼前。
  刘繁荣嫁到阮家,婚后随丈夫宦游,辗转各地,不得归省。收到娘家亲人的书信,她激动万分,思亲之情不可遏抑:   独有思亲泪,逢春洒更多。三年嗟别久,千里奈愁何。远道迟迟日,天涯淼淼波。欲归归未得,一岁一蹉跎。B30
  “三”“千”“一”几个数字直接点出离家之久、离家之远。叠词“迟迟”“淼淼”形成读音上的连绵,也说明了仕宦地离家之远。
  亲人的去世,让人无限哀伤,阮门女诗人有许多诗篇记录亲人去世后的痛苦与悲伤。如刘繁荣有《哭巨源弟八首》《哭恩瀛大女四首》《哭媚川亡女十六绝》。
  作为显宦之家,阮门闺秀的生活更多是闲情逸致。生活的优裕,使得她们有闲适的心情感受四季的变化,如《春树》《春草》《秋云》《秋露》描摹四季美丽的风景。“东风也解留春住,故遣蛛丝罥落花”B31之句将自己感情融入春风中,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春风赋予人的品格。这种“闲愁”,是生命转瞬即逝的感伤,是对美好过去的留恋。生活的悠闲,使她们有时间去品茶、读书、作诗。孔璐华、唐庆云、谢雪每人有品茶诗32首诗,《扑萤》《曝书》《洗砚》《检书》等描写了闺阁中的读书生活。
  除了诗书风流外,阮门闺秀还有日常家务,如衣、食、住、行等种种琐事,这些内容形诸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如谢雪《熨衣》:“鸳鸯瓦冷结繁霜,竹阁风生翠袖凉。小几暂教收笔砚,安排炉火熨衣裳。”B32虽然闺阁中多琐事,但在阮家女性的精心选取下,营造出诗意的闺阁生活。
  阮门闺秀诗歌中表现的儿女情长、闺阁闲情等不出闺阁文学的范畴,具有普遍性。这类作品在题材上并没有创新之处,更多体现出自娱自乐,但胜在感情真挚。
  三、贤媛典范与驰骋才情
  1.贤媛典范
  阮门闺秀生于显宦之家或书香门第,她们不仅接受传统道德教育,而且弘扬传统观念,自己就成为道德教化的典型。因为她们知道:“女性才华在地方志中得到了颂扬,并且与道德坚定性一起,成为女性名字载入史册的评判标准。”B33她们在诗歌中弘扬的女性形象也都是性孝、教慈、德懿,恪守礼教。
  孔璐华娘家弟妹康氏侍舅姑甚孝,她的去世令公婆哀伤不已。孔璐华作诗颂扬她:“问安侍膳奉双亲,平日依依本性真。试看高堂悲入骨,更知真是孝亲人。”B34在孔氏看来,再多的智谋也会随着人的消亡而成为梦影,只有贤惠的品格才会被世人铭记称赞,正所谓“智慧半生成梦幻,只余共说此人贤”B35。她们作为道德的建设者,主动挖掘并弘扬相关孝道的事迹。高邮孙宗彝被人诬陷身陷牢狱,儿媳潘氏用血写成《金刚经》为公公申冤。孔璐华连写三首诗,赞扬潘氏的孝心堪比古者孝妇和上书救父的勇敢女子缇萦:
  莫把金刚悟六如,古来正气至非虚。侍中血与常山舌,并作淮南孝妇书。
  上书救父古缇萦,江外曹娥更有名。若论于妇持重服,比于孝女并真诚。
  金经不坏似金刚,传与儿孙书更香。一样救民忠孝气,蛟龙应避古邮塘。B36
  《唐宋旧经楼诗稿》中透出的孔璐华的形象也是孝顺守礼的典范。如“生来才德性从容,能俭能勤执与同。比似孟光应不愧,古人诗礼旧家风”B37,“十载归陈留,每每恩故园。未识我姑面,含悲惟自吞。常见吾夫子,逢节慕亲恩。伤心不敢语,幸有椿堂存”B38。
  孔璐华持家喜用阙里孔氏的礼法。公公阮承信去世,她在诗中写道:“五鼎三牲皆惘然,如今抱恨及终天。深恩未报空偷息,祭祀何如侍膝前。伤心却为客心愁,几度思亲泪自流。独倚篷窗浑似梦,衔哀先已到扬州。回望吴山欲断魂,心怀耿耿更难论。愿君身体当珍重,惜得精神報国恩。”B39守墓时她穿着衰服,宿在雷塘墓庐的稻草土坯上,三年不用黑帛。当时有人说她的做法太过,她反驳说:“吾阙里尚皆白布不黑布,今黑,犹从俗也。”B40孔氏家族礼法森严,孔璐华自然而然地继承了家族的礼仪,“避辞居墓庐,言祝不敢受。竭来扫墓门,呼僮携箕帚”B41。
  孔璐华在女儿阮安出嫁时,写有《六女于归口谕六首》,谆谆告诫她如何与人相处,恪守礼仪:“未知姑性娇痴惯,愿汝于归妇道明。”B42阮安在生下遗腹子后不久殉情而死,阮元以合乎古礼而心许之。女儿去世后,孔璐华并没有像在《哭伯父》《哭父》《哭净因师》中那样直接宣泄悲痛之情,而是在《梦孟公公夫人醒后感赋》一诗中,借孟公公夫人之言,怀念女儿:“伤心忆我女,节孝两相宜。”B43诗中虽然悲伤女儿的早逝,同时也欣慰她成全了气节、孝道。在封建社会的伦理枷锁下,人的情感被异化了。
  阮门闺秀自己在日常的行为与诗歌中表现出的形象都是社会认可的女子;而方外之人、青楼女子或者其他行为有异于世俗的女子皆没有出现在她们诗歌中。从诗篇里,可以看出她们将自己塑造成为社会的典范,不逾时代一步。
  2.驰骋才情
  以学为诗,在诗中驰骋才情,成为阮门闺秀诗歌的特点。阮门闺秀俱有才华,多出身名门。比如许延锦的父亲经学、词章俱佳;刘繁荣出自经学世家,父亲刘台拱、堂兄刘宝树、刘宝楠、侄子刘恭冕皆治经,三代注《论语》。又如孔璐华生于孔氏这个独特的文化家族,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份责任,所以她对于自身也有更高的要求与自觉。与阮元成亲时,有人写诗恭贺“厌奁只用十三经”B44,这是对孔璐华才华的称赞与认同。
  在阮元支持下,阮门闺秀诗作活动形式多样,既有家人间的互相唱和,如唐庆云有《寄问涧芳宜人》B45,刘繁荣则有《答诗》B46;又有家人间的相互鼓励,如“一首新词妙色丝,芸窗想见细吟时。莫因花落增惆怅,描取春光上折枝”B47。此外,她们还举行户外雅集酬唱。《晚清簃诗汇》记载,孔璐华“幼娴诗礼,兼工绘事。待庶以惠称,为闺中诗友时相唱和”B48。阮门闺秀与亲属闺秀、黄夫人张因等结成“曲江亭诗社”,定期组织起来,吟诗作画。“一时名媛,如张霞城绚霄、毕智珠慧、孔经楼璐华、刘书之文如、江遥峰秀琼、侯香叶芝、张净因、鲍蓝香之葱、张小谢少蕴,皆奇声定交,赓和盈秩。华亭女史王凝香燕生选刻之,名《曲江亭唱和集》。”B49阮门闺秀诗集中有14篇诗作纪录曲江亭唱和的盛况。诗文唱和,分韵联句,提高了诗歌创作水平,也为封闭乏味的深闺生活增添了一缕亮色。她们以唱和砥砺诗艺,展示才华,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交流中寻求知己,进行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畅游。结社集会、唱酬应答,极大地激发了阮门闺秀的创作激情。   阮门闺秀因为才学高妙,故而喜欢在诗歌创作中展示才学。她们喜欢在诗中斗奇斗狠,甚至玩文字游戏,回文诗就是其中的一种“游戏”。回文诗看似游戏,但其反复成章,钩心斗角,很是考验才学。刘繁荣作有《四时回文体》8首,通体回文,既可以从开头向结尾读,也可以倒过来读。试看其中的《春日》两首:
  横山远翠敛鬟低,水跨虹桥石傍蹊。晴日晓风春剪剪,莺啼细草碧萋萋。
  林烟惊岫远归鸿,粉晒衣轻蝶舞风。金缕万条垂柳嫩,吟愁独立小栏红。
  B50
  四、结语
  文学艺术所具有的“文化品位不仅是一种审美能力,它不经意地泄露和表达了行动者的社会位置”B51。阮门闺秀对外在的自然和社会的关注,与对待书本的态度一样,都是作为信息来阅读与消费的。特别是在记录社会政治事件方面,阮门闺秀对阮元亦步亦趋。阮元对于她们而言,更像一本书,她们关注阮元,通过阮元阅读外面的世界。阮元疏浚海塘,剪柳三千余枝,插遍西湖,作诗以记,随后孔璐华、唐庆云分别写《西湖种柳三千株纪事》与《西湖种柳词》记录种柳事件;并肩作战的好友李长庚死于剿匪,阮元很伤心,写了许多篇诗文纪念李氏,孔璐华作有《读夫子哭壮烈伯李忠毅公诗感赋》。但她们由于没有感同身受,故而作品不能动人。
  冼玉清在《广东女子艺文考·自序》中谈到女子成才的原因时说:“其一名父之女,少禀庭训,有父兄为之提倡,则成就自易;其二才士之妻,闺房倡和,有夫婿为之点缀,则声气易通;其三令子之母,侪辈所尊,有后嗣为之表扬,则流誉自广。”B52家庭环境对于女性诗人的养成固然重要,但其禁锢作用也不可小觑。阮门闺秀在诗歌中除了自娱自乐之外,她们无论是对个人修身还是社会规范,比男子有更强的自律性,强烈维护既有社会秩序与道德。她们出身显宦之家或书香门第,传统教育与主流思想规范着她们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同时她们也通过家庭生活与文学活动参与建构传统社会秩序。孔璐华回忆幼时父亲教自己读诗的情况:“余幼年先君口诵《国风》,指而言曰:‘愿汝他年能知此义。’”B53从中可以看出她从小接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为其日后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也决定了其创作方向。
  阮门闺秀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俱为优渥,在道德领域占据着高地,影响着社会风气,她们在阁楼上俯瞰社会众生相。她们的行为符合主流话语的规范,却也想通过文学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矛盾之处恰恰表明乾嘉时期才女的抒写,仍在男权话语体系中,没有超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知识女性的此番回归实则被寄予了更多男权话语规训下的企盼,对她们才华的书写与宣扬,不过是投射一人之边缘处境,满足一族之文化诉求,彰显一地之人杰地灵的需要而已,‘颇具弹性和生命力’的儒家社会性别体系并未因此而改变。”B54虽然阮家女性因身份和所受教育的影响恪守社会规则,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但与同时代女性相比,她们有机会接触、了解高层次的社会生活,眼界更为开阔,再加上幸福无忧的生活条件,造就了她们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注释
  ①B52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451—452页。
  ②③④⑤⑦⑧B11B12B15B19B23B25B28B45唐庆云:《女萝亭诗稿六卷》,“扬州文库”第93册,广陵书社,2015年,第304—305、305、305、305、280、259、306、278、268、260、263、271、288、285页。
  ⑥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⑨⑩B13B16B17B18B20B22B24B26B34B35B36B37B38B39B41B42B43B53孔璐华:《唐宋旧经楼诗稿七卷》,“扬州文库”第92册,广陵书社,2015年,第312、358、311、337、345、357、333、366、340、313、345、345、333、338、318—319、318、324、365、368、354页。
  B14王章涛:《阮元年谱》,黄山书社,2003年,第495页。
  B21B32谢雪:《咏絮亭诗草四卷》,“扬州文库”第93册,广陵书社,2015年,第223、206页。
  B27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页。
  B29B30B31B46B50刘繁荣:《青藜馆诗钞》,“扬州文库”第85册,广陵书社,2015年,第357、361、347、288、364页。
  B33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2页。
  B40B44张鉴等撰:《阮元年谱》,黄爱平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第175页。
  B47许延锦:《鱼听轩诗草》,“扬州文库”第85册,广陵书社,2015年,第275页。
  B48徐乃昌:《晚清簃诗汇》,中国书店,1982年,第8750頁。
  B49法式善撰,张寅彭、张迪艺编校:《梧门诗话合校》,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459页。
  B51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B54徐鹏:《明清浙江地方志中的才女书写》,《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责任编辑:采 薇
其他文献
摘 要:儒学现代命运问题的症结在于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之张力,张力之产生在于孔子之道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与现代生活所依据的伦理观念不同因而发生冲突。崔大华先生以“儒家思想及其建构的生活方式”为视角,提出儒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可以提供“动力因素”。此观点待商榷处在于:其一,儒学的现代命运问题关键不在于儒家系统的“内在冲突”而在于两种文化之矛盾和冲突;其二,区分“先秦儒家”与“汉代以后”儒家是必要的,但是儒
期刊
摘要: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脱贫是脱贫攻坚战中难啃的硬骨头。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理念和治理策略可以运用到精准扶贫实践中,并有四个分析维度,即目标整合、组织整合、资源整合、职能整合。河南省上蔡县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是整体性治理运用到精准扶贫的创新典范,具有可复制性,可以从健全机制、统筹资源、提高标准、明确责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提升。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
期刊
摘 要:先秦名学是学界一直很重视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初以来,这一方面已积累了众多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曹峰教授在研究进路和方法上做出重要调整,为理解名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由此出发,可以对先秦名学的诸多关键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包括“名”的类型、理论角色及其现实功能等,讨论这些问题不仅对理解名学至为重要,并且也有助于理解诸子的相关思想。围绕于此,也有必要对研究方法的情况做出再讨论,尤其是“以西释中”
期刊
摘 要:我国跨境电商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由于传统监督体系的不适用,其社会责任行为同其他行业相比更加不规范,呈现明显的被动回应特征,导致跨境走私、商品假冒、偷税漏税、维权困难等责任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制约了我国跨境贸易健康长远发展。因此,亟须探索适用于我国跨境电商企业长远发展的社会责任行为方式,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制定不同的社会责任行为战略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以提高我国跨境电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可持
期刊
摘 要:认为《远游》非屈原之作的“最坚”证据之一,即“韩众”为“秦始皇时之方士”。然前贤时彦辨析“韩众”所指时,多未能注意到“三个前提”“汉人所说之韩众有二”等关键性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不少漏洞。对影响该问题的诸多因素进行多维度的整体观照,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远游》中的“韩众”断非“秦始皇时之方士”,而必为先于屈原的得道者无疑。通过《远游》中的“韩众”这一被学者认为“具有很强实证性的材料”,
期刊
摘要:家庭农场的规模化土地是通过众多土地流转合同构建起来的“契约式合并”,存在着地权的不稳定性、收益分配的复杂性、生产经营的低可持续性等问题。应通过农民土地退出这一桥梁和纽带,逐步扩大家庭农场享有完全支配权和控制权的承包地规模,进而实现由土地租赁型家庭农场向土地产权型家庭农场的转变。然而,这一转变过程可能面临土地退出对价补偿水平以及补偿方式的确定、家庭农场主支付土地退出对价补偿的资金来源、退地农民
期刊
摘要:电视媒介在戏曲经典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性转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戏曲经典《桃花扇》的传播案例来看,电视媒介助推戏曲经典成为文化资源,使其从文学文本和舞台文本转化为电视媒介文本,并形成多样化的跨媒介文本形态。电视媒介不仅提供了戏曲经典再传播的媒介空间,更是以全新的媒介文化冲击、消解和融合戏曲经典,使其从精英文化、古典文化的代表朝大众文化、现代文化转向,提升了戏曲经典的文化价值。戏曲经典的电
期刊
摘 要: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代表着政府对特定事务的关注,政府决策行为的关键取决于政府将注意力聚焦于何处。对1978—201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央政府对老龄事业的注意力配置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较低,受到情境结构、政府理念及国家五年规划制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政府对老龄事业具体事务的注意力配置亦存在结构性非均衡问题。政府应持续提高有关老龄事业的注意力总体
期刊
摘 要:脱贫攻坚正引领贫困地区发生历史性转变,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扶贫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反贫困取得历史性胜利。但由于贫困是一个客观现象,不仅相对贫困问题没有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返贫,需要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后的战略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调整优化现有的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扶贫、兜底保障扶贫
期刊
摘要: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但面临一系列结构性困境,如社区人口结构异质性导致居民诉求复杂化,社区权力结构失衡加剧小区管理困难,社区组织关系结构难以协调造成协同治理能力薄弱等。这些结构性困境使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弥补基层社会治理短板、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机制等社区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