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_19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并且能够利用这种语言在自己的日常交际活动中进行交际。衡量一个人是否掌握语言工具性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而不是看他对这种工具的理解。我认为,对语文课程的定位,目的在于肯定语文课程是一门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本点的课程,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立足于“语言文字运用”,也即要求我们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核心指向和基本出发点,把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作为语文课的根本任务。那么教师怎样优化教学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呢?
  一、在观察字形中揣摩字义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表形文字逐渐演变成表音义的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注重把握和透视汉语言文字构成的特征,就可以揣摩出语言文字的字义。古人造字通过“仰观俯察”,凭着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从感性出发,将自然之象概括为文字。“日”“山”“川”“木”、十二生肖文字的出现,以及“鱼”“鸟”羊“等无不是古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后概括为了语言文字。同时古人总是力求在汉字形体上体现出事物或行动对自己的感受,将它如画般表现出来,让别人能直观地感受它。例如,“上”和“下”无形可像,就在一条长线的上下分别画一条短线来表示;在“木”下加一条短线表示树根;在刀口处加一条短线表示刀刃;“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休”由一个人字和一个木字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从”字两个“人”,表示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人在后面跟从。汉字总是将意义附在具体的形象上,让人“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因此在语言文字教学中一定要针对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尽量减少机械记忆,注意字形与字义的联系。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写作方法上领悟文字
  一篇文章会有多种写作方法,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可引领学生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又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从中感悟出语言文字的妙处及表达效果。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首先引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情感,在此基础上,默读思考,体会作者是怎么表达出这一情感的,哪一方面写得特别好。通过着力理解感悟“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等,这样引领学生结合文章的意脉和作者的情脉,从而领悟作者巧妙运用语言传情达意的方法和奥妙,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我没有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相关的图片资料,而是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学习文中“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文字时,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露目”一词来体會她的“多愁”。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林黛玉乃“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愁,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
  “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三、在情境中体味情感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合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尤其对于语文教学,它特别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以便创造出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情境是一堂语文课的“小天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起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交流中体验乐趣
  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说”、“想说”、“会说”,“乐写”,语文课才能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因此在教学中营造浓厚的说话氛围,千方百计的让学生敢说、敢写。如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精心设计随堂练笔;在传统节日前夕叫学生以文字的形式送给老师或者父母祝福等,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表达交流,在说话写作训练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等。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才能形成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严格遵循语言文字教学的内在规律,不仅要追根溯源,引导学生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灿烂辉煌的历史,而且要通过阅读、表达等多种扎实有效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要大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思考和探究意识,丰富、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境界。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我们要扎实做好语文课程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的教学,切实推进语言文字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我是任教过七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教师,谈不上班主任工作经验,但却是自己点滴成长经历,从海拨5100米的乡村小学任教并带班主任到现在海拨4300米的县级学校带班任教工作,班级内52名住校生的大班级从中获得2012年和2014年中县级优秀班主任,2014年地区优秀班主任,多次县级,校级获得优秀教师荣誉,但我深知做好西藏牧区寄宿制班主任工作还差距很远,但我会继续努力的,借此机会与同仁分享我的心
期刊
【摘 要】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是孩子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幼儿有了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态度,就有了终生学习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主动 自由 和谐 发展探索  科学活动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它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路径。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期刊
【摘 要】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合作学习 能力培养  合作能力是学生重要素质之一,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够让学生学会与别人进
期刊
一般而言,藏语文教师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那些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教学策略主要是满堂灌,虽然素质教育在大力推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效果难尽人意。许多学校还是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许多学校还是用学生分数优劣来检验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因此,在这种功利性思想驱动下,许多藏语文教师为了学生考上重点学校,为了他们以后舒适生活,三番五次的讲解那些考点,促使原本个性发扬和生活活泼的课堂演变为单一和乏味的过程。我们藏语
期刊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在初中藏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新课程所要求的“乐学”落到实处,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分散集中到藏文课堂上,作为一名聪明的藏文教师,绝不是利用强制性的命令去迫使学生回归课堂,而是以一种充满趣味性、创新性极具吸引力的导入方式将学生引入课堂。“兴趣是
期刊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教师能创造性的利用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和学习,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营造和谐氛围、鼓励研究性学习、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开放题的教学等方面着手, 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真正使创新落实在
期刊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作好铺垫。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
期刊
【关键词】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  创造性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开发,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的训练,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和超越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美术艺术的创作、表演、新生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  一、营造新型课堂氛围 启动创造性想象力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
期刊
一、新疆地区双语教育发展过程  1.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提出  2004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实施双语教育的方针,对双语教育提出全面要求,并将其纳入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2005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决定》的配套文件,把双语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学前,强调从小抓起,从教师抓起。2008年,自治
期刊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必修4的课文,可说是苏轼豪放词的典范,而在本文之前学生们刚学过婉约派代表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因此学生对这两个词派特点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所以本节课关于两个词派的特点就没有再次的重复,而是重点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描绘的壮阔之景,并由此生发的壮志豪情。对于学生最难的部分应该是苏轼遭遇了诸多不幸后还能笑对人生的豁达情怀,这更是本课欣赏的重中之重。  【学情分析】  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