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各种任务或活动为目标,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文章从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和特征入手,结合实际教学经历,探讨了任务型教学在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英语泛读 教学实践
一、 引言
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泛读课的主要目的。《英语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任务型教学。而本文主要阐述的内容是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泛读课文中的体现。在英语教学中积极运用任务型教学将有利于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任务型教学活动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让英语教学“活”起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特征。学生带着真实的目的和任务去学习,日常学习中许多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活动中通过互动、互助都能得到很快的解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学习者的学习潜能。
二、 任务型教学特点
我参考了很多资料,把任务型教学特点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任务型语言教学旨在为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和动力,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交际。当学生积极参与、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
2. 将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的环境。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任务的意义性、真实性,强调交际任务的设计、选择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积极的认知参与和自主学习。
3. 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一样重要。因此,任务型教学特别强调“做中学”,在“用语言做事”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目的语体验。
4. 具有师生角色。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除了教和学之外,更重要的是交际、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道置身于语言交际的环境之中,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三、 任务型泛读教学
英国学者弗兰科斯·格雷里特认为,泛读是一种熟练活动,主要是解决对文章的综合理解问题。进行泛读训练时首先应该从综合理解开始,然后再向详细理解过渡。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应该是综合理解性的;同时,设计阅读理解练习也应该从对选文整体意义理解开始,而不是词汇或较具体的内容。任务型泛读教学既强调在运用中学习,也强调为了运用而学习。在任务型的泛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任务为载体,根据泛读文章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不仅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泛读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词汇和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以相互交换信息、交流思想的方式而获得的。这就要求泛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主动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发挥课堂主导的作用。任务型泛读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生和意义为中心,开展有效的操练;二是强调任务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三是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任务的完成。
四、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
在运用任务型泛读教学时,教师应懂得如何设计任务。在设计任务时,应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特点设计一系列明确的任务和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完成任务展开。任务的设计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并非是让学生记忆孤立的单词、脱离语境的句子、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是根据具体的目标设计出各项能将词汇、语法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的交际活动,通过进行这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要求我们首先关注泛读课中的阅读前阶段。
泛读的目的是掌握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心思想。同时强调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在阅读前阶段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和词汇短语。激活学生与课文有关的原有图式知识,帮助他们熟悉话题,引起阅读的兴趣。目的在于突出任务主题、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减轻学生的认知加工负担。教师可先对文章的标题进行提问,文章的标题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启发学生对文章标题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预测文章的主题,从而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英语泛读 教学实践
一、 引言
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泛读课的主要目的。《英语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任务型教学。而本文主要阐述的内容是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泛读课文中的体现。在英语教学中积极运用任务型教学将有利于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任务型教学活动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让英语教学“活”起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特征。学生带着真实的目的和任务去学习,日常学习中许多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活动中通过互动、互助都能得到很快的解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学习者的学习潜能。
二、 任务型教学特点
我参考了很多资料,把任务型教学特点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任务型语言教学旨在为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和动力,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交际。当学生积极参与、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
2. 将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的环境。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任务的意义性、真实性,强调交际任务的设计、选择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积极的认知参与和自主学习。
3. 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一样重要。因此,任务型教学特别强调“做中学”,在“用语言做事”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目的语体验。
4. 具有师生角色。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除了教和学之外,更重要的是交际、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道置身于语言交际的环境之中,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三、 任务型泛读教学
英国学者弗兰科斯·格雷里特认为,泛读是一种熟练活动,主要是解决对文章的综合理解问题。进行泛读训练时首先应该从综合理解开始,然后再向详细理解过渡。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应该是综合理解性的;同时,设计阅读理解练习也应该从对选文整体意义理解开始,而不是词汇或较具体的内容。任务型泛读教学既强调在运用中学习,也强调为了运用而学习。在任务型的泛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任务为载体,根据泛读文章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不仅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泛读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词汇和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以相互交换信息、交流思想的方式而获得的。这就要求泛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主动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发挥课堂主导的作用。任务型泛读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生和意义为中心,开展有效的操练;二是强调任务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三是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任务的完成。
四、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
在运用任务型泛读教学时,教师应懂得如何设计任务。在设计任务时,应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特点设计一系列明确的任务和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完成任务展开。任务的设计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并非是让学生记忆孤立的单词、脱离语境的句子、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是根据具体的目标设计出各项能将词汇、语法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的交际活动,通过进行这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要求我们首先关注泛读课中的阅读前阶段。
泛读的目的是掌握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心思想。同时强调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在阅读前阶段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和词汇短语。激活学生与课文有关的原有图式知识,帮助他们熟悉话题,引起阅读的兴趣。目的在于突出任务主题、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减轻学生的认知加工负担。教师可先对文章的标题进行提问,文章的标题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启发学生对文章标题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预测文章的主题,从而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