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与涝渍胁迫时间对抽雄期夏玉米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氮肥与涝渍胁迫时间对抽雄期夏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选用裕丰333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施氮量设置3个水平处理,分别为0、180和300kg·hm-2,记为N0、N1和N2.共设置3个胁迫时长处理,分别为3d、5d和7d,记作S3、S5和S7;3个胁迫恢复时长2d、4d和6d,记作R2、R4和R6.在涝渍胁迫-恢复期间分别测定夏玉米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丙二醛(MDA)以及叶绿素含量.研究表明,在涝渍胁迫期间,高氮素水平下,涝渍胁迫时长增加会减少SOD活性但会增加CAT活性.相同的施氮水平下,MDA和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说明涝渍胁迫对于玉米叶片MDA和叶绿素的含量影响较小.在涝渍胁迫与恢复期间,抗氧化酶活性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大.在高氮素水平下,叶绿素含量在淹水3 d达到最大.高氮素水平有利于改善抽雄期夏玉米生理特性.
其他文献
基于超临界碳氢燃料的主动再生冷却被认为是超燃冲压发动机最具前景的热管理方法之一.本研究利用大涡模拟数值方法探究矩形通道内超临界碳氢燃料初始流动传热的瞬态变化规律的,证实了超临界振荡效应的存在,即温度和速度分布波动性较强.通过监测10-4 s时间尺度下的速度变化规律,发现振荡有着近似三角函数式的频率和振幅.冷却通道被加热初期时,近加热壁面处热流体在浮升力作用下流向低温区域;随着流体温度逐渐接近其拟临界值,其物性参数发生剧烈变化,摩擦因数和流体动能呈现振荡性,在远离加热壁面的位置诱导出了强化涡;随着时间推移,
实践教学是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农学类实践教学活动常常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而受到限制.该研究设计构建了“匹配作物生长全程的农学类实验模块化教学模式”,以期通过该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农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2年试点教学结果表明,该模块化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其中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的及格率以及中等、良好、优秀的学生占比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平均分别提高5.8%、23.7%、38.6%和16.0%.此外,在考研率未显著下降的前提下,毕业生就业率提高10.5个百分点.该模块化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对课程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以微藻培养技术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方面介绍了课程改革创新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了课程发展规划意见和目标.通过微藻培养技术课程改革,为高职院校相关课程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在对近年国内外城市水系连通典型案例总结的基础上,构建包含水系格局、结构连通性和水力连通性3个准则层的平原城市河网水系连通性评价体系,改进水力连通性准则层中水力连通能力指标的计算方法,使其适用于整个河网计算.为避免主、客观单一权重法的不足,采用AHP-熵综合权重法对评价指标赋权.针对通过指标值评价水系连通状况不能兼顾多因素影响的局限性,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廊坊城区不同水系连通方案的水系连通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较全面地对平原城市河网进行水系连通性评价,为我国平原城市河网水系连通性评价提供参考.
该文结合吉首大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探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学设计的改进方向.通过学生课程反馈和教师教学反思,发现在设计类的课程中,设置具体的问题交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方式,比单纯以灌输型的授课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原本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主动吸收地解决问题模式.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效率,循序渐进地提升了设计能力,提高了风景园林本科学生毕业后应对社会创新能力的需求.
为提升城市雨水管网模型精度,基于DEM城市地表水文分析原理,针对城市子汇水区划分不精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盆域分析的泰森多边形子汇水区划分方法(basin analysis based Thiessen polygon subcatchment division method,BATP).该方法综合考虑地形对雨水管网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进行盆域分析获得初级子汇水区,并进一步运用泰森多边形法划分出模型子汇水区.将BATP方法分别与人工绘制法、传统泰森多边形法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汇水区划分方法
动物遗传学实验课是加强学生理解遗传学基本理论和掌握实验技术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动物遗传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课程组对动物遗传学实验课内容进行优化,在实验项目中注重生物试验设计思想,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参与实验课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2021年春季潮白河生态补水为研究基础,利用GMS-Ugrid模块构建非结构地下水流模型,评价生态补水效果和地下水响应.潮白河生态补水总量(至2021年5月27日)为2.06亿m3,补水入渗量为1.57亿m3(约占76%).补水后1个月内,研究区第一含水层系统储存量增加了1.49亿m3;以水位0为影响范围分界线,补水影响面积达到842.8 km2.距河道不同位置观测井滞后响应时间也不同,离河道3 km观测井水位抬升明显,滞后响应时间较短(3~6 d);远离河道地下水响应的滞后性明显,离河道6 km观测井
归纳湖泊生态需水的相关概念、分类和组成,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近20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发现其主要集中在水文学角度与生态学角度2个方面,故从这2个角度总结湖泊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其中:水文学方法主要考虑湖泊长序列水文要素,具体有最低水位法、水量平衡法和换水周期法等;生态学方法多同时考虑湖泊生态和水文要素,具体有曲线相关法、生态演变分析法和功能法等.不同方法的主要原理、适用性各有不同.以太湖为例,选择最低水位法、换水周期法和生态演变分析法3种方法进行实际应用与结果比较,得到太湖生态需水分别为36.0
针对建筑物调控下的水位预测难题,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泵站前池水位预测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分析时间序列、影响因子、预报因子对水位预测精度的影响.将构建模型应用于胶东调水工程东宋泵站,研究结果表明:在数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训练期和预测期之比为7:3时,预测结果较好;数据量越大,保持一定预报精度所需要的正相关的影响因子数量越多;短时间内,预测时间间隔与数据本身时间间隔相同时,预测效果更好.该构建模型能够满足明渠调水工程泵站前池的水位动态预测需求,实现泵站前池水位的2h准确预测和4h一般准确预测,同时可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