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散曲曲唱艺术及其文化生态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主持人板俊荣简介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er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散曲曲唱艺术及其文化生态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主持人板俊荣,甘肃庆阳人,汉族,文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民间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加拿大布兰登大学客座教授,全国初等音乐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分会理事。
其他文献
姚惠芬,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苏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一代“针神”沈寿的第四代传人,
一个早在1978年就发生的音乐行为即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二泉映月》时是泪流满面,却在该事件发生15年后又被爆料出“小泽当时要跪着听”,并被广泛传播。但现有文献中对小泽征尔“跪着听”这一行为的描述乱象丛生。文献调查显示,仅就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有20种说法,发生的地点有14种说法,对跪着听的对象有差异性的描述有24种,对跪的方式有差异性的描述有20种。梳理“跪着听”的传播路线大致分“国内非音乐界、国内音乐界、海外”三个途径。
一切传说皆具备权力属性,任何人也都享有言说的权力。传说的权力是绝对的,差别只在于权力大小和使用成效。权力的动态表达是“动力”。传说的动力有两种:整体性动力和差异性动力。“整体性动力”对应于“传说生命树”做减法后的最小结构,在此意义上,当地所有人可被视为均质、无差别的集团;“差异性动力”体现于地方内部、非均质的人群中,又分三种类型:层级性、地方性和时代性动力。三足鼎立的差异性动力聚焦在民俗精英身上,他们掌握公共话语权,统合各种说法,设定集体行为,直接影响传说以及相关民俗活动的实际走向,形成“放映机模式”。民
对于民俗学来说,艺术是一个基本概念,这一概念仍然隐晦不明,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思考艺术:艺术作为产品、艺术作为过程、艺术作为行为。由此产生对艺术品、艺术表演和日常艺术活动的关注。艺术最为典型的特征应该是技能标准。所有民族都创造艺术,艺术创作过程全都诉诸技能。将艺术定义为一种技能的表现,其涉及定性经验的创造,可以采取特定群体公认的任何形式,其主要组成部分为传统、群体和情感。
黄扬木是一种质地细腻的木材,易于雕刻各种造型,雕刻题材也比较广泛。用黄扬木雕刻的作品以圆雕居多,也有做成各种图案的,而做成高浮雕的,则少之又少。说是高浮雕,其实只有不到两公分厚,却能够将船以及船的造型、细节和人物的前后关系交待得如此清晰,实在是不多见的。
仪式过程理论注重以“人”为中心的通过仪式研究,并且形成了具有较好共识的分析框架,遗憾的是在针对“物”的仪式过程解读上却关注不够。侗族传统民居建造仪式中不仅存在分隔→阈限→聚合的典型阶段,而且还存在类阈限和阈限嵌套过程。所谓阈限嵌套是指阈限当中又有阈限,是一个包含分隔→阈限→分隔/聚合(与神圣聚合)→聚合(与世俗聚合)的复杂过程,蕴含丰富的文化象征和符号隐喻。
关于琦美由南京都察院炤磨升北京太常寺典簿的时间,四库本《太常续考》明系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而非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赵氏钞校本杂剧终归武康,少量剧本如《莽张飞大闹石榴园》和《状元堂陈母教子》被带回常熟。张远侨居常熟时勤于收书,且藏书后曾被当地藏书家收藏。黄裳对张远及《元明杂剧书后》一文之发现早于蒋星煜,对赵氏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早期流传同具认识意义。
2018年5月6日,由广西歌舞剧院和广西艺术学院创演的民族歌剧《三月三》在南宁剧场首演。广西歌舞剧院有着浓厚的“山歌”情结,隔几年总有一部“歌唱着演戏”的好戏推出。比如,2009年的音乐剧《桂花雨》,2016年的歌剧《山歌好比春江水》,还有今年刚刚亮相的歌剧《三月三》。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明清散曲曲唱艺术及其文化生态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BD075)于2017年8月立项。项目负责人:板俊荣;项目组成员:谢力荣、黄舒拉、蔡伟、马韵斐、张进、黄晴葵、徐登峰、朱文、王洁、韦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