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9年至今,在一所乡村中心小学工作已有4年的时间,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并身兼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我的认识是“人”和“心”的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从学生的心理开始......下面从五种效应结合班级实际入手,阐述学生心理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强硬的手段不是最好的选择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呼啸大作、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法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教师在教育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运用“南风”法则,对他们采取“暖风长吹”“细雨润物”的教育方法,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要因为他是“差生”就给他吹“北风”而否定他的一切,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的是智慧,一次成功的演讲,运动会上漂亮的战绩,联欢会上一曲优美动听的歌,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对绘画、文学的爱好等,这些看不上眼的“亮点”,往往就是转变一个学生的契机,抓住这一瞬间及时吹入“南风”,就能水到渠成,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霍布森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对买主说,你们无论是买我的马还是租我的马,价格都便宜,而且可以随意选马,但是只能在门口选马。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很多,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为“霍布森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的选择和判断中产生的,如果一种选择和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选择和判断吗?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无法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扼杀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我们教师在向学生出示各类作业或考试题目时,其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这其实既不符合实际也无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专家认为,作业或考试题目的答案允许有一定的模糊度,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大的选择和判断余地,还可以激发创新的兴趣。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许多事情上切记不能“独裁专制”更不能有霍布森的做法。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我也是可以的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到六年级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作了一番别有用心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实际上是随意拟定的“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感情特别深厚。“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你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良性暗示,它会出现转机,或者变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种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歧视,它会让人消极自卑,乃至一事无成。所以有人说:鼓励与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批评与谩骂能使天才变白痴,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四、“霍桑效应”——学生需要话语权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后来,由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就比如中小学生,有些学生非常的害羞胆怯,不敢和他人交流,也不大爱说话,当他受到老师或同学们的额外关注和帮助后就会克服这些由于紧张及自卑造成的害羞及胆怯的心理。
五、“超限效应”——学生需要尊重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期间,出席了许多重要场合,发表了大量的演说。有一次宴会他又被邀请演说了,并且被安排“压轴”。由于每位演讲者都滔滔不绝,轮到艾森豪威尔时,听众已经疲惫不堪、非常厌烦了。艾森豪威尔灵机一动,放弃讲稿,不急不忙地走到讲台前,说了下面几句话:“所有演讲,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其他形式的,都离不开使用标点符号。今晚,我就充当一个句号好了。”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在心理学上,由于某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的或反抗的心理现象,人们称它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教师的批评过程中常常出现。例如有些教师在学生犯错误之后,当面批评一通,过后可能觉得还不够,又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甚至再报告学校,学校又将学生叫去批评,然后家长知道了,再来一番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同一错误的重复批评,尤其是几方都用大致相同的道理进行批评,会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结果可能产生逆反,很难达到教育效果。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的是教育智慧,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能感受到被关注、被关爱,被尊重,他们才是班级的主人,他们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有话要说,其中的“尺度”需要我们不断用心的把握。
一、“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强硬的手段不是最好的选择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呼啸大作、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法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教师在教育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运用“南风”法则,对他们采取“暖风长吹”“细雨润物”的教育方法,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要因为他是“差生”就给他吹“北风”而否定他的一切,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的是智慧,一次成功的演讲,运动会上漂亮的战绩,联欢会上一曲优美动听的歌,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对绘画、文学的爱好等,这些看不上眼的“亮点”,往往就是转变一个学生的契机,抓住这一瞬间及时吹入“南风”,就能水到渠成,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霍布森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对买主说,你们无论是买我的马还是租我的马,价格都便宜,而且可以随意选马,但是只能在门口选马。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很多,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为“霍布森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的选择和判断中产生的,如果一种选择和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选择和判断吗?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无法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扼杀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我们教师在向学生出示各类作业或考试题目时,其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这其实既不符合实际也无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专家认为,作业或考试题目的答案允许有一定的模糊度,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大的选择和判断余地,还可以激发创新的兴趣。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许多事情上切记不能“独裁专制”更不能有霍布森的做法。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我也是可以的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到六年级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作了一番别有用心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实际上是随意拟定的“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感情特别深厚。“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你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良性暗示,它会出现转机,或者变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种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歧视,它会让人消极自卑,乃至一事无成。所以有人说:鼓励与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批评与谩骂能使天才变白痴,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四、“霍桑效应”——学生需要话语权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后来,由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就比如中小学生,有些学生非常的害羞胆怯,不敢和他人交流,也不大爱说话,当他受到老师或同学们的额外关注和帮助后就会克服这些由于紧张及自卑造成的害羞及胆怯的心理。
五、“超限效应”——学生需要尊重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期间,出席了许多重要场合,发表了大量的演说。有一次宴会他又被邀请演说了,并且被安排“压轴”。由于每位演讲者都滔滔不绝,轮到艾森豪威尔时,听众已经疲惫不堪、非常厌烦了。艾森豪威尔灵机一动,放弃讲稿,不急不忙地走到讲台前,说了下面几句话:“所有演讲,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其他形式的,都离不开使用标点符号。今晚,我就充当一个句号好了。”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在心理学上,由于某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的或反抗的心理现象,人们称它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教师的批评过程中常常出现。例如有些教师在学生犯错误之后,当面批评一通,过后可能觉得还不够,又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甚至再报告学校,学校又将学生叫去批评,然后家长知道了,再来一番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同一错误的重复批评,尤其是几方都用大致相同的道理进行批评,会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结果可能产生逆反,很难达到教育效果。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的是教育智慧,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能感受到被关注、被关爱,被尊重,他们才是班级的主人,他们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有话要说,其中的“尺度”需要我们不断用心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