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整数乘法的三种运算律分别是在四年级上、下学期学习的,因而,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整数乘法的运算律也同样适用于小数”时,我就先引导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复习。令人遗憾的是。复习的效果非常不好,除了用字母表示的乘法交换律所有的学生都能口若悬河外。班上有近乎一半的学生对用字母表示的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都表现出了或是混淆不清、张冠李戴,或是张口结舌、不知所然的情况。
是不是由于该知识接触的时间过长,学生有所遗忘?对此猜想,在复习、新授完了小数简便运算,后面出现的巩固练习解决诸如“0.8×(1.25 12.5)”“1.25×8.8”的简便运算时很快又被加以了否定。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看到,他们有的将“0.8×(1.25 12.5)”写成了“0.8×1.25 12.5”:有的将"1.25×8.8”写成了“1.25×8 0.8"或“1.25×8×12.5×0.8”;还有的前一道题用的运算律是正确的,而第二道题转化成“1.25×(8 0.8)”后,又写成了“1.25×8×0.8”。由此,我们认为,并不是他们不知道乘法的三种运算律。也不是不会运用,而是在初学这三种运算律时由于没有对每一种运算律及时进行准确的记忆,故而导致在三种运算律综合运用时的含糊不清,信手涂鸦,出现了将乘法分配律记成(a b)×c=a×c b或者是a×c×b×c等层出不穷的错误。后面的练习,这样的现象仍是屡见不鲜。由此,从众多例子不难推出,导致这种知识的缺陷,并非是时间关系影响了他们对运算律的正确回忆,而是在初学时和学习多了后。缺少清晰明了的比较与记忆。
但是。从数学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其特别强调的只是探究,并没有将记忆提上重要的位置,并且从苏教版新教材中我们也很难能看到一些被直接数学化的归纳语言。由此,在很多老师们看来,不出示教材中没有的数学语言,不要求学生记忆是有“依据”的。那么,在已探究的前提下到底学生要不要记忆?对于只“尊重”教材表面的老师来说,他们认为学生确实只要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中应用就行了。可问题是,如果是这样,那么多的学生公式运用错误又该如何解释呢?由此,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首先,一些学生虽然在课堂上通过探究也能理解概念、公式、定律、算法等的意义,但由于他们的记忆力较弱,课后又很快就忘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特别是抽象的结论,因而,久而久之,随着同一知识点内容的不断丰富。容易混淆的地方也就一次次地在不清晰中越来越多、越来越糊、越来越乱了。其次。探究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所要学的知识意义的有效手段,它不可替代学生的记忆,使一些概念、公式、定律、算法在运用中达到熟练化的程度。最后,大量的事实也表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总是与概念、公式、定律、算法等有关,如果缺少了准确的记忆,必然就会出现如上所说的现象。既影响了后继知识的学习,同时也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导致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对于概念、公式、定律、算法等除了要探究。也要记忆,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时,也进行了特别的强调。他认为探究完了“9加几”的算理,形成了算法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记忆,只有将“9加几”的结果烂熟于心。才能在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乘法中准确、快速地进行口算,提高笔算速度。其实在数学学习中,像这样需要记忆的还有很多,如乘法口诀,各种运算律以及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以及各种算法、概念等。
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有效,每节数学课。我都会在第一时间留出哪怕是一两分钟给学生进行回顾与适当的记忆。晨读课,我也要求学生就所有的内容比较后再记忆。事实证明,通过记忆,学生不仅对概念、公式、定律、算法等理解得更加清楚,就连利用知识再去探究其他问题的能力与速度也相应提高了。由此,我们不得不说,数学学习,“要探究。也要记忆”。
是不是由于该知识接触的时间过长,学生有所遗忘?对此猜想,在复习、新授完了小数简便运算,后面出现的巩固练习解决诸如“0.8×(1.25 12.5)”“1.25×8.8”的简便运算时很快又被加以了否定。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看到,他们有的将“0.8×(1.25 12.5)”写成了“0.8×1.25 12.5”:有的将"1.25×8.8”写成了“1.25×8 0.8"或“1.25×8×12.5×0.8”;还有的前一道题用的运算律是正确的,而第二道题转化成“1.25×(8 0.8)”后,又写成了“1.25×8×0.8”。由此,我们认为,并不是他们不知道乘法的三种运算律。也不是不会运用,而是在初学这三种运算律时由于没有对每一种运算律及时进行准确的记忆,故而导致在三种运算律综合运用时的含糊不清,信手涂鸦,出现了将乘法分配律记成(a b)×c=a×c b或者是a×c×b×c等层出不穷的错误。后面的练习,这样的现象仍是屡见不鲜。由此,从众多例子不难推出,导致这种知识的缺陷,并非是时间关系影响了他们对运算律的正确回忆,而是在初学时和学习多了后。缺少清晰明了的比较与记忆。
但是。从数学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其特别强调的只是探究,并没有将记忆提上重要的位置,并且从苏教版新教材中我们也很难能看到一些被直接数学化的归纳语言。由此,在很多老师们看来,不出示教材中没有的数学语言,不要求学生记忆是有“依据”的。那么,在已探究的前提下到底学生要不要记忆?对于只“尊重”教材表面的老师来说,他们认为学生确实只要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中应用就行了。可问题是,如果是这样,那么多的学生公式运用错误又该如何解释呢?由此,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首先,一些学生虽然在课堂上通过探究也能理解概念、公式、定律、算法等的意义,但由于他们的记忆力较弱,课后又很快就忘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特别是抽象的结论,因而,久而久之,随着同一知识点内容的不断丰富。容易混淆的地方也就一次次地在不清晰中越来越多、越来越糊、越来越乱了。其次。探究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所要学的知识意义的有效手段,它不可替代学生的记忆,使一些概念、公式、定律、算法在运用中达到熟练化的程度。最后,大量的事实也表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总是与概念、公式、定律、算法等有关,如果缺少了准确的记忆,必然就会出现如上所说的现象。既影响了后继知识的学习,同时也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导致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对于概念、公式、定律、算法等除了要探究。也要记忆,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时,也进行了特别的强调。他认为探究完了“9加几”的算理,形成了算法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记忆,只有将“9加几”的结果烂熟于心。才能在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乘法中准确、快速地进行口算,提高笔算速度。其实在数学学习中,像这样需要记忆的还有很多,如乘法口诀,各种运算律以及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以及各种算法、概念等。
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有效,每节数学课。我都会在第一时间留出哪怕是一两分钟给学生进行回顾与适当的记忆。晨读课,我也要求学生就所有的内容比较后再记忆。事实证明,通过记忆,学生不仅对概念、公式、定律、算法等理解得更加清楚,就连利用知识再去探究其他问题的能力与速度也相应提高了。由此,我们不得不说,数学学习,“要探究。也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