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基础,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文章的感知能力。朗读教学的现状是朗读的时间少和师生的不用心。朗读的目的性不强。优化朗读教学要落实汉语拼音的教学,利用好时间和做好相应指导。
【关键词】朗读 现状 时间不足 方法指导
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基础,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文章的感知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不愿让学生读朗读,或者只是走个形式。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1.朗读的时间少和师生的不用心
中学每周两天相应语文或英语学科的早读,每次早读有20分钟,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早读读不到20分钟,不是考试就是听写,或者说,不听写不考试,早读也只是走形式。学生朗读没有合适的停顿,没有合适的情感,甚至是字读错也得不到及时纠正。我想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和老师都不够重视这清晨的20分钟的早读。
中学一节课45分钟,学生往往朗读都是课代表在老师来之前进行的,时间很短,常常不到5分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朗读的机会也比较少,更谈不上练习了。大量的“课堂问答”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课堂上读书没有完整性,不能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
再如在家预习性的朗读,老师往往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但这落实起来很困难。大多数学生的预习只是抄字词,基本不看文章。来到学校,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朗读或阅读,学生掌握文章基本靠老师灌输,这样的语文学习是不奏效的!
2.朗读的目的性不强
语文老师明白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一般会在课堂上多少读一读,但只留有形式。读的方式很多——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既没有要求,又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的评价,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读书容易让学生认为朗读可有可无,那么学生就越来越不爱朗读。
二、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1.注意汉语拼音的教学
很多人认为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就可以忽视汉语拼音的教学了,其实不然。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写字的关键方法之一。老师应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咬字清晰,读准字音,读出文章该有的节奏和情感。这有利于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2.要充分利用好读书时间
古语云:“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读书有利于帮助学生记住相关的内容,所以尽量在早读时间让学生读书,不随意占用。老师在场指导、跟读,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
3.增强朗读指导
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导,以教学《散步》为例。首先让学生能在家自读,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其次,早读在班级读内容。这一部分我采用了配乐朗读的方式,学生根据音乐恰到好处的把握情感和节奏、重读。学生可能读不出对春天生命的欣喜之情,对母亲的关怀,以及中年人的责任意识;但这一读很有必要,就是让学生掌握其大致的内容。第三,听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提醒学生重读和语速的快慢。第四,在回到原文,先自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第五,全班在读,思考重读和快慢读的原因是什么。在这几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下,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看到春天到来而特有的欣喜;他们会明白,在抒发喜爱的情感时,可以用叠词、拟人的修辞。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每种形式都会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不同的朗读形式,用于不同情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学生读得不到位时, 用范读指导;如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自读、引读;如遇到对话较多、情趣浓的课文时,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入读情感浓烈的文章时,用配乐朗读。朗读不在形式,在于使用是否得当。
(1)范读只是起“示范”作用,但不能让学生单纯地模仿,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有很多学生“滥竽充数”。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一般情况是先听范读,再学生根据所听来读;当然换一下,就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章的不同重点和情感的表达。
总之,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朗读的教学,教师要先重视再来指导。平时教学不必拘泥形式,可以创新地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指导朗读的方法,更多的是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朗读融于学习与生活中,甚至可以进行诵读课文比赛,朗读诗歌比赛。只有如此,文章中的语言、情节才能交融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陈红.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8,(8).
[2]丁大勇.语文课如何进行朗读训练[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2,(5).
作者简介:张蓉,江西省南昌市心远中学,邮编:330000
【关键词】朗读 现状 时间不足 方法指导
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基础,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文章的感知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不愿让学生读朗读,或者只是走个形式。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1.朗读的时间少和师生的不用心
中学每周两天相应语文或英语学科的早读,每次早读有20分钟,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早读读不到20分钟,不是考试就是听写,或者说,不听写不考试,早读也只是走形式。学生朗读没有合适的停顿,没有合适的情感,甚至是字读错也得不到及时纠正。我想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和老师都不够重视这清晨的20分钟的早读。
中学一节课45分钟,学生往往朗读都是课代表在老师来之前进行的,时间很短,常常不到5分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朗读的机会也比较少,更谈不上练习了。大量的“课堂问答”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课堂上读书没有完整性,不能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
再如在家预习性的朗读,老师往往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但这落实起来很困难。大多数学生的预习只是抄字词,基本不看文章。来到学校,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朗读或阅读,学生掌握文章基本靠老师灌输,这样的语文学习是不奏效的!
2.朗读的目的性不强
语文老师明白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一般会在课堂上多少读一读,但只留有形式。读的方式很多——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既没有要求,又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的评价,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读书容易让学生认为朗读可有可无,那么学生就越来越不爱朗读。
二、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1.注意汉语拼音的教学
很多人认为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就可以忽视汉语拼音的教学了,其实不然。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写字的关键方法之一。老师应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咬字清晰,读准字音,读出文章该有的节奏和情感。这有利于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2.要充分利用好读书时间
古语云:“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读书有利于帮助学生记住相关的内容,所以尽量在早读时间让学生读书,不随意占用。老师在场指导、跟读,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
3.增强朗读指导
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导,以教学《散步》为例。首先让学生能在家自读,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其次,早读在班级读内容。这一部分我采用了配乐朗读的方式,学生根据音乐恰到好处的把握情感和节奏、重读。学生可能读不出对春天生命的欣喜之情,对母亲的关怀,以及中年人的责任意识;但这一读很有必要,就是让学生掌握其大致的内容。第三,听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提醒学生重读和语速的快慢。第四,在回到原文,先自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第五,全班在读,思考重读和快慢读的原因是什么。在这几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下,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看到春天到来而特有的欣喜;他们会明白,在抒发喜爱的情感时,可以用叠词、拟人的修辞。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每种形式都会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不同的朗读形式,用于不同情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学生读得不到位时, 用范读指导;如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自读、引读;如遇到对话较多、情趣浓的课文时,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入读情感浓烈的文章时,用配乐朗读。朗读不在形式,在于使用是否得当。
(1)范读只是起“示范”作用,但不能让学生单纯地模仿,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有很多学生“滥竽充数”。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一般情况是先听范读,再学生根据所听来读;当然换一下,就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章的不同重点和情感的表达。
总之,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朗读的教学,教师要先重视再来指导。平时教学不必拘泥形式,可以创新地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指导朗读的方法,更多的是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朗读融于学习与生活中,甚至可以进行诵读课文比赛,朗读诗歌比赛。只有如此,文章中的语言、情节才能交融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陈红.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8,(8).
[2]丁大勇.语文课如何进行朗读训练[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2,(5).
作者简介:张蓉,江西省南昌市心远中学,邮编: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