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城诗歌中的两极与张力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最为古老也是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诗歌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集中反映,其本身自带音乐美,饱含丰富的人类情感与思考,所谓:“诗言志,歌咏言”作为吟咏性情的诗歌本于心而动于情。“两极”作为二元对立的延伸,广泛存在于我们意识与生活中,关于“两极”的种种学说也是从古至今络绎不绝。单就文学批评来说,我们也常常使用能指与所指、历时与共时、语言与言语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概念去研究、赏析诗歌语言,去斟酌、对比“春风野火”、“天上人间”。只是在我看来,如果将这些诗句中的虚实、生死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两端看做限定范畴内的两极,比起这些两极更为吸引我的,却是这种种不同的两极间,相同的痛苦而又美妙的轨迹与张力,而诗歌则是天生的记录这轨迹与张力的最好言语。就像黑塞所说:“震颤绷紧的弓/渴望疯狂的拳头/强求将生命的两极弯曲到一起”[6]弯曲越猛、张力越大。有太多人探讨顾城的诗、顾城的死,有人说他为了心中童真的世界而去,有人笑他懦弱畏惧放弃生的权利,而我想说:无限的渴望--诗人之死。顾城之死,亦正是深知这弯曲越猛、张力越大的道理,他不仅渴望这张力更渴望超越这张力的两极。所以,我尝试从两极学说看顾城诗歌,看他用生命刻写绝望的救赎,看他笔下朝圣者的歌。
  关键词:诗歌;张力;两极;顾城
  一、前言
  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來的人。
  北岛说:“伟大的诗歌如同精神的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其隆隆回声总能透过迷蒙岁月够到我们。”[1]而纯粹浪漫、任性肆意如顾城,无疑总能带着他那生命不能承受之至美,越过漫长的光阴,够到我们。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作当代“唯灵浪漫主义”诗人的顾城有着许许多多堪称经典的名篇:从《一代人》里“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2]到《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3]这些诗句无一不在扣动着你我的心弦。而面对如此多至真至美的诗篇,我们常常仅以一句“童话诗人”来概括,顾城的意义难道真的就仅限于此么?其实在我看来相较于传统童话,顾城的作品既无厚重的道德理论亦无繁缛的纲常训诫,他甚至显得格格不入、显得太过个人、显得不那么饱满而又异常的自我化。如此说来,世人眼中“童话诗人”顾城的“童话”大抵都算不得什么好童话了,那是否也意味着我们不应再一味的以童话、天真来束缚他了?正如顾城自己所说:“我不是诗人,我不会写诗,我不过是光明留下的影子。”[4]也如海德格尔所言:“在贫困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5]因此惟有诗人才是贫困时代的先驱者、是站在神祗与民众之间的人,是为神所爱之人,而顾城便是那个被选中的人。
  二、两极与张力
  “两极”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关于“两极”的种种学说也是从古至今络绎不绝。从板块构造上讲,地球上有南北两极;以世界政治为例,历史中有两极格局;基督教相信有天堂必有地狱、有上帝亦有撒旦;佛家说善与恶、有形与无形……但最让人觉得奇妙的在于:地理两极衍生地磁两极,地理两极永恒不变,地磁两极不断变化,且目前来说地理地磁两极互相颠倒,而在这完全相反的两极间延伸出的,却又是我们所处的,一整个繁复而又异常绚烂的世界;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常常告诫我们,应当放弃世界霸权携手合作互利共赢,但同时,我们也深知两军对峙为何最终走向长达40年的冷战,这场全面东西对抗并未正真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亦正是在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那么,这样的两极制衡是否有点类似于三足鼎立的意思,既是极大极强的存在,又何尝不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维系了短暂的稳固结构呢?而基督与佛家共讲生死善恶,但基督分化的更为绝对,而佛法对立之外讲统一、讲因果、讲轮回等等等等,异曲同工又中外有别之处很难不引人深思。
  “张力”原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是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基础面上相互牵引的力。而本文所要探讨的“张力”却并不等同于这一物理学概念,而是在文学批评领域广泛应用的“张力”概念。作为新批评学派的重要概念之一,“张力”一词并非来自本土,而是源自于上个世纪对欧美文学理论的译介,是艾伦·退特在瑞恰慈的“综感”、兰色姆的“构架-肌质”及燕卜荪的“复议”基础上于1937年发表的论文《诗歌中的张力》创造了“张力”一词,并指出:“”,后来逐渐被丰富延展,应用到了文学中包括小说情节、诗歌结构等语义以外的各个方面,但无论如何应用,张力的主要特质并不会改变,即内与外的复杂多义和对立统一。正如福勒罗吉所说:“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或摩擦。一般而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
  生与死、生命的长与短、自然领地与自由领地、灵与肉的二律背反、超越还是沉沦?我们每一个人都作为存在而存在于这充满矛盾、两极的世界里,但又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表达其存在的意义、寻觅其本真的自我,所以“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只是在我看来,比生存和毁灭更为吸引我的却是这两极间痛苦而又美妙的轨迹,而诗歌则是天生的、记录这轨迹的最好言语。就像黑塞所说:“震颤绷紧的弓/渴望疯狂的拳头/强求将生命的两极弯曲到一起”[6]弯曲越猛、张力越大。有太多人探讨顾城的诗、顾城的死,有人说他为了心中童真的世界而去,有人笑他懦弱畏惧放弃生的权利,而我想说:无限的渴望--诗人之死。顾城之死,亦正是深知这弯曲越猛、张力越大的道理,他不仅渴望这张力更渴望超越这张力的两极。所以,我尝试以“两极”与“张力”作为切入点来研究顾城诗歌,看他笔下的世界,看他心灵的撞击,看他用生命刻写绝望的救赎。
  三、亲近与陌生--“幼稚”中的本真
  作为一个被标签化的十分厉害的诗人,查阅有关顾城的各种史料记载、坊间八卦我们不免被以下种种噱头包围:无基本生存能力、老是带其实是一节裤腿的奇怪帽子、三角关系、无法养育自己的孩子还杀妻……这哪里是人生,分明是戏剧性十足的剧本。那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顾城?我想是有意识的抛开,是耐心的回归,他的语言、他的诗句本身。   亲近化与陌生化作为诗歌语言的两类表现手法,分别赋予诗歌不同寻常的韵律和美感,但物极必反,如果片面的追求陌生化或者去陌生化,必然会导致诗歌创作陷入迷局,如同力之失衡。如果说亲近与陌生分别是诗歌语言的两极,那两者之间强大而隐秘的深度与广度便是形成诗歌语言张力的关键所在。而作为被选中的顾城,正是我心中既保有亲近化的天然生机又带有形而上的超越倾向的诗人所在:以远离世俗的陌生化去接近神祗、以直接纯粹的亲近化去传递神祗。
  总的来看,顾城的语言是清浅的、淡绿的,只是这类清浅风格走向一极便会显得太过直白,譬如《小巷》中的:“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7];而走向另一极则可能生涩隐晦如反文化阶段的顾城带着许多刻意而为的怪诞写:“杀人是一朵荷花/杀了/就拿在手上/手是不能换的”[8]若是顾城继续向这两极发展而去,我想这世上便会少了许多值得我们为之停驻的句子,万幸他调转船头回到了他独树一帜的清浅里,从而在亲近与陌生、直白与生涩的两极中找到了他诗意的栖息地,也正是在这样的对立统一下,才合力塑造出独一无二、气质孜然一身的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9]这是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开篇题记,他自诩一个任性的孩子,就像我们时常希望自己“to explore the world like a baby”带着陌生化的新鲜与奇异,但细读之下又能找到每个人都会觉着分外熟悉的“彩色蜡笔、笨拙画画”[10]等童年生活中的蛛丝马迹,毕竟每一个麻木的成人都是从好奇的孩童成长而来,但不同于一般孩童的涂鸦信笔,顾城想要的是“在大地上画满窗子”[11]是以最纯美的想象去关注那些最沉痛的、深埋地下的灵魂、不见阳光的生命,亲切熟悉又陌生疏离,看似幼稚却总是自带深意。的确,顾城创造了“童·话”,“童·话”亦造就了顾城。只是这里我所谓之“童·话”并非我们所惯性认知的哪一类带有故事性、寓言性的童话,而是一种自我的、天性的、带有情感内涵甚至是所谓的“Eigensinn”的彼岸构筑,亦可以看作是一种近乎于桃花源的存在。这里的“童”也非“儿童”之“童”,顾城自然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童话诗人。“童”如“赤子”,“童心”便如“赤子之心”,并非天真幼稚,而是更贴近于李贽《焚书》中所谓“一念之本心”[12]。“童”又通“瞳”,是心灵的窗户、是瞳孔,这无疑也合乎前文所言:“to explore the world like a baby”因此,我才将“童话”写作“童· 话”。我想这才应当是顾城,是带着新生,是不忘初心;是透过心灵之窗,是探索、发现并且保有本真;亦是为神所爱、与神对话、将神之所言融入骨血,再朴素自然的“话”于世人。
  四、世界与大地 --“脆弱”里的崇高
  当我们在谈论诗歌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们谈论的是诗句所承载的“世界”和“大地”间的对抗与张力;我们谈论的是诗人生命的脆弱与作为超越者的崇高。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说到“世界”不是室内存在者的总和,而必须被理解为任何事物可能存在的条件,世界是一个整体且只可能存在有一个世界,我想引用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话来阐明似乎更为清晰:“清醒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世界,而在睡梦中的人各自走进了自己的世界。”[13]而说到大地,我们会联想地母盖亚、盘古女娲,会联想到万物生长、四季轮回。毫无疑问纵览古今,大地一词都代表了一种久远而丰厚的存在,而“人,诗意的栖居于大地”[14]则更近似于一种本真状态的显现。大地遮而不显,世界亦不自知其被蒙蔽,唯有诗歌自带无遮蔽性,唯有诗人是为神所爱之人,才能够道说神圣。世界与大地兩者对抗中所形成的张力是诗歌语言的生命力,而诗歌反过来亦是承受和承载了这种张力。我始终相信作家是需要技巧的,但诗人大抵多半都是看天赋的,就如顾城自己所言:“我在自然中间听到一种秘密的声音,这种声音在我的生命里就变成了诗歌。”[15]于是他在《万物》里写:“每个人都被河水洗过/都有一片土地每个人都像蒺藜那样/堆放/散开/阳光下/摇一摇根须”[16]这不禁让我想起“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生焉”[17]分明是完全不同的表达,但相同的,是我们都能够通过这样的言语去进入一个归属于大地的世界,就像我们常说的情怀在于无用,毫无疑问,它们最终都不约而同的将我们带入了非功利的大地的无声呼唤中去。顾城说:“蓝吗?真蓝/那蓝色就是语言”[18]海德格尔说:“把话语道说出来即成为语言。”[19]作为根基的大地在自闭中陷入一种“不在场”,而传递神祗的诗歌既承受张力又显示张力、既沉入大地又唤出“在场”,在大地与世界的两两对抗中、在“在”与“不在”的两极对立间,作为意义的世界终于得以显现。所以我常说后天的作家与天生的诗人总是差上那么一截的,因为在我心里大抵只有像顾城这样为神所爱之人才能“置身于神祗的现在中,进入一切存在物的亲近处。”[20]但也正因如此,每一位真诚面对内心、叩问世界的诗人才永远无法回避死亡的终极命题。我们都知道顾城是自杀的,于是有人说他幼稚,甚至叫嚣着我们不需要这样懦弱的诗人。的确,诗人大都一遍遍的歌颂阳光与鲜花、热爱生活与生命,但同时拿自己开刀、最先追求生命价值提升、最先摒弃生命的不也常常是诗人。就如同非得要尝一尝这热血的滋味,似鱼潜水底宁静回归本心,他们为了寻回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割耳断指、自虐自刑,用亲身体验去证明对生命本质的无限渴望与探寻。彼时彼刻,生死两极再无分别,而作为冲突又分裂的生命的反叛者,我想他们追求的,是两极与对立都泯灭处的涅槃,是近似于《六祖坛经》中对见性成佛的强调,亦是如《十牛图颂》里对返本还源的寻觅。此时此刻,你又如何能说如顾城这样的生命个体,在两极之间、在二元对立之后,对自我完善、自我救赎的苦苦追寻是懦弱?!多少人倾慕他天真纯美,多少人唾弃他一死了之,但却极少有人明白他对这世界爱的深沉、对每个逝去的瞬间的留意。对佛家来说,六根清净了却一切尘缘方能入室;对顾城来讲,却唯有摒弃这一切原罪的生命载体,才能迎接艺术化新生命的降临。顾城赋予了他眼所能见、耳所能闻的世界里,每一幕稍纵即逝的诗情画意以生命、以灵魂、以千古流传的永恒,如一粒思想的种子义无反顾的重返大地,我看到的是:“一种新的内在精神生活的不死鸟将站立起来,支撑人类伟大而遥远的未来。”[21]   我们几乎一直在追求长生,从秦皇武帝炼丹求药到小老百姓寿比南山的愿景,我们始终把生命当做延续时间的动力,我们迷恋生的愉悦和权力,却往往忽略的生的有限和死的同一。生死看似两极却又联通统一,其终极都是对永恒的追寻,只是我们习惯安抚死亡的焦虑,而顾城选择超越死亡而已。我深知并且承认生命的脆弱,却无法赞同旁人口中顾城的懦弱,我喜欢他在《万一》里写:“我喜欢每天收一粒稻谷/在万字中走一的路”[22]带着唐吉坷德式的意念,高喊前进、勇敢无比;我喜欢他的画,颇有中国传统水墨意境又毫无学院经验的操作;我喜欢他说:“最美的是界限/微妙的边和转折”[23]我不知道他是否有穿过生死的界限,抵达精神的王国;我也不能说让生命死亡、让其回归原初、让其如其所是才是保存生命的最好或最终选择;我只是想起了夸西莫多的一句诗:“每个人孤立在大地心上/被一线阳光刺穿/转瞬即是夜晚”[24]我想,这便是当我们谈论诗歌时,我们所谈论的,最美的显现。
  五、结语
  简媜在《四月裂帛》里说:“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25]每每念到这里,我便想起顾城。
  对至真至美矢志不渝的追求与对超越的无限渴望无疑给了顾城不竭的灵感与动力。他始终关注自我、倾听内心、探索生命、尝试超越,但瘦小羸弱的身体却并没赋予顾城与其志向相匹配的承受力。就像理性与感性的永恒矛盾,自私自我、纯粹美好,是顾城;光芒四射、偏执顽劣,是顾城;最终让人爱恨交织下,无法舍弃的 ,依然是顾城。
  海德格尔说:“上帝之离去,上帝之缺席,在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5]
  顾城以献出生命为代价,完成了其自我的救赎,践行于其寂寥的小路,在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情欲、艺术与生活的矛盾冲突间,执着着对自我的不断探索、对美的不懈追求、对解脱的苦苦寻觅。诗人何为?诗人为何?只为诗意的栖息在这两极间,亦为在两极间寻觅一片精神的栖息地。痛苦是必然的,但伴随着这痛苦地血肉模糊的撕扯,确又更为真实的显现了,顾城的在世之“在”,是前所未有,亦是存在已久。
  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这凡尘俗世到底留不住他的肉身。
  顾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26]
  只是为神所爱之人,都死的,太年轻。
  参考文献:
  [1]北岛,《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Z].2017年03月07期
  [2][3][7][8][9][10][11][16][18][22][23][26]顾城,《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M].南京:江蘇文艺出版社,2013,P1,22,11,48,49,51,130,44,164,170,38
  [4][15]顾城,《顾城文选·卷一》[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P25,26
  [5]海德格尔,《诗人何为》载于《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P276
  [6]赫尔曼·黑塞,《一切死亡》载于《黑塞诗选》[M].林克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P48
  [8]顾城,《城(五十二首)》载于《顾城诗全集·下卷》[M].顾工编,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P857
  [12]李贽,《童心说》载于《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P136
  [1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25
  [14][20]《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M].伍蠡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P574,579
  [17]孔子,《论语译注》[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P180
  [1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应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P188
  [21]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吕祥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P175
  [24]夸西莫多,《夸西莫多抒情诗选》[M].吕同六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P2
  [25]简媜,《女儿红》[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4,P3
  作者简介:
  刘馨芮(1993—),女,汉族,籍贯:四川宜宾,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设计学科与多种学科都有交叉,涉及范围比较广,设计的审美标准也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艺术设计,是人们将艺术的美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进行设计,具有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是社会进步发展中的必然选择。而艺术设计美不是功能美与技术美,形式美与技术美的简单叠加,它是具有多元化以及复杂化,它是由材料、结构、功能、形态、色彩、语意等要素构成,也受环境、人文、道德等多方面的影响,各个要
期刊
摘 要:广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热。大部分地区为喀斯特地形,拥有甲天下的山水景致,此外还有北部湾独特的滨海景观。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有12个少數民族。另外还有古老的宗教活跃于此,因此,以上这些特有的区域文化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令创作者们心向往之,令欣赏者们回味无穷。纵观当代广西油画作品,可以窥探其艺术语言特点、材料技法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广
期刊
摘 要:接受美学将观众作为着重研究的对象,确立了作者——作品——大众三位一体的循环模式,观众在作品的完结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接受美学视野下,观众的审美经验对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接受美学 舞蹈 作品 观众  一、接受美学与舞蹈作品  20世纪60年代中期,汉斯·罗伯特·姚斯以一篇《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的文章正式拉开了接受美学的帷幕。接受美学认为大众不仅只是处于被动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古筝作品《西域随想》和《莲花谣》为例,从和声在现代筝曲旋律中的体现、复调在现代旋律筝曲中的体现、“非五声调式”的人工定弦应用三个方面论述现代筝曲中多声思维在旋律要素中的体现。  关键词:现代筝曲;多声思维;和声;复调  我们生活在一个“趋同”与“求异”共存的文化世界里,二者相互矛盾,相互依存。不同的文化在“趋同”的潮流中交流、融合,又通过“求异”向多元发展。也正是由于这种各具特色的文
期刊
摘 要:春秋·神兽为河南博物院收藏之春秋时期的青铜神兽,系1990年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的一对神兽之一。此神兽形象诡谲,制作精美,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楚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实属罕见之物。对于它的用途,学术界目前尚有分歧。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青铜神兽的形制纹饰、历史背景、工艺技巧、制作功用和造物思想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青铜神兽的实用性、艺术性,以期给当代的工艺设计和文化创意以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底”在信阳柳林方言有方位词的用法。从语表形式上看,“底”多附着在名词、处所词、人称代词的后面构成“X底”结构。从语里意义上看,“底”负载着“里”的意义,“X底”结构可以表达两种意义,一种是 “X里(的)”,另一种是“X家里”。  关键词:柳林方言;底;方位词;领属标记  引言  信阳柳林位于河南省南部,其方言属中原官话的信蚌片。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信阳地区处在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的
期刊
摘 要:冯雪峰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机械的政治功用论发展到辩证的文艺功能观的过程,这主要见于他为丁玲写的三篇评论文章。30年代写的《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40年代的《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不忘文学的艺术性,50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则表现出冯雪峰文艺政治观的矛盾性。  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政治  文藝与政
期刊
写生是一个概念词汇也是一种方法。  在当今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艺术门类和艺术目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追求,导致各个民族对“写生”所赋予的含义和理解运用都有所不同, 不同的理解导致不同的艺术主旨和追求。山水画发展至今,时代变迁的缘故,其本身含义未变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已随之改变。现在的山水写生已经在概念上与西方的风景画写生混淆啦!  传统的山水画写生作为一种“媚道”的艺术,主要表现山川的内在
期刊
摘 要:方回的《瀛奎律髓》体例全而备,以选注评的方式,专选唐宋五七言律诗精华,贯之以“格高”的诗学理论融入评选中,对所尚的江西诗派的律诗创作,进行探源梳流,给予整理和总结,使其系统化。本文着重对其成书状况和其刊刻流传过程中的版本及其评点版本,进行源流梳理和探析,以期为学界学习和研究律诗提供真实可靠版本及诗学借鉴。  关键词:方回;《瀛奎律髓》;版本源流  方回(1227- 1307),字万里,号虚
期刊
摘 要:小说《白雪乌鸦》取材于1910年发生在哈尔滨的大鼠疫,作者通过对这一记忆中历史题材的思考、把握,加以丰富的艺术构思与想象,用文字复述、还原那个历史,塑造了灾难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描摹了鼠疫中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  关键词:迟子建;《白雪乌鸦》;再现;历史表达  新时期的中国文学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作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入历史、叙述历史,他们借助对历史题材的理解与把握,在客观事实的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