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追星”的短视与荒谬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xuan365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企业家受审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法官庄严的槌声击碎了顾雏军、张海们令人炫目的商业传奇,也让处于歌舞升平幻境中的中国商学院尴尬不已:这些站在被告席上的昔日企业家虽然背景不同,但在案发前却都有着被众多商学院捧为座上宾的共同经历,有的甚至是著名商学院MBA兼职导师。
  这让人不禁对商学院产生质疑,我曾受到邀请前往中国某著名大学参加一个论坛,同去的还有一位当时被商学院奉为神明的企业家。这位企业家演讲的主题为“如何塑造企业文化”,但他的演讲内容缺乏最基本的逻辑,和现代管理理念完全背离,他所讲述的企业文化发展史就是他的发家史。而可悲的是,台下的教授频频颔首,学生则不断报以掌声。
  掌声雷动,却令人担忧,对这些未来的商业精英们而言,求学期正是商业伦理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此时接受的教育对他们的人生轨迹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些“问题企业家”们讲授的自以为是的发家史,充斥着狭隘和愚氓的偏见,不仅仅影响着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更不利于健康的现代商业社会的长远构建。
  在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史促使各种制度相对成熟,市场环境和经济结构相对稳定。但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在不断变化,一些投机者依靠政策漏洞迅速积累起巨大的财富,而这就是一些知名企业家的成功之道。
  正如前述那位大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的“明星”企业家,他四处布道的那套管理理论没有经受住现实的考验。去年,他的企业集团遭到多家银行联合索债,诸多内部问题被曝光,转瞬之间,他的企业便如沙滩上的巨厦,摇摇欲坠。像这样的企业家在特定环境中“获得”的所谓的成功经验,对商学院的学员而言,当然不具有学习价值。
  或许,这些涉世未深的学生未必清楚企业家管理水平的优劣,但这些讲座的组织者──负有鉴别真伪义务的商学院,难道也真的被“星”们迷了眼,失去了最起码的鉴别能力?
  如果商学院的教授真的无法辨别孰优孰劣,则很容易让人怀疑他们是否拥有名副其实的造诣。毕竟,作为商业研究的核心机构,宣称拥有众多教授的商学院,竟然聘请的是这些昙花一现的企业家前来授课,这本身就很荒谬。
  相反,如果商学院的教授对企业家研究颇有心得,能够判断出这些企业家商业运作中隐藏的重大缺陷,但为了获得赞助费,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不顾一切地向“钱”看,依然跟风“追星”,邀请这类企业家前来讲学,则更让人对商学院的现状感到担忧。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的商学院,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牺牲学生的利益,那么,这些商学院已然失去了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众所周知,中国商学院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建设国际一流的教授队伍,发掘中国商界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探讨商业运作的普遍规律,严格学术规范,为未来培养商界领袖。但从他们浮浅的“追星”之举中,却让人更多地感受到浮躁,甚至是职业道德的缺失。
  正是这种狭隘的视角,导致中国商学院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从案例研究来看,中国顶尖商学院仅挖掘出约200个中国企业案例,而哈佛商学院教员每年所做的案例研究就达到了这个数字。《财富》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近一半已毕业的MBA学员表示,如果重新选择,他们不会再攻读MBA学位。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中国大部分商学院热衷于追求炫目的光环,没有为学生提供真正的价值。商学院应该把自己视为提供优良产品的供应商,有责任开发、讲授精品课程,有责任为未来培养优秀的企业领袖。譬如美国哈佛大学、法国INSEAD工商管理学院等欧美顶级教育机构,就始终把聘任最好的老师、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放在首位。
  当然,企业家开设讲座,担任兼职教授,的确能够提升商学院学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但盲目聘请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师资力量是商学院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只有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创造一流的品牌,学员对商学院的认同感也源于此。如果商学院依然跟风“追星”,让“顾雏军们”在各大讲坛、高校穿梭讲学,将严重损害商学院的品牌形象,其成为国际一流商学院的梦想也只能是色彩斑斓的Soap Bubble(肥皂泡)。
其他文献
真正取悦消费者的还是那些基本元素,例如品质。从“爱生活,爱拉芳”的务虚到“拉芳出品,品质保证”的务实,拉芳的嬗变源自于它对市场的洞察。    从318国道进入毛嘴镇,需要经过一座小桥。桥的左侧是一个村子,右侧是镇上唯一的高中。吴秀英经营了十几年的小卖部就在村口,尽管吴秀英抢占了一个好码头,但还是不能阻挡后人开店的脚步。对大多数当地妇女来说,开店几乎是赚点零钱的唯一途径,再加上上门送货的厂家越来越多
期刊
虽然众多银行都看到了零售业务的好处,但进入之后,才发现信用卡的推进并不容易,而盈利更像一个悬在眼前的胡萝卜,可望而不可及。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银行对目标人群的定位出现了偏差,走错了方向。    一方面如火如荼,一方面步履维艰。中国的信用卡市场经过3年发展,似乎到了一个“向左走,向右走”的关口。  “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发展早期,据VISA统计,从收入、资历、经验、信用层面讲,可发卡人群在50
期刊
马蔚华终于坐不住了,面对奥运商机的巨大诱惑,他开始运筹帷幄、排兵布阵。在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500天的时候,马蔚华面对济济一堂的全国媒体记者,意气风发地宣布“2008,和世界一家”战略正式启动。马蔚华的声音并不大,但在这个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第一个不太平静的春的季节多少有些令人感到意外。  在信用卡领域,招商银行始终是一个让人望其项背的领导者,而非追随者。中国银行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
期刊
随着信用卡市场逐渐由垄断过渡到竞争,各家商业银行根据消费者的特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市场细分,但是依然有同一系列的产品重复发行、盲目跟风发卡、定位不够准确的毛病,许多人对在乱糟糟的中国信用卡市场生存的国内银行并不看好。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广州,五羊新城过街天桥。  人潮涌动。小摊位一路排开,卖小饰品的,卖水果的,算命的,卖西藏牛角梳的……在他们的尽头,两撮西装笔挺的人面对面拉开了阵势─
期刊
出于职业习惯,我每次出国都会留意翻看当地的报纸,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外的报纸并没有汽车专版,一般的新车发布或上市新闻只能在财经版刊发一条小消息。报纸上的汽车广告不仅非常少,而且版面非常小,除了厂家的品牌广告偶尔用半版或整版外,经销商的广告基本都是几厘米大小的版花广告,只列上公司名称和电话号码,和国内的分类广告差不多。  相比之下,我国的报纸对汽车行业的热情显然要大得多。现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
期刊
一方面是大街摆摊推销信用卡导致的银行美誉度流失,一方面是银行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利益诉求,而信用卡销售员便在这两者形成的夹缝中游走……    3月的广州大部分时间阴仄闷湿,多少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你好,能不能再等我几分钟?我现在正在收客户的单子,不好意思!”一刻钟后,某银行信用卡营销专员童某便在记者的眼前站定,报以歉意的微笑。  “你叫我小童就行了。刚来这个银行打工三个月,新手上路,多多指教。”一阵
期刊
3月27日,我对百富烤霸老板王俊岭说:“广积粮,缓称王。”  他此次前来北京是参加一个由《新营销》主办的餐饮企业连锁经营研讨会。百富烤霸并不是太大,虽然有几十家连锁店,但势力范围目前仅限于西北。  用王俊岭的话说,他们凭借独特的烤鸡快餐赢得了消费者,在西北地区已经建立了相对于肯德基、麦当劳的局部优势。显然,他是怀揣着一颗扩张的雄心前来北京的。  如今,餐饮行业的连锁之风正盛,无论是传统中餐还是快餐
期刊
“将制造业的利润让给生产商,将零售业的利润让给零售商,康威挣的是品牌管理的利润。”康威总裁黎伟权说。做一个品牌运营商是康威的梦想,可是要实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康威不好,牌子那么老。”高中生小刘对父亲说。为了一双鞋,父子俩赌气好半天了。在小刘的眼里,只有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品牌穿起来才风光,国内的品牌李宁勉强可以,康威则太“老气横秋”了。而在小刘父亲的眼里,康威才是最佳选择,质量
期刊
独特的定位是“一大把”克敌制胜的信心所在。阿里巴巴定位于网商,以贸易为主,而“一大把”的重点是企业。这看似微小的定位差异,发展出来的业务体系,从实际操作层面延伸出来的方向,二者就会大相径庭。    中国4000万户中小企业,是林娟如事业的腾挪空间。她正在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一大把”网站的20万户客户资源,在短时间内扩大到400万。  10%,目标并不算太高,这正符合林娟如一贯踏实稳妥、一步一个脚
期刊
合资子公司,属地化经营,多元化战略,专业化经营,这几个词看似疏离,然而格兰仕却通过一个词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品牌。格兰仕希望借助于营销模式的转变,让自己成为“无所不能”的企业。    日前,格兰仕宣布,将在中国市场将全面推进以合资控股销售子公司为主的营销模式。  格兰仕电器中国市场销售总公司总经理韩伟透露,格兰仕于2006年年初开始在中国市场尝试合资控股子公司的模式,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成立了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