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百年:北京,有戏

来源 :星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jia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1910年9月24日,万家宝在天津出生。100年过去了,万家宝已经去世了十多年,人们依然悼念他,但现在大家记住的名字是——曹禺。
  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莎士比亚是这样,曹禺也是这样。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经久不衰。
  从它们诞生的30年代,就轰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而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曹禺先生的戏,依然是中国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在解放战争年代,在解放区还曾上演过《雷雨》。在五六十年代,曹禺的戏是中国舞台上最招人喜爱的保留剧目。文革之后,曹禺剧作的演出和改编、研究和评论都达到一个高潮,几乎他所有的戏都被排演了,几个主要的戏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曲,甚至芭蕾舞。
  今天,我们已经走过了中国话剧的百年,恰逢曹禺百年之际,让我们以纪念伟大戏剧家的名义,来集思广益,为中国戏剧出一己之力,哪怕是微薄的一点,谨以祝愿曹禺的戏剧精神能够在中国的戏剧界得以传播,得以发扬。
  
  小剧场,你来自何方?
  
  小剧场话剧,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的,其特点一是表演空间小,二是演员与观众接近,三是先锋性较强。
  1982年,林兆华执导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以来,屈指算来,中国的小剧场话剧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
  这差不多的三十年,是探索的,亦是成长的。把握其中的脉搏,发展的血脉清晰可见。
  在80年代高呼戏剧危机的大背景下,小剧场话剧以一个探索者的姿态应运而生。最初诞生的一批小剧场经典剧目有林兆华导演,高行健编剧的《绝对信号》、《车站》、《野人》,以及锦云编剧的《狗儿爷涅磐》,牟森导演的《大神布朗》等一系列剧目,他们因其与传统风格迥异的选材和表现形式而备受关注,为小剧场话剧获起始性的效应作出了显耀的贡献。
  此后,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北京小剧场话剧发祥地——中央实验话剧院小剧场和中戏的“黑匣子”,《阳台》、《思凡》、《留守女士》、《屋顶》、《情痴》等一部又一部具有实验和先锋气质的戏剧作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掀起了北京小剧场话剧的最初一轮热潮。
  1990年的《哈姆雷特》,1991年的《秃头歌女》,1992年 的《等待戈多》、《思凡》,1994年的《我爱XXX》,1997年的《爱情蚂蚁》,1998年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和1999年的《恋爱的犀牛》将这个时期的小剧场经典剧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0年期间的《盗版浮士德》、《非常麻将》、《切格瓦拉》、《钦差大臣》、《故事新编》等剧目使小剧场话剧巨大热量更加不可阻挡获得了释放,剧目的多元化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比较,国家院团和民间剧组的演出构成了小剧场戏剧的丰富性,观众对戏剧参与的热情超出了创作者的想象,而观众层次的丰富也大大地促进了创作演出者的进步,戏剧的时代精神开始在演出中产生,没有人敢于漠视观众的感受。
  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中国小剧场话剧,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演出模式和小型的“新兴文化产业”,其艺术效应和社会效应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关注。小剧场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期,各种不同的多元文化在小剧场被搬上舞台。先锋实验性的还是有,但像莎士比亚的严肃剧目也在小剧场里上演。
  2007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话剧百年给小剧场话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小剧场戏剧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2008年,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十来家小剧场演出逾2000场,演出剧目145个,其中新剧目就有90个。而且,这些剧场有鲜明的定位,知道自己要怎样的观众。
  从最初的每年一出,甚至几年一出戏,到现在一年能有几十出不同风格的小剧场话剧在首都舞台轮番上演,从少数戏剧先锋的实验田发展到今天话剧艺术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小剧场话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小剧场,你的商业吸引力?
  
  如同任何新生事物萌生、发展的规律一样,小剧场话剧的探索阶段很快便宣告结束。1999年的《恋爱的犀牛》和2000年的《切格瓦拉》扮演了小剧场话剧试验和先锋阶段的终结者角色。前者堪称迄今为止中国小剧场话剧史上运作最为成功的一部商业剧,后者则使一部戏剧上升为“一次社会事件”,把戏剧作为文艺社会的功能放大到极致。
  曾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一般小剧场有200个左右的座位,东方先锋剧场有320座位,人艺小剧场最多可以容纳400人……话剧门票一般在100元左右,减去赠票、学生票等因素,按80%的上座率来计算,演一场小剧场话剧的门票收入可以达到两三万元,一轮演上20场就是几十万元。”对于虎视眈眈的商业投资者来说,小剧场话剧的利润惊人,前景远大。
  小剧场戏剧具有商业价值并不值得大惊小怪,1990年代以来表现出较高的文化娱乐消费欲望的群体,恰恰是痴迷于西方流行文化而对本土的传统艺术所知甚少的所谓的“白领”阶层,这是一个在传统基本上断裂了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阶层;身处本土的传统文化被视为现代性之阻力的时代,这个群体努力想要摆脱与传统文化的血肉关联,洗刷掉自己与生俱来的本土的文化胎记。只有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小剧场这种既是外来的、又是新潮的戏剧样式才成为这个群体在戏剧领域的消费选择,并且进而成为媒体的选择。
  另外,小剧场独有的反叛思维也适合当前状态下的年轻导演们。他们对流行变革敏感,有十足的反思观念,敢于质疑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甚至在创作时不把观众的理解考虑在内。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受众群,但无可否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使观众变成更加忠实的追随者,其中,相当一部分的高知高薪人群就已经保证了票房的收入。
  商人对利益的嗅觉永远是最敏锐的,而当他们发现搞笑剧目很受欢迎时,这些“喜剧”就遍地开花了,蜂拥而起的民营甚至非职业剧团基本都是搞笑剧起家。当网络小说、青春小说热浪袭来时,小剧场毫不犹豫地和他们媾和,将其好好打扮了一番,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到《晃晃悠悠》,以及《有多少爱可以胡来》等,流行小说转战小剧场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票房模式。这种小剧场的“小品化”倾向为它赢得了大量观众,轻松的剧情和低廉的票价成为白领和学生进入剧院的理由。
  当我们笑看小剧场话剧带给商家以及创作者可喜的回报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思索一下小剧场话剧给这个社会的真正内涵。孰不知,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反对的就是商业戏剧。小剧场本不该是单纯趋利的场所,它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解放人的思想,给人的灵魂以沐浴,或是让观众获得某种美好的感情。
  
  小剧场,谁来帮你?
  
  一个也许明亮也许黑暗的傍晚,在剧场前的台阶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流,女孩子穿着衣香鬓影的华服,洒着香水,共同来看一部戏剧。观众在同一个剧场里共同呼吸,感受着舞台带来的享受和思考,然后演出结束之后,观众被戏剧所感动了,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为戏剧鼓掌,台上的演员不断地行礼不断的谢幕……
  这是龙马社社长邹静之勾勒出的剧场风光,大编剧对剧场的集体朝圣有着富丽堂皇的想象,但在北京剧场的众生相中,并不是所有的舞台都这么华美。
  近年来,由于制作成本低、投资风险小,民营小剧场话剧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在话剧演出市场强势崛起,其中涌现出了像戏逍堂、龙马社、雷子乐笑工厂、繁星戏剧村、大可乐剧社等众多新锐力量,他们在推动“话剧大众化”的过程中,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着可行的运作模式。
  然而,在小剧场话剧市场表面看来“红火”的背后,活跃在这一市场上的创业者们也面临着剧场稀缺、内容受争议、剧本创作匮乏等现实问题。
  其中剧本的创作,就让很多戏剧创作者尤为苦恼,这也是邹静之孜孜不倦不断呼吁的一个话题,“我觉得对于话剧来讲文本是最重要的。说到戏剧永远都是莎士比亚老舍曹禺,说到歌剧永远是作曲家,说到电影永远都是导演陈凯歌张艺谋。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剧本是多么的重要,奥威尔在戏剧界得了无数的奖,那么在他之前,西方人认为美国只有剧场没有戏剧,而在奥威尔出现以后,西方人才认为美国有戏剧。现在确实出现了很多戏剧作品,真正能留下来的戏有多少呢?我们应该怎么写能够更多的穿透时间的戏剧?我把时间分成意识的时间和物质的时间。如果你的戏剧靠近物质时间的话,那么当物质的时间消失时你的戏剧也就消失了。而意识的时间是可以穿越的。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而同为至关重要的一个话题,则让众多小剧场话剧的参与人士举步维艰。我们也许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做话剧的越来越多,剧场却依然是掣肘,绝大多数搞话剧的人,都在抱怨剧场难订。在北京市场上异常红火的戏逍堂堂主关皓月,提到剧场也是眉头紧锁,他正在想办法建一个自己的剧场。剧场,成了这场话剧“复兴”的最大瓶颈。一些戏有了投资有了剧本,订不到合适的剧场,依然会“胎死腹中”。龙马社、大可乐剧社、哲腾文化、盟邦戏剧等民营剧社团体在不断推出新作品的同时又不断被无法订到剧场困扰着。即便如林兆华、田沁鑫等戏剧大导,受剧场问题困扰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人艺小剧场是北京小剧场红火的代表,除此之外,活跃的500座以下、经常做话剧演出的剧场还有东方先锋剧场、人艺实验剧场、朝阳文化馆9剧场、东图剧场、蜂巢剧场、星光现场、八一剧场以及海淀剧场,然而凭借着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方先锋剧场和人艺实验剧场优势明显,其他剧场在市场票房上并没有多少先机。即便如此,其他剧场2010年的档期也几乎没有了。
  纽约有1200万人口,剧场数量为1000多个;伦敦有800万人口,有1100多个剧场。反观最能代表中国话剧发展的北京,近2000万人口,但剧场只有十几个。剧场少,场租自然就高,这让制作方的盈利变得非常困难,无形中也阻碍了演出市场的发展。
  小剧场,谁来帮你?回答这个问题,也许你会立马说出许多条条框框的答案,我们例举的这些一二,只是希望以一个媒体的身份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关注起来。
  
  尾声
  
  其实无论什么样的纪念都只是形式,因为曹大师生前身后缺的不是名声和不朽,而是希望后人的超越。时势造风流,当代戏剧家,能否从功利浮躁的社会现实中奋然而起,创造出超越曹禺的戏剧作品来呢?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北京,有戏!
其他文献
与万方的采访约在炎炎夏日的下午,我走过树影斑驳、经过热气粘稠,赶到她家里的时候,已是满头大汗。  进屋后,万方去给我倒水,趁这个空隙,我略略打量了一番这个宽敞又布局别致的空间,她的家,有着洁净的帷幔和恰到好处的阳光,是个温暖人的样子,古朴的家具,低调又不失奢华,体现了主人不俗的品味。满架的书让你看个满眼,那里陈列着古今中外古圣先贤的著作,这其中就包括父亲曹禺的作品全集。  待双方坐定,我凭自介绍起
期刊
在曹禺诞辰100周年之际,曹禺女儿万方编剧,外孙苏蓬执导的话剧《有一种毒药》在京城上演。对于影视剧青年导演苏蓬来说,戏剧世家三代人共同完成一个事业意义非凡,同时话剧魅力始终散发着神圣的光芒。“话剧是一种很难形容的凝聚力,一个空空的舞台,打上一束光,我看着就特别心动,我就愿意让我的演员站在上面去表现,这种魅力不身临其境很难理解。”对于从小怀揣话剧梦的苏蓬来说,导演一部话剧是最幸福的事。    弃理从
期刊
她是《我们的电影梦》里造型百变的晶晶,她是《大峡谷的女人》里爱管闲事儿的蝴蝶,她是《雪花那个飘》里清纯、可爱的李梅芳。表面看上去略显瘦弱的她,脸上依然能找到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儿般天真烂漫的笑容,言语间还会流露出稚气未脱的任性。但就是这样一个李菁菁却用一句话让我领略了这个小女孩儿的大智慧,“对于一个演员,她成功与否在于她这辈子能不能遇到一个属于她的角色。我会先充实好自己的内心,然后心平气和的等这个角色
期刊
莫妮卡·贝鲁奇饰演过的角色,包括神秘危险的间谍,不辞而别的爱人,蛊惑人心的巫女,美艳的吸血鬼新娘,不可一世却又可爱的埃及艳后,渴望被爱的平凡女人……有些影片中,她并不是主角,可能也就出现在不多的场景中。但你总不会忘记她,也许记得她嘲弄的眼神,记得她令人心碎的转身,记得她倦怠的微笑,记得她小女孩般的志得意满。她就像生长在幽暗深谷的恶之花,撩动着人们的心扉,拉着你走入她的地狱,她的深渊。  8月14日
期刊
时间,是一剂良药,亦是毒药。让人不经意忘却的同时却又恒久地记起。  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中国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地震时间仅23秒,却使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化作一片废墟,并给一对母女带来了长达32年的心灵深处的余震。  地震的救援中,姐姐和弟弟双双被压在同一块石板的两端,救一个,另一个人就可能被轧死。面对年幼的孩子,该救哪一个?做母亲的最终选择了弟弟。因缘际遇姐姐也得救了,
期刊
太阳永远有七种颜色,永远都有日出和日落、潮起潮落,而我们要宠辱不惊。一百个镜头、一千个镜头、一万个镜头,就是一百个困难、一千个困难、一万个困难。他们在考验我们,也在看着我们,看我们怎么用他们所教的武艺去解决现在所遇到的这些困难。    从决定接手新版《红楼梦》的那一刻开始,李小婉就知道,这不是一次功利性的投资,甚至,这都算不上是投资那么纯粹商业化的行为。“从娱乐行销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
期刊
在年轻一代的话剧导演中,一戏一格的黄盈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身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的他不仅作品内容多元化,表现形式新颖,突出当下的生活现状,而且还非常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他也被冠以“新锐”、“新京味”等不同标签。    作品多元 形式创新    《枣树》、《卤煮》、《马前马前》被称作是黄盈的京味三部曲,它们体现了对老北京城历史文化变迁发展的回顾,表现出了浓
期刊
在北京的小剧场中,蓬蒿剧场是第一家民间投资建设并正式获得商演资格的小剧场,它坐落在著名的南锣鼓巷,紧邻中央戏剧学院的东墙,能够容纳百名观众。它是四合院改建而成,由咖啡馆和剧场两部分组成。    李白诗句“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剧场名字的由来,但是反其意,寓意这里是普通人可以关注、热爱、观赏戏剧的地方。能让更多的人走入剧场观看戏剧,是该剧场创始人,热衷并痴迷于戏剧的王翔最大的心愿。   
期刊
2008年6月,《恋爱的犀牛》开始了第101场演出,孟京辉和“蜂巢剧场”也成为了当年最炙手可热的京城小剧场和先锋话剧的代表。这部受到无数年轻人追捧并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成全了一个小剧场的诞生。当别的小剧场还在为经营和缺少名剧名角坐镇的时候,孟京辉凭借自己在话剧界多年积攒的人气和品牌化剧目,骄傲地为小剧场话剧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犀牛”创造的奇迹    提起孟京辉,相信大家最熟悉的就
期刊
初听戏逍堂这个名字,颇有些江湖的味道,让人于风平浪静处感觉到波涛暗涌。戏逍堂是一个机构,是一个旨在打造新一代戏剧品牌的机构,这个品牌就是“戏逍堂”。戏逍堂是一个戏剧堂会,迎接着南来北往客。戏逍堂是一个戏剧工厂,造的是生旦净末丑。    一度,民营剧社是“不专业”的代名词,小剧场话剧是“没营养”的标志。戏逍堂曾被人骂作是“卖假药”的,即使是今天业界依然对它颇有争议。但无论如何,戏逍堂毕竟代表着民间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