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先生塑造的文学形象看旧时知识分子命运必然性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5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分子,现在一般是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其实,“知识分子”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西方,而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士”应该是我国最早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一个社会中应该是极富理想、抱负者,他们具有重大的社会变革力量。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对现代中国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鲁迅先生最为其中代表先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了许多关于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文章和小说。仔细揣摩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结合鲁迅先生在杂文中的思考,可以体会到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存在着某种必然性。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反映了先生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洞察。这些具有“自大性、自私性、看客性、奴性、吃人性”的国民,是需要知识分子启蒙和唤醒的对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造成了这种劣根性,因此,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出现尤为可贵。
   这里的“知识分子”不仅指接受过教育的人,更是以民族国家的建设为己任的、具有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他们所具有的批判精神代表了社会的良知和正义。但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北洋军阀政府的钳制,“铁屋子”的困局也让鲁迅先生产生了不断的怀疑和自我否定。先生曾经刻了一方石章曰“堂”,又给自己选了一个号,叫做“俟堂”,其意有学者解释为“等待死亡”,也有持不同意见者,但是,无论如何是能体会到几分无奈的。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也说“绝不以我之必无,来折服了他的可有”。鲁迅先生对于要不要唤醒“铁屋子”中沉睡的人是犹疑的,而“人血馒头”的隐喻,则彰显了知识分子的赴死无法为民众所理解的悲剧,这也预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必然孤独的命运。
   细细审视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塑造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尽管大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划分,大概包括旧式知识分子、新型知识分子或者觉醒的女性知识分子等等。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的不同命运也对应着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老书童陈士成,两人都是当时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孔乙己,既无法跨入阔人的行列,也不甘心加入劳苦大众短衣帮的行列,尽管自命不凡,内心涌动着几分傲气,怎奈“四体不勤”,生计难以维持,最终因偷书被打受伤而死。陈士成,一生为追求金榜题名不成而精神失常,最终落得在幻境中死亡。这二者将个人的追求放到了他们认为自己所必须达到的人生高度和规划中,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自知。他们的无所作为和迂腐是不可控的,有着深深的必然性。这样的文学形象隐喻了旧派知识分子面对新的社会环境的无奈,其终究将归于灭亡。
   其次,是那些曾经觉醒却因生活、社会等诸多原因最终又再次陷入迷茫沉寂的知识分子,比如《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吕纬甫,曾经是一个颇具叛逆精神的年轻人,最终却变成为了生计违心教授《女儿经》的人,沦落为一个在原地打圈子的疯子;魏连殳,曾经是个清高的人,他看不惯一般庸俗之人,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却因为流言蜚语和失业贫困的威胁而选择“为不愿意我活着的人而活着”,最终,也难逃在心灵极度创伤中死去的命运。这些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知識分子缺少精神上的引领者,他们迈出了前进的脚步却又退回原点,这不可谓不是一种无奈的悲哀。
   最后是《伤逝》中的子君。作为女性的子君虽然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话,却因为建立家庭后流连于家庭的琐碎,加上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出走”失败,再次回到曾经逃离的旧家庭,最终也是悲惨逝去。类似曾经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理想破灭,折射出其现实情况下艰难的生存困境。
   鲁迅先生在自己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思考,一切解放的基础,都是在于精神的解放。而封建文化的压迫、社会环境和制度的恶劣都导致了旧中国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必然性和可预见性。鲁迅先生的创作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这也是我们当下阅读他依然存在的重大意义。
   【鲁迅研究是一门显学,他的思想非常复杂。作者对于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有一定的见解,但是限于知识结构,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可以参看鲁迅研究的相关著作,如汪晖的《反抗绝望》。】
其他文献
尊敬的三闾大夫:   我在秭归县乐平里寻你,徘徊在照面井、读书洞、响鼓岩、擂鼓台等景点,仿佛看到峨冠博带、面如冠玉、目若朗星的你正与我相视一笑。   我在湖北荆州的流放地寻你,仿佛见到憔悴的你在深夜耿耿不寐,欲与你同饮一杯月光中的绿酒,浇去胸中块垒。   我在湖南汩罗江畔寻你,耳边回想起余光中的诗句:“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我从
期刊
【摘 要】曹吉冈的油画与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相结合,开创了写意油画的流派,并且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写意手法,以及文人情怀,用油画的方式更好的展示出了具有独特精神内涵的绘画作品,他的作品多以写意风格为主,描写山川河流,描写风景人物,但是无论怎样的作品都表达出画家对于现代生活的思考,以及强烈而深刻的文人情怀。  【关键词】曹吉冈  一、前言   中国的传统艺术,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书法、绘画等
期刊
【摘 要】独幕剧《天堂瑶寨》是一部紧扣时代主题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我在剧中饰演的是男二号盘有才,“盘有才”是瑶寨的寨老,也是寨子的精神领袖,在剧情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这个角色形象没有“立”起来,矛盾冲突就无法实现,要想饰演好这个角色,在把握好全剧的剧情以及各个场次的主要矛盾后,一定要从性格、声音、语言、形体、情感这几个方面下手,只有这几个方面都把握好了,盘有才这个人物才有可能真实、鲜活。
期刊
前几天,我读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读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出海打渔的故事。小说中写到有一次出海,老人一连84天没打到鱼,期间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别人的嘲笑,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而是满怀信心地一次次背起渔网出海。在第85天,他捕到了有生以来见到的最大的一条鱼,老人及他的船却被大鱼拖向深海。老人孤身一人,与大鱼斗智斗勇,经过两天两夜的鏖战
期刊
【摘 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品,作品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女性刻画入微。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她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在生活方面具有独立性。她们有的积极与男性交往,展示自己的魅力;有的生活独立,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生活;有的则不断追求幸福生活。  【关键词】围城;女性角色;独立性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作品反映出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场景,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的新《儒林外
期刊
【摘 要】油画艺术表现作为一种独有的视觉语言,彰显着一个地域的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体现出此地域人民生活的生活气息与情趣,本文将重点探讨东北抗联女英雄题材的油画作品对黑龙江画家创作的影响和方向,与此同时,希望黑龙江抗联女英雄题材的油画作品成为可弘扬民族精神、抗联精神的一个重要的藝术形式,与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联系起来,达到教育、宣传、纪念的意义。  【关键词】抗联题材;女英雄;油画作品;民族精
期刊
【摘 要】二胡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乐器,在民族音乐表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分析研究二胡音乐艺术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从具体的分析来看,二胡音乐艺术在具体表现中的二度创作十分的显著,这种二度创作使得音乐艺术本身的魅力得以升华,具体表现的情感和内容更加的丰富,因此在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中要鼓励二度创作。文章就二胡音乐艺术的二度创作做具体分析,旨在明确创作的几个阶段以及二度创作中的技术要点,目的是要为二胡教
期刊
《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动人的经典历史小说。说起三国,大家首先就会联想到刘备、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想起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想起“五虎上将”,想起很多与三国人物有关的歇后语,比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诸葛亮借箭——有借無还等等。三国里不乏很多值得称道的人物,但今天我要说的,就是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从杜甫的角度解读他写的数十首和李白有关的诗歌,杜甫心疼李白处境,赞美李白的才华,同情李白的遭遇,其实就是借李白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垒块。  【关键词】李白;杜甫;知己;懂得   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是一份发自心底的懂得,是你欲言又止背后的理解,是你低落情绪里的支撑,是你落魄人生里的光亮。相识易得,知己难寻,1000多年前孟浩然已于诗中说过“知音世可稀。”   高适用
期刊
【摘 要】伴随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特别是音乐学里面的长笛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已经变成目前长笛教学工作领域分析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分析了审美感知力的概念,然后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了在长笛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长笛教学;学生;审美感知力   自古以来,作为音乐方面一种比较流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