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rius1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以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为前提。如果离开这一目标,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既是保证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赋予教师的神圣责任。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的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这样抱怨:“我那么辛苦,努力讲课,学生的数学成绩就是提升不了。”“我上课讲得那么精彩,学生怎么就不认真听课呢?”等等。教师虽然辛苦教学,但是教学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策略运用不当,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的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心剂”,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也就顺理成章了。可见,有效教学策略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学习,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教师是班级的灵魂,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明灯。教师的数学专业技能是否过硬,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如果教师数学专业技能低,即使想把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怎奈知识有限,也只能“望题兴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只能把简单的、低层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通过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只能成为空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学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教师上学时学到的数学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数学知识的提升和更新就显得尤为必要。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无穷尽的,知识结构的更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技能,把自己武装成数学知识丰富之人,才能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学生会随着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投入学习和认知中。小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教师过多的指责和过高的要求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学生改正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等有激励性的语言。
  三、运用数学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由此产生的数学故事也数不胜数。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讲数学故事为切入点,导出要讲解的数学知识,将会极大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数学教师把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分裂开来,以单纯地讲授数学知识开展教学,加上教师整节课都实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而教师仍百思不得其解:“自己讲得这么辛苦,学生怎么就不喜欢听呢?”殊不知,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的基石,而数学知识又是数学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数学文化为依托,以数学故事为引导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整节课,教师都在自顾自地讲解,而学生则在下面默默地记笔记。教师讲得认真,学生听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师的努力教学换来的不是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是学习兴趣的降低,学习成绩的下降。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就在于教师扮演着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的主体的双重角色,而本来是学的主体的学生则处在被迫学习的境地,使教师的教学重心偏离学生,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实现。所以需要数学教师转换角色,在发挥好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现,离不开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同时,数学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中心,以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为依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现代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如鱼得水,并最终带来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真正突破。
  参考文献:
  梁节孟.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上),2015(2).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