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资源循环有了新蓝图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qu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碳和减废是全球大势所趋,香港特区政府一直多管齐下,针对不同物料推广源头减废及干净回收。
  前不久,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公布《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以“全民减废、资源循环、零废堆填”为愿景,提出中期和长期减少都市固体废物目标,争取在2035年实现“零堆填”。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说:“我在2020年施政报告中宣布,香港将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环境局须持续实施减碳和减废等环保措施,包括加大力度在各区推动减废回收,并建设转废为能的先进设施,进一步把废物资源化。特区政府各部门将全力支持环境局推动《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这些工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培育绿色生活文化
  香港特区政府曾在2013年发表《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通过政策法规、社会动员和投资基建设施三大范畴,提出多项措施,以达到“惜物、减废”的目标。除了落实都市固体废物收费的条例草案正在立法会审议外,其余行动已全部落实并取得进展,更额外推出多项措施。8年过去,香港市民也更加了解减废回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减废又减碳的绿色生活文化。
  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局长黄锦星说,承接2013年发表的蓝图以及过去众多减废回收工作,我们需要制定因时制宜的废物管理长远策略。面对外围回收市场逆转、废物弃置量仍未下降以及香港土地资源紧绌等挑战,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推动全民减废,实现更具规模的减废回收,进一步把废物资源化。这不但有助于建设循环经济,更可创造就业机会,同時有助于减碳以应对气候变化。
  据黄锦星介绍,《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有中期和长期两项目标。中期目标是通过推行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把都市固体废物的人均弃置量逐步减少40%-45%,同时把回收率提升至约55%。长期目标是发展充足的转废为能设施,长远摆脱依赖堆填区直接处置废物,在2035年达到“零堆填”目标,争取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方向。
  致力发展循环经济
  黄锦星说,为达到目标,特区政府会推进六大主要行动,包括全民减废、分类回收、资源循环、支援业界、协同创新及教育推广,引领各项政策及措施的推进,建设循环经济及可持续的绿色生活环境。垃圾征费会是达到蓝图目标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垃圾征费尚未立法并存在一定挑战,尚未就蓝图中期目标制定时间表。
  环境局环保署从2020年起,以合约形式委聘非营利机构,在全港18区设立22个“回收便利点”。位于九龙城的便利点近来开放给市民使用,接收不少于8种废物,包括废纸、金属、塑胶、充电池等。回收物经过筛选后,将运送至合适的下游回收商,再作后续处理。
  环保署目前在各区设立9个“回收环保站”、22个“回收便利点”和上百个“回收流动点”,组成全新的“绿在区区”社区回收网络。“回收便利点”以商铺模式营运,自推出后短短3个多月已接待超过5万人次,而新设的
  “绿绿赏”电子积分计划也已有接近3万家庭或个人会员。为响应特区政府增加就业的号召,环境局在“绿在区区”开设约100个临时职位,为有志于从事环保事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为更有效地将废物资源化,发展循环经济,特区政府会担当更加积极的角色,进一步推动多项政策法规,也会为回收业界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并提升当地转废为材、转废为能的能力,适时建立所需基建设施,缔造更可持续、更低碳的废物处理方式,以迈向
  “零废堆填”的长远目标。
  抢抓大湾区机遇
  林郑月娥说,减碳和减废是全球大势所趋,特区政府一直多管齐下,针对不同物料推广源头减废及干净回收。近来两次到访环保署辖下不同的回收设施,看到有关部门通过创新和善用科技,配合提升市民的减废意识,扩大小区回收网络和地区回收服务,达到转废为能、转废为材的目标,相信近年一系列措施可以“落地生根”,加强鼓励小区干净回收,培养大众的绿色生活习惯。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叶中贤说,工总一直积极提倡发展本地环保回收工业,配合特区政府的长远规划,不但为香港纾解堆填压力,也让垃圾得以重生,成为有价值的产品和材料作内销及出口。近年,外地废料进口的规例越来越严格,处理垃圾的责任不能再假手于人,完善香港资源循环链,发展本地回收工业可谓迫在眉睫。
  位于大屿山小蚝湾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是香港首个将厨余转为电能的地方,该中心采用先进的生物科技,将厨余转化为生物气用作发电。位于屯门的污泥处理工厂也是转废为能的典范。该厂每天2000吨的处理量可应付全港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还可供公众预约参观,通过休闲和教育设施,体验香港绿色文化。
  环境局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下,香港也可与其他大湾区城市交流发展“无废城市”,探索发展区域性“循环经济”的空间,包括采纳创新、环保及低碳的发展模式,引导工业界在生产工序中采用更环保的设计、更清洁的生产过程。
  创造多元就业机会
  叶中贤说,根据环保署统计,2019年香港产生的都市固体废物中,只有29%被回收循环再造,其中只有12%在本地进行。由于外围回收价格影响,垃圾出口无利可图,近年回收量也呈下跌趋势,令人忧虑。宏观而言,资源循环产业链环环相扣,特区政府必须打通政策关节,理顺脉络,市民和业界方有参与的空间。
  在叶中贤看来,垃圾征费是资源循环的第一步。综观世界各地的经验,按照用者自付的原则,引入适量的垃圾征费作经济诱因,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推动市民和业界减少使用和出售不可回收的物品或包装,增加分类回收的意愿。当垃圾被妥善回收,回收业界方能把握机遇,在港建设下游的转废为材工业,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的本地产业链。
  据介绍,特区政府2005年开始筹备垃圾征费立法,经过长期以来的政策解说、普及教育,再加上小区回收配套越来越完善,市民和业界已逐渐接纳政府方案。如今立法会正就垃圾征费条例草案作讨论,业界恳切期望议员尽快通过草案及落实立法,让香港向资源循环经济迈出关键一步。
  叶中贤认为,在资源循环产业链中,工业界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香港厂商市场触觉敏锐,灵活变通,早已看到环保回收工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特区政府能适当地以政策配合,回收工业将可百花齐放,帮助香港大大增加废料处理的容量,乃至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当前在香港发展环保工业,最大掣肘是土地问题。香港大型工业用地一直供不应求,影响业界投资高增值回收工业或引入新技术。特区政府位于屯门的环保园以优惠租金提供给回收企业设立生产线,如今每年处理超过18万吨回收物料。不过从2007年投入运作起,园区已接近饱和。
  叶中贤说,工总期望政府能在新发展区增拨土地加建环保园区,让环保工业能助政府一臂之力,携手解决香港固体废物处理的问题,扶植高增值环保工业,使之成为香港“再工业化”的重要支柱,为下一代创造多元就业机会。
  张盼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其他文献
加强农机质量投诉监管工作是监督与规范农机经销企业、保证农机产品质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机部门的职责所在。以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为例,农机化质量投诉监
3月2日,由中联重科和沅江市政府共同打造的“中联重科沅江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开工仪式在益阳市沅江市举行。该基地投资近亿元,是湖南首家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将力争建设成为湖
目前农机市场专用大豆收获机较少,一般采用稻麦联合收获机改进后进行大豆收获作业,机手选购需要考虑以下要点。1.考虑作业需求。需要熟悉了解当地种植情况。一般种植面积较大
2004年以来,在国家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拉动下,农民购买包括拖拉机在内农业机械积极性空前高涨。据福建省长汀县摸底登记,目前全县登记在册拖拉机1193台,其中上道路行驶的500
热爱西藏文化的专家学者,通过在西藏的实地考察,长期深入研究,对西藏社会发展与人权保障现状有着与一些污名化中国的政客截然不同的评价。  西藏人权状况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西方反华势力经常以此为借口污名化中国。然而以政治干预为目的的谎言终究不是事实,世界各国真正关心西藏发展,热爱西藏文化的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考察,长期深入研究,对西藏社会发展与人权保障现状有着与一些污名化中国的政客截然不同的评价。  西
自1982年成立以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秉持“和平·统一·未来”宗旨,传承和弘扬宋庆龄精神,在青少年事业发展、公益事业、台港澳地区交流、国际交流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活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青年人正在为乡村振兴赋予蓬勃能量。  春日里的福建平潭北港村,每月一次的“北港义工市集”拉开帷幕,文创商品、手工艺品、各类美食让人应接不暇,无论老人小孩、旅客商人,都将脸上涂满油彩,加入到了台湾少数民族歌舞表演中……在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的共同努力下,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经变成了旅游打卡圣地。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有越来越多
又值五四青年節,风华正茂的青年正在绽放青春力量。  他们有的曾奋斗在脱贫攻坚的战场,如今正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有的摆脱“传统”、勇敢探索,找寻属于自己的职场“新赛道”;有的是从地震灾区走出来的少年,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大代表……他们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展现着新时代新青年的蓬勃风貌。
Stable flies(Stomoxys spp.)are common pests of livestock in the peri-urban rangelands of Vina Division of the Adamawa Plateau.No documented information is avail
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传递出的声音是:唯有团结合作,才能为人类找到走出危机的出路;唯有全面加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国际协作水平,才能让人类在世界大变局中找到通往和平与繁荣的正确道路。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处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世界大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支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并不像言语表达得那么容易。过去的一年,人类见证了再简单不过的医学健康实践和再浅显不过的科学常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