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作文教学法探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arfie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区学生缺乏写作热情,写作能力低下,写作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作文课也根本无乐趣可言。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现实,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热情
  山区学生大多阅读量少,孤陋寡闻,也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严重缺乏鲜活的写作素材,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学习使其失去写作热情。学生作文中不可避免地失去最重要的东西——鲜活的素材和灵动的思想。如何引进活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话可说,这是山区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情境作文是注重利用具体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表达欲望,把学生带进具体情境中的一种语言训练。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觉参与,并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情境创设分三步实施。下面我以一次教学实践为例简单阐述。
  1.激疑——准备情境
  课前,我先安排班上部分学生带来锄头、镰刀、水桶等工具,并对他们说,明天我们将上一节特别的作文课。学生马上议论纷纷,他们希望教师告诉他们明天上怎样的作文课,但我故作神秘让他们且听“下回分解”,目的是尽可能地吊足他们的胃口。
  2.体验——进入情境
  第二天语文课,我带领学生在家属房后面的青菜地分组进行劳动竞赛。这些学生虽然都生活在山沟沟里,但他们平时还是缺乏劳动锻炼。今天他们却干得不亦乐乎,体验着一种独特的感受。我则在他们身边,不时地提醒别忘了观察身边的同学和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
  3.感悟——感受情境
  劳动刚刚结束,学生对眼前的情境与心中的感受已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在谈感受环节中,我引领他们从选材、构思等方面交流、感悟、深化,以群体的智慧进一步向纵深处挖掘。有了外在的刺激,内心的涌动,学生把上一个环节中的所看、所闻、所想形成文字,连平时最怕写作文的学生也在这节课中轻松地写了六七百个字,作文在他们眼里成了一件趣事。从学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创设这样的情境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丰富多彩的素材,也触发了他们的灵感。
  二、模仿经典,探索写作路径
  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模仿中提高,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常用的做法。模仿也是中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一种很好的衔接。可能很多人并不认同模仿别人,认为这样会失去自己的个性。但是经验告诉我,对于写作能力低下的中学生而言,模仿不失为提高其写作能力的一种捷径。
  就拿《背影》这一篇文章来说,我们在教学完这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写作一篇《我的父亲》《母亲的眼神》等,指导学生运用作品中一些成功的写法。比如抓住父亲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动作、母亲那让你曾经心动的眼神,将这些细节放大并最终诉诸笔端。
  在教学《白杨礼赞》或《石缝间的生命》这类文章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创作《独特的一棵树》《我爱小草》等。对于咏物抒怀的文章,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学会观察,离开细致的观察,不管是谁也无法写出好文章。具体写作时,则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些名篇托物言志、铺垫、欲扬先抑、对比等写法。对于这些写作手法,学生只有先通过模仿,才能更好地理解,从而学会运用。
  虽然是模仿,但教师还要加强指导,要有整体的训练计划。对于模仿训练,不同年级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在中考之前,九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强名篇谋篇布局专题模仿训练。像周国平先生的《家》,文章结构新颖,可以布置像《多彩的初中生活》这样的作文题,引导学生模仿设置小标题的结构形式进行写作。
  三、修改习作,培养改作习惯
  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一个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现在的学生普遍不愿意修改自己的作文,没有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很多学生都是写一次性作文——写前不多想,写后不检查,教师批改完后也不看。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和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修改能力的加强又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修改是为了更好地写作。
  据笔者的观察,大多数语文教师还是坚持自己批改的方法。这一方法费时费力,让教师苦不堪言。我们不妨综合运用作文修改四法:教师评改,学生互改,学生齐改(同一篇文章),学生自改。这样既可以解放教师,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四种修改方法各有所长,教师评改应放在次要的位置,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修改的范例。
  作文修改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修改规则,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修改过程进行顺利,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以下是我和学生一起制定的九年级作文评分细则:
  (1)卷面字迹工整,文面整洁(10分);文面美观 ( 5分)。(带 号为奖励分)
  (2)字词句无错别字,用词准确,语言通顺(20分);生动,比较有文采( 5分)。
  (3)主题鲜明,集中(20分); 深刻( 5分)。
  (4)选材恰当 (20 分);典型新颖( 5 分)。
  (5)有真情实感(15分)。
  (6)结构层次分明,详略得当(15分);讲究谋篇布局的技巧( 10分) 。
  制定评分细则使学生修改作文有据可循。修改作文对学生而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所以制定的规则一定要讲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整理成果,体验成功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让中学生愿意写作文,乐于写作文,就必须让他们觉得我能写作文,我可以写好作文。当然,这种自信心的培养,就应该来自他们每次写作上的成功体验。
  让学生享受写作成功,除了以上的激疑,不吐不快,写法模仿,降低写作门槛之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多使用鼓励性的评语,不要吝啬给高分。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多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多鼓励学生,大胆给学生特别是写作基础差的学生的作文高分,这或许是他们爱上写作的开始。
  2.班内优秀习作展示。利用班内的墙报开辟优秀习作专栏,及时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其他学生欣赏。
  3.班级定期出一本专刊,让学生体验自己办刊的快乐。
  4.校内优秀习作展示。教师把一些水平较高的习作及时推荐给校园广播站、校园板报、校园专刊,扩大习作者的影响,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5.作文发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加各种作文比赛,并向杂志投稿。如果学生有机会在一些杂志或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文章,这无疑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通过实施以上几点写作方法的指导,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逐渐消除了他们写作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养成想写作、肯写作、会写作和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当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作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语文教师坚持长期的探索、实践。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如何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能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在这里,以《线段、射线与直线》教学为例,谈几点做法.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新旧知识的衔接更和谐师:同学们知道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谁能举例说明?生:下雨天屋檐边呈现的一条条水帘,类似点动成线;车子刮雨器刮过形成扇形水迹,类似线动成面;往圆柱形水桶里加水,水面慢慢上升,类似面动成体.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精彩,说明同学们都有一双会观察的慧眼
一、目前学生学习平台和学习现状的状况1.学生学习的途径比较单一,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纵观现在高中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时,往往只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用粉笔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堂上也仅仅是通过对教师知识的听讲和做纸质的练习题.学习的途径和方式比较单一,学习的平台也比较窄.很少有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述高中数学课程时,同时使用多种教学工具和媒体,偶尔会使用一些PPT课件,对高中数学这样要求逻辑思维和思考的
微博时代已经到来.检察机关不能置身事外。而要顺势而为.积极利用微博平台.大力推进检察公共关系建设,通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铺陈出检民互动、凝心聚力的全新网络检察
初中科学怎么教?如何教才有效?这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课题。我认为,教学是一个复杂但有序的过程。下面我就如何推动初中科学有效教学进行简单的探讨,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一、将教材中的内容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呈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重要。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需要教师精心设置导学的活动或任务来实现。借助实验呈现直观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课堂教学问题呈现的最佳方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内分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内分泌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建构经验论认为,理论是实验的要素,重要的是,实验亦是理论的要素,即科学实验是理论的延续.范·弗拉森以电荷测量实验为例来说明他的观点,这种实验在他看来不过是为了测定
出勤率是反映培训效果的一个最直观的指标。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学员出勤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力求通过培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