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蔓延枝 寓教无形

来源 :教育界·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j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种植,作为幼儿园经常开展的一项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参与实践活动,在种植过程中通过亲身参与各个劳动环节,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体验劳动的艰辛、种植的期待、收获的快乐。种植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幼儿学会种植的技能,更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的良好媒介,教师要利用这个契机,使种植活动寓教于无形,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审美能力、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关键词】种植;观察;体验;收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4~5岁在“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方面的目标有“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在中班开展种植活动,正是积极响应《指南》的要求,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取科学知识,了解大自然的奥秘。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我班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引导幼儿尝试种植,在寻蔓延枝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通过种植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恰当地渗透情感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使幼儿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优质发展。下面就结合我班开展种植黄瓜的活动过程具体谈谈开展种植活动的意义。
  一、关注幼儿种植爱好,开展种植活动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种植活动非常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但是由于种植活动历时较长,幼儿兴趣的持久性不够,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会虎头蛇尾,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对种植的爱好,利用各种因素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在无形中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精神。
  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的生长时间段,为了让孩子们能在一个学期内完整地看到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我上网查阅资料,寻找适合春种夏收的蔬菜种类,然后发放调查表,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喜欢种植的项目和他们已有的经验,发现孩子们的种植爱好大多集中在瓜类。为了避免孩子们因中间间隔时间太长失去观察兴趣,最后,我班确定了以生活中最常接触的黄瓜作为种植对象。制定好计划,我买来了种子和花盆,让学生从播种开始做起。为了让幼儿掌握种植的方法,我还从网上下载了播种的视频放给幼儿看,让他们跟着学。种植时,我把四个幼儿分成一组,在花盆上贴好标签,让他们模仿视频里的种植过程进行分工、合作,完成种植任务。看着他们围着围裙,拿起铲子,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放进土坑里,再培上土,洒上水,种植的动作有模有样,那股认真劲儿真是令人高兴。等到把装有种子的花盆放回阳台上以后,孩子们都兴奋不已,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憧憬着黄瓜生根发芽的美好愿景。
  为了使活动顺利进行,我给每个小组设了一本记录本,要求孩子们以后每天到了中午就去阳台上看一看自己种的黄瓜,如果看见有变化了,就在记录本上画下来,以图画的方式把黄瓜生长的过程记录下来,孩子们都愉快地答应了。
  二、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培养种植兴趣
  种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认识自然的机会,他们通过亲手播种、亲眼观察、亲自记录、亲身体验,获得了许多直接经验,提出许多新鲜的问题,从而对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做事持之以恒的精神。
  当种植黄瓜成为一项学习任务以后,孩子们就成为“有心人”,每天中午休息时都会去阳台上看一看。几天后,黄瓜种子发芽了,每一根细细的茎上伸出两瓣小叶片,圆圆的,绿绿的,嫩生生的,就像几个小娃娃好奇地探出脑袋看着大家。孩子们兴奋极了,大声地呼唤老师也去看。我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叶片的形状和颜色后回到教室,说说黄瓜的小苗苗是怎样的并且在记录本上画一畫,并叮嘱孩子们要多去观察,把黄瓜的生长过程一一画下来。过了几天,很多学生就发现黄瓜长出了第三片新叶,但是为什么新叶和之前的叶子形状不一样呢?《指南》中建议:“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所以我没有直接揭晓答案,而是让他们猜一猜。有的孩子说:“圆圆的叶子是因为刚从种子里长出来的!”有的孩子说:“我从书上看到过,黄瓜的叶子不是圆圆的,而是有棱角的,长得比我们的手掌还要大。”在观察中,孩子们很快找到了新长出的叶子看起来不同的原因。又过了几天,细心的孩子又发现了新问题:“老师,其他的苗苗也长出特别的叶子了,可是第一个长出叶子的黄瓜苗为什么还没有长大?”“对呀对呀,它好像还变细了!”“它们怎么了?为什么不长大了?”“它们不会生病了吧!”“它们还长得出黄瓜吗?”孩子们的问题越来越多,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围,讨论不出结果了。于是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到底是为什么呢?回去问一问有经验的爷爷奶奶吧!”
  都说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种植黄瓜的活动就应验了这句话,幼儿通过观察黄瓜的生长,在前后对比中对观察的事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观察、探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现的许许多多问题,又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去学习。
  三、积极构建种植园地,体验种植过程
  种植园地是幼儿劳动实践的最佳场所,蓬勃生长的植物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给孩子们提供了最直观、最生动的科学材料。幼儿通过长期的仔细观察和实践操作,能正确地感知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爱护生命的精神。
  孩子们回家询问家长以后,到了幼儿园就纷纷向老师建议:“奶奶说黄瓜秧要吸收很多营养才能长大,种在花盆里会长不大的。”“我爷爷说黄瓜藤会长得很粗,很长,需要搭个架子才能结出黄瓜。” 听到黄瓜有可能长不大、长不活,孩子们都着急了,这可怎么办?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农民都是把庄稼种在哪里的,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种植园,“对呀,我们就把黄瓜秧移植到种植园去。”说干就干!孩子们当即决定把苗苗移种到田里去。可是问题又来了:泥土有点硬,根本不好种,怎么办呢?有个小朋友说:“我到乡下奶奶家时就看到过奶奶把地翻松以后播种的。”其他孩子也都赞同他的建议,我给孩子们拿来小铲子,孩子们从墙根开始,铆足了劲,一点点地挖泥。小小的一块地,孩子们花了两个上午的时间才把地翻完,一个个直呼:“老师!种黄瓜好累啊!”“老师,农民伯伯好辛苦啊!”终于可以种黄瓜苗了。孩子们先挖一个坑,然后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从花盆里挖出黄瓜秧,一边挖还一边“安慰”黄瓜秧:“别怕,别怕,我们要搬新家喽!”将黄瓜秧放入挖好的坑内后盖上一层薄薄的土,浇上水,黄瓜秧就移栽完成啦!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们每天都要去种植园看望自己种下的黄瓜,给它浇浇水,看一看叶子有没有变大,数一数黄瓜的叶子有没有多上几片,聊聊自己的新发现。当黄瓜秧一天天长大,慢慢变成了黄瓜藤时,我和其他老师一起用细竹子给黄瓜藤搭了一个架子,告诉孩子们:“黄瓜的藤蔓会不断生长,如果让它爬到架子上,就能长出很多小黄瓜。”后来,孩子们在观察黄瓜生长的时候,又多了一项活儿:把黄瓜的藤蔓轻轻地缠绕到竹架子上。
  种植活动给了幼儿更多的学习动力,既让他们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也让他们在等待中充满了欢喜。孩子们为黄瓜的成长欢呼雀跃,同时在期待黄瓜长大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这不仅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抓住种植适时教育,发挥种植价值
  伴随着种植黄瓜的进程,孩子们对新奇的事物充满无穷的探索欲望,每天都有新发现,每天都有新问题,每天都有新感受,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就能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走进了科学王国,在无形中培养幼儿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主动学习的精神。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推移,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黄瓜开花啦!”“黄瓜的花像个小五角星。”“黄瓜的叶子好多啊!”“我看见小黄瓜顶着黄花长出来了!”说话的语气中充满了惊喜。然后问题也接踵而至:“老师,黄瓜的颜色是绿的,为什么它的名字叫黄瓜而不叫绿瓜呢?”“为什么黄瓜刚结出来的时候会顶着一朵黄花,到长大以后,这朵黄花就掉了呢?”“黄瓜身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刺呀?”有些孩子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关于黄瓜的一些知识,到了幼儿园就会给同伴讲述,似乎每天都能围绕着黄瓜有说不完的话题。黄瓜终于成熟了,晨间锻炼的时候,几个孩子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抓着黄瓜,剪下黄瓜回到教室,然后大家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最后切开来尝一尝,感受黄瓜的特征。当学生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以后,心里都甭提有多美了!
  种植活动的开展,使幼儿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机会增多了,他们围绕着同一个话题互相交流,遇到问题互相协商,有了发现互相分享,探索了自主学习的模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将会给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带来无穷的潜力。
  种植黄瓜,虽然只是幼儿教育中开展的一项很平常的活动,但是这项活动给幼儿打开了一扇学科学的微型窗口,让孩子们接触到了大自然,在动手、动脑中体验劳动乐趣,探求科学知识,获得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教师还要不断地探索更多的教学经验,让幼儿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孔雅兰.浅谈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教育策略 [J].科幻画报,2018(11):253.
  [2]吴素霞.快乐种植 幸福收获[J].考试周刊,2019(95):9-10.
其他文献
【摘要】“日积月累”板块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每个单元“语文园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安排了古诗、名言警句、俗语、成语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旨在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得到感悟,内化所学的知识后学会正确运用,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积累;感悟;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
期刊
【前言】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时代早已经被铺天盖地的电化教学所替代,但是 ,在这个智慧化的时代 ,我们的书本教材就真的被淘汰了吗?事实证明,回归到书本,认真地研读教材,才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文章就教材的深度进行开挖,对数学课堂的再创造提出相关观点。  【关键词】课堂,教材,再创造  数学教材是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讲课的基本依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授知识的一种媒介与纽带,教师用好教材也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最
期刊
【摘要】评价是一个过程,它是我们课堂教学不断完善的重要环节,是小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课改的新理念和内容形式的转变给老师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目前,小学英语课堂还存在评价缺乏准确性、实效性,没能把握好评价的尺度,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课堂效率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浅薄的体会和认识。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
期刊
【摘要】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视野,把春游面临的难题作为驱动性任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前策划和充分准备,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场深度体验的春游实践,让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春游;问题;体验  案例背景  春游可以让学生亲密接触大自然,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学生们最盼望的活动之一。春游,也是最需要注意安全,考验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时候。因为一
期刊
【摘要】目前,小学生作文成人化現象不少见,如何落实课标中要求的“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呢?儿童诗,能表达童年的情感和童趣,利于儿童习作个性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诗创对学生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诗歌创作;低年段;诵读;仿写;图像化  诗歌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短短几句表达深刻内涵,小小意象营造独特意境。如果能指导学生尝试创
期刊
【摘要】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营养配餐”。班本德育课程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德育提高实效的必然趋势。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点,每位班主任也应该根据每班的学情、生情创设具有班级特色的班本德育课程。学生们会在班本德育课程中获得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会在班本德育课程的活动中有别样的体验,会在班本德育课程的“细火慢熬”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且丰富、积累语言,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文章认为要让学生积累语言,活学活用,就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启阅读之门,在閱读教学实践中开辟积累之径,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体悟积累之乐,不断提升语文积累的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
期刊
【摘要】班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让班主任工作更具尊严,让班主任工作驾轻就熟,让班级特色更加彰显,让学生个性飞扬。班本德育课程开发贴近时代发展所需,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服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聚焦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所以是意义远大的。  【关键词】班本德育课程开发;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班本德育课程已受到教育专家的关注和家长的认可,一些学校和老师也在努力尝试班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研
期刊
【摘要】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工作中各种关系里十分重要的一种,可以说是基础性的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保障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可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可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当前,和谐师生关系构建面临着诸如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差异、老师理念与学生思想不一致、部分老师知识相对固化跟不上知识信息快速更新以及老师职业期待与社会环境变化之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和挑战。为此
期刊
【摘要】语言表达是我们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语言表达能力则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最重要的输出实践培养。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倾听和学习来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很多时候他们“有口难言”。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如何让学生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逻辑、审美创造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