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正逐步推向深入的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也正向着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方向健康发展。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的一些市级教坛新星评选的公开课上,可以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反复启发诱导下,只有个别同学敢于大胆发表见解,当然,其中不乏语言流畅、侃侃而谈、妙语连珠者,也不乏观点新颖者、富有创意、一语惊人者,但这些都是个别现象,大部分同学还是拘泥于课堂严肃紧张的气氛,不愿或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惟恐说错了遭到讥笑,有的羞于在众人面前袒露心声,有的思维散乱,想说又无法组织准确的语言……这些现象在公平的教学大赛中的暴露,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恰恰证明了比赛把教学还原到了真实的状态,也让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更直接更生动。而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这种“启而不发”,学生无法说出学习过程中内心的真实感受的情况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采用“对话式”的教学形式,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靠对话生成,把学生从被动世界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多向对话,知识得到丰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对话教学与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机整合。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开展有效生动的对话教学,让学生有话愿说,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呢?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对话式的语文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在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学习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通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让师生共建和谐乐章,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既要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又要以平等的“学者”姿态,防下架子,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文学的宝库。以亲切的语调、诚恳的态度、严谨的思路、渊博的知识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真正的“良师益友”的形象。
在具体的教学中,多一点启发和点拨,少一点说教和训斥;多一点肯定和鼓励,少一点批评和惩罚;多一点创新和拓展,少一点呆板和教条。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话敢说,通过老师赏识的目光、中肯的批语、激励的话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表达的欲望。只有在这样一种师生关系中,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主体的独特的个性及其自由、创造和选择,从而理解、尊重学生,真正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格局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因为语文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思维过程,教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的学生观。因为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兴趣、追求、个性等主观意识,在这种主观意识的支配下,个体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的课堂目标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发言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教学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听众”,否则,大部分学生就因长期不受重视和鼓励而放弃了参与表达的自主性。同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表达出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大家有话想说,让大家从这种富有创新的发言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三、设计科学巧妙的思考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科学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走进文本,展开联想,积极思考,组织好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切的感受和理解。事实上,只就要设计合理,善于启发,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就会变成一个兴味盎然的过程。
在本人参加的市优质课比赛中,《背影》一课的问题设计就主要围绕亲情这个主题。首先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我把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用课件展示出来,因同学们在美术课上都已经欣赏过了这幅佳作,不免感到亲切,自然引起一番品头论足,这时,我就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试着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位饱经风霜的父亲的外貌。同学们立刻跃跃欲试,发言踊跃。接着,又问道:“你是否注意到生活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能用流畅的语言也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大家开始议论纷纷,踊跃举手。然后,自然引出对课文的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一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来描写他的父亲的?字里行间又凝聚了怎样的深情?”其间大家阅读、讨论、发言都很主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较为准确和透彻。最后进行拓展训练,用《人民日报》上的一幅图片《大学生暑假帮母亲扫大街》来引发同学们对亲情的感受,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位大学生的做法是否“有失身份”或“大材小用”?在大家畅所欲言之后,再进一步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是否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又是怎样感受到的?请结合课文谈一谈怎样处理好个性发展与父母关爱之间的关系?”由课文的理解延伸到了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成长的问题上,使同学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虽然是外校学生的初次合作,但课堂效果却显得颇为活跃。因为合理巧妙的问题设计层层推进,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联系现实,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传统的名篇佳作,在新时代的教学中又闪现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采用“对话式”的教学形式,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靠对话生成,把学生从被动世界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多向对话,知识得到丰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对话教学与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机整合。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开展有效生动的对话教学,让学生有话愿说,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呢?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对话式的语文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在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学习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通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让师生共建和谐乐章,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既要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又要以平等的“学者”姿态,防下架子,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文学的宝库。以亲切的语调、诚恳的态度、严谨的思路、渊博的知识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真正的“良师益友”的形象。
在具体的教学中,多一点启发和点拨,少一点说教和训斥;多一点肯定和鼓励,少一点批评和惩罚;多一点创新和拓展,少一点呆板和教条。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话敢说,通过老师赏识的目光、中肯的批语、激励的话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表达的欲望。只有在这样一种师生关系中,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主体的独特的个性及其自由、创造和选择,从而理解、尊重学生,真正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格局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因为语文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思维过程,教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的学生观。因为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兴趣、追求、个性等主观意识,在这种主观意识的支配下,个体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的课堂目标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发言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教学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听众”,否则,大部分学生就因长期不受重视和鼓励而放弃了参与表达的自主性。同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表达出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大家有话想说,让大家从这种富有创新的发言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三、设计科学巧妙的思考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科学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走进文本,展开联想,积极思考,组织好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切的感受和理解。事实上,只就要设计合理,善于启发,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就会变成一个兴味盎然的过程。
在本人参加的市优质课比赛中,《背影》一课的问题设计就主要围绕亲情这个主题。首先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我把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用课件展示出来,因同学们在美术课上都已经欣赏过了这幅佳作,不免感到亲切,自然引起一番品头论足,这时,我就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试着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位饱经风霜的父亲的外貌。同学们立刻跃跃欲试,发言踊跃。接着,又问道:“你是否注意到生活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能用流畅的语言也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大家开始议论纷纷,踊跃举手。然后,自然引出对课文的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一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来描写他的父亲的?字里行间又凝聚了怎样的深情?”其间大家阅读、讨论、发言都很主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较为准确和透彻。最后进行拓展训练,用《人民日报》上的一幅图片《大学生暑假帮母亲扫大街》来引发同学们对亲情的感受,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位大学生的做法是否“有失身份”或“大材小用”?在大家畅所欲言之后,再进一步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是否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又是怎样感受到的?请结合课文谈一谈怎样处理好个性发展与父母关爱之间的关系?”由课文的理解延伸到了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成长的问题上,使同学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虽然是外校学生的初次合作,但课堂效果却显得颇为活跃。因为合理巧妙的问题设计层层推进,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联系现实,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传统的名篇佳作,在新时代的教学中又闪现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