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c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课程资源的内涵,有不同表述,但核心内容大体一致,如“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1]、“课程资源是指富有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2]、“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3],等等。综合各种对课程资源内涵的理解,课程资源的构成要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进入“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校课程的各种因素来源”,一是“实现课程的条件”[4]。根据课程资源的两个构成要素,课程资源可以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其中,素材性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直接的素材或内容来源,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内容,它包括学生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经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特别是直接进入学校课堂教学情境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一、 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在素材性课程资源中,与学科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是高中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课程实施的基础与保证。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应该建立在对课程标准与学科教材的充分挖掘与有效利用上,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他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新课程对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化和扩展,课程标准和教材就不再仅是教师手中的“绝对真理”,也不是束缚教师课堂教学的绳索,而是支持教师教学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有效利用且创生课程资源的催化媒介。
  学科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就是教材,对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其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提升了一线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能力
  一线教师最熟悉的莫过于所教学科的课程资源,其对教材的研究相对于其他也更得心应手,如果能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与支持,学科课程资源就能有效地融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反思中,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2.降低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条件性限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学校软、硬件条件的支持与帮助,而每个学校的发展环境存在着差距,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只能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来找到突破口。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而其基本的物质载体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是每个学校都具备的课程资源,它的适用性与经济性降低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条件性限制和束缚。
  3.创生课程资源有了基点
  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不仅是充分呈现学科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手段,创生课程资源才是目的。创生课程资源当然不是凭空产生,它需要基础和保障,而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为创生课程资源提供了一个基点。
  二、 学科知识体系下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开发特点
  1.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
  任何一门学科,学科内的知识都不是孤立呈现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方法等,一同构成了这门学科的整体,重视学科的整合性和关联性,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迁移运用。学科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基础。
  2.重视课程资源的内容开发,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5]。“重建高中课程内容”,就是要求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认真思考如何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技能的学习并与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让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益和质量。
  3.重视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和学的统一
  新课程提倡学生在三个维度都得到发展,即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计课程目标。学科知识体系下的课程资源开发,并不只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样也重视学生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知识”的现代内涵。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包含“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体现。
  三、 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建构框架
  1.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框架构建
  根据学科教学、社会和学生发展等方面需求,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应该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在这三个领域分层分类进行(表1)。
  表1:学习领域的层级体现
  基础层级所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的需求,是学生掌握必需的具体知识的能力要求,它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适用于每一个学生。
  提高层级是在学生基础层级上的进一步提高、深化和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学生能力的拓展与提高。
  体验层级是指学生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交流、过程经历等获得内在感受和体验方面的要求,它更多地是关注学生产生某种特定内容的体验和成就。
  三个学习领域都是三层级的知识建构,进行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时应注意到知识的这种逻辑体系。具体的课程资源构建内容如下。
  (1)认知领域的三层级知识建构
  基础层级以识记性、理解性知识为主,包括学科课程的概念、原理、规律、公理等公共性、基础性知识。
  提高层级以推导性、分析性知识为主,包括学科课程的情境运用、具体问题解决等知识运用能力。   体验层级以迁移性、应用性知识为主,包括学科课程的价值判断、观点交流、独立评价等综合表现能力。
  (2)情感领域的三层级知识建构
  基础层级以接受、思考的情感反应为主,如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能注意到知识对象的存在、注意到教师的讲解并思考相关问题。
  提高层级以兴趣和热爱的情感反应为主,如学生有深入学习的主观意愿、认识到对象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等。
  体验层级以品格和价值观形成的情感反应为主,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并能内化为自己的品格、行动和言论,有明确的目的性等。
  (3)技能领域的三层级知识建构
  基础层级以模仿和使用等初级技能为主,如对演示、动作的模仿和装置的使用、把描述性知识转化为技术性动作等。
  提高层级以动作的组合和协调等较高级技能为主,如动作分解和组合协调的实现、对实验过程的整体把握并能解释和概括等。
  体验层级以方案设计和创造等创新性技能为主,如设计新方案、在新情境下创造新动作、推论和评价实验结果等。
  2.学科知识的分类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科知识从其地位与功能来分类,可分为“核心知识、辅助知识、拓展知识”三类。
  界定“核心知识、辅助知识、拓展知识”的依据是什么?首先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为了便于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内容选择的一个分类。依据各类知识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功能,“核心知识、辅助知识、拓展知识”表现出如下特点。
  核心知识在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是整个学科知识逻辑体系的支架,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辅助知识在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属于辅助、补充性知识,是学科学习的帮助性资源系统,是课程资源的丰富与补充部分。
  拓展性知识在学科课程的知识系统中起着迁移、深化的作用,是学科学习的拓展性资源系统,属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课程资源。
  学科教师如何确定和选择本学科的“核心知识、辅助知识、拓展知识”?
  在确定和选择三类知识之前,首先应明确这三类知识的来源、功能和表现形式(表2)。
  表2:知识类型及其来源、功能
  从表2可知,三类知识都有自己的来源主渠道和功能等。
  核心知识主要来源渠道是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及教材。所以确定和选择学科课程的核心知识,应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其中,“课程目标”对学科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达成任务,以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的能力要求;“实施建议”则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对课程设计与教学方式提出了建议与实施途径。而学科教材则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物化形式,是课程知识的系统化、序列化呈现,所呈现的即是本学科核心的基础性知识。
  辅助知识的来源除了学科教材外,还有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书等教学类辅助学习资源,辅助知识属于学科知识体系中的补充、辅助课程资源,是帮助和支持学生能力发展的一般性知识。确定和选择辅助性知识,除了对教材熟悉和研读外,还要对相关的辅助教学或学习材料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建立起辅助知识与核心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拓展知识的来源渠道比较丰富,除了课内的教材、教参教辅等学科课程资源外,课外的各种社会性资源都可作为课程的拓展资源,拓展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属于能力迁移学习知识,是课程资源的创造性运用。拓展知识的确定与选择,要求教师或学生对社会文化有敏锐的感受力,能快速架起课内外学习的通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科教学的课堂呈现形式
  依据各学科的知识分类特点,对应的课堂表现形式也不尽一样。一般来说,核心知识依靠学校的常规课堂教学来完成,即所谓的为学生打基础的“基础课”,这是现今学校课堂的主导形式;辅助知识穿插在日常的常规教学中,或者通过一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型来完成,用来支持和帮助学生的能力发展;拓展知识除了在常规教学中体现外,更多地是以探究课、研讨课的形式出现,而且不局限于课堂内。三种课型相对应的资源类型和课堂表现如表3。
  表3:课型、资源类型及课堂表现
  三种课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知识的呈现和课堂的表现都不会如此界线分明,很多时候混合和穿插在一起。这里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按其呈现的频率和主要特点作了区分。
  基础课所针对的是该学科重要、核心的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课型,也是学校里常态的课堂表现,基础课所采用的课堂表现形式,一般以讲授、提问、讨论、练习等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过程的特点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发展课是以学生的基础课为前提,借助课程的各种辅助资源,帮助学生在能力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其课堂表现形式有时也采用基础课常用的教学方式,但发展课重视学生的个性学习和能力发展,课堂表现以自主、合作、讨论等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拓展课属于能力迁移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充分挖掘和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因而,拓展课除了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和迁移外,还要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如开展主题研讨、课题探究、活动表演等学习形式。
  四、 结语
  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仅是呈现该学科的静态知识,它还包括师生互动中生成和内化的各种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动态知识。另外,重视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排斥各种校内外的自然性、社会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由内到外、不断整合和完善的渐进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因地制宜、有效选择的原则,来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科学研究,2002(3).
  [3]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9).
  [4] 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5]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教师领导日益成为学校发展与革新的一种重要策略,近年来,逐渐成为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学校领导与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试从教师领导的内涵与实施策略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领导的内涵    对教师领导的准确把握是以对领导的认识为基点的。领导是复杂的现象,在不同背景、方法或目的之下,有不同定义。尽管已有研究对“领导”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我们结合已有研究以及研究重点的转变把教师领导的内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的越来越迅猛,当然,国家经济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与此同时,现代林业营林工作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营林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现
[摘 要] 我国土地连年耕种,但没有采用有效的还田措施,致使土壤养分得不到充分补充。本文重点介绍了稻秸秆还田的重要性,以及稻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的详细技术要点。  [关键词] 稻秸秆 还田 土壤  [中图分类号] S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10-01  水稻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机条播小麦的优点是覆土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个体植株分布均匀;根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