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重激趣动态生成巧深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men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能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成长。教师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课堂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成功满足感或知晓错误根源时。获知提升自我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高中语文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相对于讲解语言的教学语言,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作出评判和引导,可分为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两种。它是课堂教学的串珠线,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操纵杆。是特定情景下的即兴创作,因而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弗兰德斯就对课堂互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提出了一整套研究理论,至今对我们研究课堂教学评价语都有启发。上表“教师的表述”中“间接影响学生”主要就是针对课,堂教学评价语的使用分析,
  深入高中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评价语的使用并不令人乐观:廉价表扬——一味习惯性地为学生叫好:不置可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做直接的正面评判;浅尝辄止——就问题谈问题,视野狭小,不引导学生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什么样的教学评价语才能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成长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语无定法可依,应该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教师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课堂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成功满足感或知晓错误根源时,获知提升自我的方向和途径。总的说来,我们应该关注其以下的特征和功能:
  
  一、真实激励性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作的回应与评判,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评判必有标准,结果自有正误优劣之分,教师应明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一个度(标准),倘若一味地为学生叫好,是对正确的漠视。对错误的掩盖甚至是庇护。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求实际的廉价表扬只会让他们浮躁骄傲,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和误区。对学生的评判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本质上是教师在露怯。学生从中无法获益。
  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教师要肯定其思维过程中有价值的部分,但对于造成错误的焦点要切中肯綮,一针见血。既纠正学生的错误,也给其他学生以启迪,学生获知错误所在同样有成功的喜悦,
  可见,指出学生错误与激励并不矛盾。真实的评价语并不隐瞒学生思维上与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与缺点,在欣赏其中蕴含智慧的同时,一分为二地评价,尊重学生的感悟与理解,但对其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真实的评价语坚持以鼓励为主,但并不摒弃批评。真实的评价语需要教师在关注课堂动态和学生实际学习状态的基础上。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作出恰如其分的描述。富含智慧的评判。
  
  二、启发生成性
  
  通过问题链或问题群开展教学是推进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问题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向深层次推进的载体。师生互动,问答相连,可以起到逐层推进的效果。倘若教师的教学评价语仅仅局限于问题本身,不知作发散性引导,不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是对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此时的教学评价语应该是桥梁,连接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
  这一过程中的教学评价语让学生的思维处在不停的运动中,这样的教学可以深究知识的“所以然”,帮助学生积极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迁移创造的能力。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评价“裁判者”、“控制者”的形象,担任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不能急着作出否定性评价,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间的思想发生碰撞,师生间的思维发生摩擦,进而获得更多的生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总结评价,与学生达成共识。此举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评价或同学的启发下不断形成并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评价使得知识动态地呈现,持续地发展,互动地生成,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建构。
  
  三、多元引导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和思维的多元性。学生经历体验有不同,面对同一问题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高中生全面的、个性的发展。个性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的差异性、多元性,因而师生需要双方彼此倾听和言说,在交流评价中,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理解和沟通。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引导学生在多元的思维中寻找共性和差异,建立起不同思维间的联系,或纵向或横向,或拆分或重构,或提示或判断。教学评价语要在兼容各种观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寻问题根本,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角度和方法。
  引导的途径很多,但根本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求知的能力,评价也要以此为标准。这就要求评价遵循以下原则:①筛选原则。多元思维影响的结果可能是花开多枝,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要引导学生“放出眼光”,从问题根本出发探寻结果。②整合原则。多元的思维各有各的合理成分,引导学生坚持以一家观点为主,兼及其他观点的合理因素,整合成相对全面的观点。③点面原则。由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方法向外延伸,进而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④深入原则。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供角度或设立专题让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满足其求知欲望。
  
  四、趣味审美性
  
  创设具有审美意蕴的教学评价语是优秀教师的必然选择。美首先体现在教学评价语的真挚性和趣味性上。
  真挚性。好的课堂承载师生的情与意,处处奔涌着生命情思,宣泄着生之灵泉。当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明显错误或背离教学主线时,教师一个或鼓励或责备的眼神、一次貌似不经意的抚摸都比冷冰冰的口头评价语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深情的眼神,用会心的微笑展现“真情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趣味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趣味性不是讲笑话或插科打诨,而是教学机智在言语上的显现,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思想碰撞处,情感共鸣处,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言加以“人文点染”,使课堂上智慧火花不断涌现,使学生“亲临现场”,获得理解的深入,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教学评价语要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及情感需求,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对学生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极具激励性的趣味体验呢?
  此外,吐字清晰,调值适中,速度平缓,富有节奏感的教学评价语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审美性教学目的;教学中的体态语言美(包括形态美、表情美、手语美、服饰美等)也很重要,它是教学评价语的辅助手段,能起到“以音显形,以形扬音”的效果,形成立体的审美效应,给学生丰富的审美感受和愉悦的情绪体验。
其他文献
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各尽其妙,异彩纷呈。有直抒胸臆之呼唤,有借景抒情之婉转,有托物言志之蕴藉,有比兴用典之含蓄,还有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依依不舍、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难舍或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就是“对写法”。  试看下面五首诗,分析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并谈
【摘 要】考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不妨将关注点落到更具有应对色彩的“题干要求”的分析上,让学生已有的文本阅读经验更有效地呈现,发挥它的“用武之地”。  【关键词】圈点 限定 转换 比较     三年来,江苏高考的文学类文本,从文质兼美、充满哲学理性思考的散文《上善若水》到阿城的具有浓郁西南风情的《溜索》,再到写抗战时西南联大生活的《这是你的战争》,文本的风格一直在变,文本的问题设置方式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是历来传诵不衰的名篇。《荆轲刺秦王》一文语言描写生动流畅,人物形象塑造鲜明突出,结构安排详略得当,叙述事件起伏跌宕。笔者反复品读,为行文之流畅而感叹,为人物形象之个性鲜明而击节,更为主人公荆轲之悲情命运而动容惊心。掩卷沉思,荆轲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中最悲壮、最悲情的一个,其勇可赞,其智可叹,其忠可传,其行可壮!  《荆轲刺秦王》一文最令我感怀的莫过于:荆轲刺
一、鲁迅小说的教参解读  “文学接收是个性化行为,读者可以这样或那样理解作品,这是读者的权利,你有什么资格规定那种理解就不正确呢?”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发出了质问。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对作品的阐释却从来都是一言堂,教师的这个做法往往直接来自于教参的解读。  例如,《药》中夏瑜坟上的那一圈作者自己用了曲笔凭空填上的花环,被教材编写者解读为革命者永远会前赴后继。在这种解读中,
【摘 要】文章从新课程改革的起点出发,通过以高考文言文复习中名词活用这一知识点的总结为例,提出用归类学习法学语文的观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运用归类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原则。  【关键词】高考 归类 名词活用教学法    很多理科老师在讲解某例题后,常常再用一些同类的题目来巩固,以便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举一反三”在理科教学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语文却因为存在语言情境的差异,很少被“归类”
【摘 要】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不难发现有诸多的提问误区:思路混乱者有之,目的不明确者有之,逻辑性不强者有之。怎样做能让我们的课堂提问切实、有效,这是本文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提问 实效 措施    一  前几天听了一堂公开课——《牲畜林》,这里仅就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这位老师在引领学生探讨小说内容时共设计了五
【摘 要】广义的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展示着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着人物的身份、境遇、职业、心情等,是一个重要创作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体悟肖像描写的精妙之处;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学会观察,学会感受,还要注意把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描写的人物更贴近生活、更逼近真实、更立体丰满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急剧变化,他们开始对爱情方面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对爱情的认识充满了朦胧的神秘感,急于寻求答案,这被许多教育者视为为洪水猛兽。这些教育者认为,一个人在青春期,还没有走上独立的生活道路的时候,不应该涉足爱情这个领域,老师应避免给学生讲与爱情相关的课题,免得引起学生的早恋,耽误学生的学业。但是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情
【摘 要】现代文阅读可借古代文论中品鉴“味”的方法,经“由文生境—由境悟文—由悟知反”三个阶段揣摩文本,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品味 解读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某些问题束手无策无计可施的情况。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语文老师通常借助讲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过多的知识性、理论性讲解本身容易消解语文的诗性;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讲解也很难拿形成学生的有效记忆,对提
学生常抱怨不会写记叙文,没什么好写。而我们老师则感叹学生的记叙文多平铺直叙,读之无味。何永康老师在评价2012年高考作文时也指出很多学生写记叙文动不动就发议论,生怕别人看不懂,甚至开头就摆出观点。为什么很多同学写出的记叙文干巴巴的,不能吸引人?由于中、高考作文的不限文体,很多老师在作文训练中为了求稳,主张学生写议论文,这就使学生缺少记叙文的系统训练,即使写记叙文,也深受议论文的影响,只会概括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