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蓬 三代人共圆一个梦

来源 :星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ao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曹禺诞辰100周年之际,曹禺女儿万方编剧,外孙苏蓬执导的话剧《有一种毒药》在京城上演。对于影视剧青年导演苏蓬来说,戏剧世家三代人共同完成一个事业意义非凡,同时话剧魅力始终散发着神圣的光芒。“话剧是一种很难形容的凝聚力,一个空空的舞台,打上一束光,我看着就特别心动,我就愿意让我的演员站在上面去表现,这种魅力不身临其境很难理解。”对于从小怀揣话剧梦的苏蓬来说,导演一部话剧是最幸福的事。
  
  弃理从文踏上艺术之路
  
  在苏蓬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个月跟着姥爷和妈妈去人艺看戏,从小就觉得舞台是一个特别神秘的地方,除了话剧苏蓬看的最多的就是书和电影,不论搬几次家,总有一面墙的书柜,“随便抽一本看,不爱看再换一本,总有东西可看。”到了晚上要么去看电影要么去看戏,“对于一般孩子来说这就算玩,所以就会受限制。但这在我们家就不算玩,是一种培养熏陶。”苏蓬说,因此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从那时起就融入了苏蓬的血液,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在我们家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从小我姥爷就教育子女,不要从文,我小时候我妈跟姥爷一起教育我不要从文。”苏蓬述说着令他当时费解的原因,“他们觉得从事文学艺术是件很苦恼的事,你要绞尽脑汁把生命中所有的东西一点点掏出来给别人看。”因此苏蓬学习了理科,从小就拿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初中时的目标是考麻省理工学院。“直到高三我突然觉得有好多朋友他们有天生的悟性,就可以学的很好,我特别费劲地去学但是还学不过人家。”一个下意识苏蓬开始思考什么是自己最擅长的,想了很多苏蓬决定还是应该做与艺术有关的事。于是瞒着家人苏蓬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母亲万方知道之后强烈反对,但还是没能抵过执拗的儿子。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在逆反中苏蓬走上了艺术道路。
  “现在我们的母子关系比一般的母子更好,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话题,有更多的精神交流。”从电影学院开始万方写的所有的小说、剧本都会随时拿给苏蓬看,征求他的意见。苏蓬拍的东西也会拿给母亲过目。母子俩一起看演出,聊同样一本书,同样一部电影,万方与苏蓬是母子更是知己。
  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之后,苏蓬没有马上拿起执导筒而是远赴新加坡,做了半年的导演系老师。“那半年对我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就是将我大学的理论知识得以沉淀。”除了教导演系还教表演,每天工作8小时,拿着丰厚的薪水,过着安逸的生活。“突然有一天我害怕自己习惯于这种朝九晚五的安定生活,变得没有热情了。我不能这么过一辈子,我真正想做的是与艺术有关的事,我想做导演,我不能这样生活。”骨子里不安分的苏蓬果决地辞掉工作回到了北京,跟着一帮同学夜里不睡觉写剧本琢磨着拍戏,同时还在电视台做编导策划,将近两年时间做过旅游、音乐很多节目,也去过很多地方,积淀了很多感受。
  2005年苏蓬导演、编剧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电视电影《爱情天使》。苏蓬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就越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如果能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是那么幸福。
  
  话剧是一个神圣的梦
  
  受姥爷和家庭的影响,苏蓬的心里面始终有个话剧梦想,虽然做导演导过多部影视剧,但是从未导演过话剧,“话剧很神圣,我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老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对待艺术,苏蓬非常谨慎。直到去年龙马社找到苏蓬导演母亲万方编剧的话剧《有一种毒药》,苏蓬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部话剧的导演创作,“今年是我姥爷诞辰100周年,我母亲的剧本我来导演,三代人同做一件有关话剧的事,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苏蓬花了半年时间为这部话剧做准备,推掉了多部电视剧,尽管经济上有损失,但是觉得非常值得。春节之前,苏蓬就开始琢磨剧本,试图找到新的角度挖掘到更深层的东西。“我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说导演要会做功课,但真正到毕业开始拍戏了之后,发现根本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事,它更多的是一个流程,考验你的基本功和现场指挥能力。但是话剧就给了我时间去做这件事,我第一次觉得导演真的需要做这件事,而且做起来非常有意义。这是做话剧的幸福。”苏蓬感慨地说,“当戏呈现在舞台上,就觉得非常心旷神怡,每回看都很激动。”
  “话剧是文本主义是作者的东西,剧本是话剧的魂,在遵循它的基础上去探究更深的东西。”苏蓬说。话剧《有一种毒药》共有九场话剧,只有中间第五场最写意,其他均写实,在人艺版本中干脆将第五场删除。这次苏蓬在导演构思的时候则变换了一种处理形式,将这场戏打散穿插在整个戏中间,看似变成了戏外的一场戏,但又贯穿全场。写意与写实两条线同步进行,到最后两场这两条线慢慢交织在一起。苏蓬对目前的戏所做的改动万方也都认可,“在同一件事情里面,母亲是编剧我是导演,我们之间既有相互的联系又有相互的独立性,这样才会不受影响。”苏蓬说。母子俩相同的价值观和艺术判断力注定创作出一部最贴合原著的作品。
  与话剧相比,苏蓬的影视导演经验则更为丰富,但导演一部话剧给他的影响也相当深远。
  “电视剧现在已经形成一个很完善的产业,每一步该做什么都有很明确的流程,而且时间很紧,等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能量爆发。话剧则给你提供了很长的思考时间,所以在做话剧的过程中自己可以长本事,能明白很多新的东西。你在释放能量的同时也是一个积累能量的过程。”苏蓬总结道,“影视更多的是导演艺术,最终东西什么样只有导演心里最清楚,但话剧是一个作者艺术,他是编剧的东西,他的东西摆在这就不能跑偏,甚至你应该避免一些过度的导演想法在里面来破坏这个东西,你只能去顺着他的方向走得更深。”
其他文献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概述了王熙凤这样一位有才能的女子生于末世的不幸。大观园中“身材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这位金钗,能够八面玲珑地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玩弄着大小权利,可以说她是《红楼萝》这部巨著中,不可代替的、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  姚笛,从《红楼梦中人》海选开始,一路走来,获得宝钗组的冠军,被观众所熟悉,饰演这样的角色,势
期刊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很戏谑的说法,如果人艺开不出工资来,就会演《茶馆》;如果哪个剧院开不出工资来,就会演《雷雨》。虽然言词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中国话剧的真实状况。  近年来,国内小剧场话剧的持续升温缓解了戏剧界的尴尬,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近年来的商业潮流中,真正具有原创力的戏剧处境依然不容乐观。  让戏剧革命像爱情一样来到你的身边。我们借用了崔健的这句歌词来表现小剧场戏剧的蓬勃朝气和进
期刊
在当代中国戏剧史上,孟京辉这个名字一定是无法忽略掉的一个。这个在上世纪90年代出场且活跃至今的导演,凭借自己对戏剧的独特把握,为低迷的戏剧赢得了稳定的观众群。而他本人也成了京城戏剧的一张“名片”,很多人正是冲着他的名字走进了剧场,他的戏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纪录。  已年近五十的孟京辉一头卷发,总是湿漉漉的,牛仔裤和帽衫是他最常见的着装。有些人认为他待人接物礼貌、客气,甚至是温和。但他频繁出现在媒体
期刊
《有多少爱可以胡来》、《我要成名》、《嫁给经济适用男》这一系列白领话剧不仅成就了导演李伯男,让他成为戏剧的“冯小刚”,变成“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戏剧导演,也活跃了小剧场话剧,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剧场,感受戏剧,热爱戏剧。    当一种文化消费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其营造的社会意义是否更耐人寻味?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李伯男是位不折不扣的领军人物。    我通俗但不庸俗    外界送李伯男一个称号,说他
期刊
无限星空音乐节于8月16日——22日,在北京地坛公园热唱一整周。这场阵容强大的狂欢热浪席卷了仲夏的北京城。主承办方无线星空音乐也十分细心的在这次的音乐节上安排了不少惊喜,极力突破人们对音乐节的固有印象,制造专属年轻人的青春嘉年华。  此次音乐节作为第三届“创意雍和”文化艺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城区管委和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管委的支持下,将激情时尚的舞台,“创举”性地搬进了地坛公园,与第三届“
期刊
一个账号、一张照片、一首歌,一段视频,140个字……这就是微博。明星作为最易制造新鲜事,最喜欢得到关注度,最希望拥有粉丝群的主体,微博更成了他们活跃的阵地。并且,不必再像接受访谈时故作高深的端着,也不必搜肠刮肚地写博客秀文青;更不用担心身在片场、机场、交际场的时候而影响了与粉丝的交流……微博,让明星有了卸下包袱撒欢的地方,也成了快速聚拢人气的宣传舞台。    微博经营中姚晨封王    姚晨曾在一个
期刊
王力宏2010跨界新创专辑《十八般武艺》  2010年王力宏的电影大件事,就是自导自编自演首部电影《恋爱通告》。在交出电影成绩单的同时,也紧接着发行全新专辑,以新歌《十八般武艺》为新专辑名称。在这张专辑中,王力宏完整地呈现出了中国音乐之美及无所不能,他将歌曲以整个民乐交响乐团编制演出呈现,完美演出嘻哈曲风。王力宏就如同一支骚动流行乐界的指挥棒,在他绝妙的巧手下,民乐交响乐就成了流行乐界《十八般武艺
期刊
从光鲜亮丽的主持人回归到相对孤独的舞台,韩清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她对于话剧、对于舞台的热爱,“在我心目中,舞台是最高贵的,站在这里,我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心能一下子静下来,而且这里也是我最自信的地方,我希望在话剧的舞台上奋战一辈子,那是何等的快乐”。    回归舞台,重圆梦想    出现在我面前的韩清娇小纤弱,一袭马尾、一双充满灵性的大眼睛,很难与人艺演员、小剧场话剧导演这样的双重身份结合起来。 
期刊
提起傅维伯这个名字大部分人会感到陌生,但提到北京人艺小剧场和东方先锋剧场这两个品牌,即使不看戏剧的人也会有所耳闻。傅维伯正是这两个剧场的缔造者,同时也是小剧场模式的开创者,可谓是中国小剧场戏剧之父。他与他的小剧场一起,不仅见证了中国戏剧的起起伏伏,并还将继续引领着小剧场的发展方向。    提倡创新,提携新人    1982年,我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由林兆华执导的《绝对信号》上演。它开创了新的戏剧形式
期刊
与万方的采访约在炎炎夏日的下午,我走过树影斑驳、经过热气粘稠,赶到她家里的时候,已是满头大汗。  进屋后,万方去给我倒水,趁这个空隙,我略略打量了一番这个宽敞又布局别致的空间,她的家,有着洁净的帷幔和恰到好处的阳光,是个温暖人的样子,古朴的家具,低调又不失奢华,体现了主人不俗的品味。满架的书让你看个满眼,那里陈列着古今中外古圣先贤的著作,这其中就包括父亲曹禺的作品全集。  待双方坐定,我凭自介绍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