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视角切入分析小说《老人与海》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hui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至今仍有着重要影响。《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作为世界文学中最为耀眼的文学作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审美标准,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小说《老人与海》。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哲学家只是从不同角度阐释世界,目的是为了改变它。从文艺理论角度上讲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理。因此,我们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要看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不应该把文学和历史以及社会分割开来,文学思想来自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对于海明威来说,他的童年经历和战争经历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很多地方都体现出这一点。比如作者对于钓鱼、小船、鲨鱼以及海上描写都十分生动。同时,文学的本质之一是客观而艺术化得反映生活。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的时代,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时代,是一个繁荣与萧条并存,希望与绝望相伴,奋斗与堕落共生的时代,经历了战争的美国青年对社会,人生以及整个世界都有了重新认识,生死之后是幻想与激情的破灭,他们开始及时享乐,精神的防线开始垮掉,“垮掉的一代”成为那个时代最为真实的写照。海明威经历了世界大战,目睹了太多的生死,他在《老人与海》中最为基本的主题就是一种破灭主题,无论人如何反抗,都无法逃脱厄运的魔爪,理想都会破灭,结局都会失败,突出反映了美国战争后繁荣背后令人心酸的现实,“垮掉一代”青年歌舞升平背后的虚无心理。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态度,无论人们多么努力工作,人们都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海明威对社会感到迷惑,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发生经常破坏人们对生活甜美的梦想,就像老渔翁在海上生活的变迁一样。他认为,生命是一场孤独的战争,人类是永远不会获胜的。生命中没有任何事情能够真正被解释、改善以及挽救,因此问题从来不会解决。不管怎样,人类应该而且必须控制自己,在无法估计的生命中保持理性和行为。《老人与海》在每个细节上都是对现实的反映,都是对现实社会的艺术性刻画,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定理。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还强调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非完全受社会存在控制。小说的结尾是作者的特意安排。老渔翁回来了,很快进入了梦乡,他梦见了一头非洲狮子。正如我们所知,狮子是一种猛兽,统治着森林。这个简单的情节暗示着圣地亚哥永远渴望胜利,同时他也把这种精神传遞给了孩子,孩子象征着新产生的人类的力量。尽管他没能完成任务,年轻的一代人会继续下去直到完成为止。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他此刻不能找到出路,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总有一天,人们对社会不再迷茫,那时人类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真正主人。文中体现了海明威面对整个社会现实,并非消极承受,而是积极反抗,不甘愿做整个残酷现实的牺牲品,而是塑造一个伟大的英雄影响,来向世界宣言,面对绝望,面对厄运,人可以用精神意志来抗争,面对消极的社会,有英雄来改造它,有广大的不屈者来振奋它,所以他塑造了圣地亚哥这一英雄形象,通过他与厄运的抗争,与失败的对抗,与鲨鱼的搏斗,我想鲨鱼正是宇宙间一切破坏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是正义的使者。由此来表达一种信念,来唤醒战后美国社会的空虚与消极,来指引人们走出迷茫,指引青年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与肩上的责任,海明威用事实证明了,文学不能仅仅反映客观生活,更要指引生活,在这一点上,体现了文学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从历史唯物论来看,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的文学”。《老人与海》里,圣地亚哥是一个普通的渔夫,而他具有坚强不屈,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人民性”,文学并不能只为英雄而歌,在英雄背后,有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在推动历史的进程,左右时代的潮流,而这些才是人类的主体,文学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反映普通个体的独特灵魂,《老人与海》歌颂的正是普通人的不平凡的事迹,每个人都会是圣地亚哥,他歌颂的是全人类的辉煌。
  战后作家自认为是“迷茫的一代”,脱离信仰,远离文明。海明威被誉为“迷茫的一代”的代言人,起初他感到迷茫,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投身写作,来反映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老人与海》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它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态度。文章在真实社会基础上写作的文学作品,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角度分析,一旦一部文学作品完成,它们又相对独立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影响着很多美国年轻人,他们通过这部作品懂得了对待生活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也正是本文的主体。总之,这部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们在精神上变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尤其是对于处在社会逆境中的人们更具有强烈的教化意义。
  作者简介:
  韩丹(1994.10—),女,汉族,籍贯:辽宁盘锦,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广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热。大部分地区为喀斯特地形,拥有甲天下的山水景致,此外还有北部湾独特的滨海景观。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有12个少數民族。另外还有古老的宗教活跃于此,因此,以上这些特有的区域文化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令创作者们心向往之,令欣赏者们回味无穷。纵观当代广西油画作品,可以窥探其艺术语言特点、材料技法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广
期刊
摘 要:接受美学将观众作为着重研究的对象,确立了作者——作品——大众三位一体的循环模式,观众在作品的完结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接受美学视野下,观众的审美经验对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接受美学 舞蹈 作品 观众  一、接受美学与舞蹈作品  20世纪60年代中期,汉斯·罗伯特·姚斯以一篇《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的文章正式拉开了接受美学的帷幕。接受美学认为大众不仅只是处于被动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古筝作品《西域随想》和《莲花谣》为例,从和声在现代筝曲旋律中的体现、复调在现代旋律筝曲中的体现、“非五声调式”的人工定弦应用三个方面论述现代筝曲中多声思维在旋律要素中的体现。  关键词:现代筝曲;多声思维;和声;复调  我们生活在一个“趋同”与“求异”共存的文化世界里,二者相互矛盾,相互依存。不同的文化在“趋同”的潮流中交流、融合,又通过“求异”向多元发展。也正是由于这种各具特色的文
期刊
摘 要:春秋·神兽为河南博物院收藏之春秋时期的青铜神兽,系1990年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的一对神兽之一。此神兽形象诡谲,制作精美,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楚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实属罕见之物。对于它的用途,学术界目前尚有分歧。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青铜神兽的形制纹饰、历史背景、工艺技巧、制作功用和造物思想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青铜神兽的实用性、艺术性,以期给当代的工艺设计和文化创意以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底”在信阳柳林方言有方位词的用法。从语表形式上看,“底”多附着在名词、处所词、人称代词的后面构成“X底”结构。从语里意义上看,“底”负载着“里”的意义,“X底”结构可以表达两种意义,一种是 “X里(的)”,另一种是“X家里”。  关键词:柳林方言;底;方位词;领属标记  引言  信阳柳林位于河南省南部,其方言属中原官话的信蚌片。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信阳地区处在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的
期刊
摘 要:冯雪峰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机械的政治功用论发展到辩证的文艺功能观的过程,这主要见于他为丁玲写的三篇评论文章。30年代写的《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40年代的《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不忘文学的艺术性,50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则表现出冯雪峰文艺政治观的矛盾性。  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政治  文藝与政
期刊
写生是一个概念词汇也是一种方法。  在当今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艺术门类和艺术目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追求,导致各个民族对“写生”所赋予的含义和理解运用都有所不同, 不同的理解导致不同的艺术主旨和追求。山水画发展至今,时代变迁的缘故,其本身含义未变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已随之改变。现在的山水写生已经在概念上与西方的风景画写生混淆啦!  传统的山水画写生作为一种“媚道”的艺术,主要表现山川的内在
期刊
摘 要:方回的《瀛奎律髓》体例全而备,以选注评的方式,专选唐宋五七言律诗精华,贯之以“格高”的诗学理论融入评选中,对所尚的江西诗派的律诗创作,进行探源梳流,给予整理和总结,使其系统化。本文着重对其成书状况和其刊刻流传过程中的版本及其评点版本,进行源流梳理和探析,以期为学界学习和研究律诗提供真实可靠版本及诗学借鉴。  关键词:方回;《瀛奎律髓》;版本源流  方回(1227- 1307),字万里,号虚
期刊
摘 要:小说《白雪乌鸦》取材于1910年发生在哈尔滨的大鼠疫,作者通过对这一记忆中历史题材的思考、把握,加以丰富的艺术构思与想象,用文字复述、还原那个历史,塑造了灾难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描摹了鼠疫中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  关键词:迟子建;《白雪乌鸦》;再现;历史表达  新时期的中国文学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作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入历史、叙述历史,他们借助对历史题材的理解与把握,在客观事实的基
期刊
摘 要:作为最为古老也是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诗歌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集中反映,其本身自带音乐美,饱含丰富的人类情感与思考,所谓:“诗言志,歌咏言”作为吟咏性情的诗歌本于心而动于情。“两极”作为二元对立的延伸,广泛存在于我们意识与生活中,关于“两极”的种种学说也是从古至今络绎不绝。单就文学批评来说,我们也常常使用能指与所指、历时与共时、语言与言语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概念去研究、赏析诗歌语言,去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