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的构建价值取向与构建策略分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u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湄公河行动》根据真实事件“湄公河惨案”改编。2011年,承载13名船员的中国商船,于金三角附近水域全部遇难。泰国警方从船上搜出90万颗冰毒毒品。为查明案件真相,也为一举歼灭毒枭,我国缉毒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义无反顾跨境追捕。
  “主旋律”大意是指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的文艺作品精神与思想基调。纵观全片,电影的主题为“坚决捍卫中国公民海外利益,国家主权与尊严不容侵犯”。作为一部按照重大题材批审的主旋律电影,对于国家形象构建来说,《湄公河行动》作为主流政治大片,意识形态意义重大。
  一、 国家形象的视听与叙事展现
  (一)国家形象的视听呈现
  视觉符号作为典型的影像化表现手法,在影视作品中具有表达情感、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等直观意义。影片开场第5分钟,身着警服的公安部部长江海峰与下属依次出现,办公室会谈场景中镜头左侧构图鲜艳的五星红旗静静伫立,影片第14分20秒,画面以天安门长安街运动镜头为主体,画外音“还中国船员一个清白,给全国老百姓一个交代”,第14分42秒,镜头以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起幅,随后摇向公安部部长及随从下属,后续镜头为门前站岗门卫敬礼、国家公安部大门。画面由运动镜头大全景到五星红旗特写摇镜头,由中景人物到全景大门,两极景别的切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巍巍中华,气势宏阔巍峨,昭示着国旗的神圣与国家尊严的不容侵犯。影片从开场固定镜头中出现的的警服、警察人员、五星红旗等元素到影片后续出现在运动镜头中的五星红旗与缉毒警察等画面元素,开场便定下紧张威严与快节奏的视觉基调。红色与黑色的色彩视觉反差调动起故事的情感张力,使得观众内心也随之代入起伏,国家形象与国家尊严的视觉化表达为影片开篇定调,体现出国家主权与尊严不容侵犯这一既定概念。影片中第一场悬念大戏以缉毒警察团队进入赌场营救岩多帕为主线,赌场救人环节作为整个故事的第一个小高潮,在剧作法中也可以看做整个电影宏观叙事的“发展”环节,此时的故事进度距离故事叙事最终大高潮的矛盾爆发尚有一段距离,核心矛盾解决与事情最终结果也遥遥无期,因此,缉毒行动刚刚开始,任重道远。
  前途尚且未卜,赌场救人场景光线多使用室内侧面光,无论是室内毒枭反面人物还是我国缉毒警队等正面形象,多采用室内侧面光塑造人物,人物脸部轮廓清晰,明暗对比强烈,同时,室内救人场景影调控制也使得色彩对比强烈,人物形体突出,在突出人物层次感与立体感的同时也表达了双方人物此时复杂的内心活动与飘摇不定的正邪两方对抗局势。随着影片故事的不断进展,双方拉锯战渐渐由地下转到地上,斗争空间也由暗室转向商场,丛林(封闭空间—半封闭空间—开放空间)。光线的数量明显增多,而光意味着能量与光明,胜利与正义,希望与成功。随着斗争的进展,正义之师的力量逐渐壮大,故事的结局也将渐渐眀豁,因此,胜利趋势在电影空间的表达上是一个渐渐获得自然光线的过程。光线变化也由对立、压抑、阴暗到柔和、明快、自然,隐喻了“此行凶险,师出无敌,胜利在望”的故事发展路径,隐隐渗透出导演利用光线对于国家形象的视觉化勾勒。
  (二)国家形象的叙事展现
  在电影叙事层面,根据格雷马斯符号学分析中的“矩阵理论”进行分析,以主人公高刚为主的中国缉毒团队与以毒枭糯康为首的犯罪团队构成某种尖锐的对立,即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光明与黑暗的对立,而毒枭一方对于中国缉毒警察来说,价值观上则存在着“生”与“义”的對立,即毒枭的“个人存在”与世间“正义”的对立,而“非生”与“非义”价值观的对立则存在于以方新武/高刚为代表的追求正义与光明,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的缉毒警察与唯利是图,作恶多端,以毒枭糯康为代表的贩毒团伙身上。影片通过主人公对犯罪团伙的强烈打击剿灭与对民族正义与尊国家严的强烈捍卫传递出了明确而强烈的国家意识,从而体现与维护自身的国家形象,宣示国家主权。
  二、 符号聚合理论对国家形象的构建策略分析
  厄内斯特·鲍曼与约翰·克里甘和唐纳德·希尔次在传播学领域中提出“符号聚合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有关现实生活的形象受到一些故事的引导,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而这种引导以及人们对事物看法的反映,是在小规模范围内的符号互动中创造出来的,并且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个的“故事链”。[1]符号聚合理论的两大概念为“想象性主题”和“修辞性视野”。而《湄公河行动》的成功则来自于观众对电影中“修辞性视野”的有效运用。
  于电影本体而言,电影观众既是对于电影本身的独立观察者,也是电影故事的参与者。不一样的角度和视野给予观众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不同的“修辞性视野”。“想象性主题可以被看做更大范围内的修辞性视野——人物、场景、情节线索、公认的中介。‘修辞性视野’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事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状态的看法。“修辞性视野”构建着我们对未来社会的认识。”[2]
  《湄公河行动》中的故事叙述模型偏向于“战争胜利”类型叙述模式,故事主体偏向于展示战斗过程,突出情节,强化矛盾冲突。在剧作法中,《湄公河行动》也更偏向于“壯举”式情节模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电影通过故事的方式来展现,《湄公河行动》中的故事就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符号聚合理论作为研究传播中如何使用叙述手段的理论,根据人们利用想象性主题的思维方式来创立叙事结构,从而使得受众更加具有社群意识,将主题合理运用并融入故事,从而形成被大众所接受的修辞性视野,让观众在故事中对电影所呈现的价值观念产生理解并达成共识。《湄公河行动》中的部分想象性主题及构成元素如下表所示:
  《湄公河行动》中的人物性格与人物行为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个想象性主题,并且通过想象性主题形成修辞性视野,从而渗透国家形象的建构价值取向。影片主角我方警察智勇双全,奋不顾身,与毒枭战斗到底,置之生死于度外,令观众揪心而感动,人物形象与国家形象相得益彰,崇高而伟大的正能量主题油然而生,缉毒团队分工合作,虽然各成员自身特质各不相同,但每一位缉毒警察身上都渗透着强烈的国家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完成任务、抓捕毒枭是缉毒团队的首要责任。每一个想象性主题都在激发群体意识,达成社会共识,凝聚正能量。在影片中,缉毒团队最终英勇完成任务,但凯旋归来的背后却是牺牲、截肢、负伤的惨痛代价。想象性主题中的人物与情节环环相扣,正反两派激烈对战,险象环生,人物个性特质与双方矛盾突出,故事叙述节奏紧张明快,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民族热情与爱国热忱,引发观众共鸣,使观众认同影片主题,提升我国国家形象,暗暗勾勒出影片中国家形象的轮廓。正、反两派想象性主题分别集中于一体并形成对比,“邪不胜正”的普适性价值观既点明了世间道义,又引导受众生成“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核心价值追求。从而形成修辞性视野——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影片并非与娱乐时代的观众需求背道而驰,观众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理应被激发继而相互感染,国家主权与人民权益不容侵犯,家国危难,挺身而出。而《湄公河行动》这一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也从传统的单向度主旋律宣传说教电影变为让观众内心自发真诚接受与认可的主旋律电影。
  结语
  《湄公河行动》作为新类型的主旋律政治大片,通过情感充沛饱含感染力的政治叙事,既阐释了其政治观念与意识形态价值,又完美地缝合了受众的社会认知与审美情感。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使得受众在观影之后达成一致共识——保家卫国,维护正义,国家与公民权益不得侵犯。作为新类型的榜样主旋律影片,影片在想象性主题的基础上形成修辞性视野,正能量的国家形象价值导向贯穿于视听语言与叙事结构等各个环节,使得影片国家形象构建十分成功。
  参考文献:
  [1][2](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一、 晋商题材电视剧的概述及界定  要对晋商题材电视剧进行界定,首先就要区分“晋商”“晋商题材电视剧”这几个基本概念。“晋商”在辞海中这样解释:“中国旧时山西省籍的商人。宋代开始形成。初期经营商业,其活动遍及全国,并远至俄国和印度。后向金融业发展。19世纪后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1]晋商的存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晋商文化以及丰富的大院建筑遗产。  关于题材电视剧,曾庆瑞先生在《
军事题材电影《归心似箭》(1979)由李俊导演执导、八一电影制片出品,1979年10月1日建国30周年纪念日当天公映。影片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当时的文化部电影局还专门召开研讨会,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部散文式的电影,人物刻画细致,感情朴实动人,镜头流畅自然,诗情画意,像长白山的流水那样清澈见底。影片的民族风格也很浓,充满了乡土气息。”“导演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追求和
[摘要] 《钢琴教师》是一部令人震撼、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影片叙述的是一位叫艾丽卡的钢琴女教师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扭曲以及自身情爱变异的历程,《钢琴教师》是一部充满悲剧氛围的作品,从头到尾我们和艾丽卡一样感受着来自母亲的压抑与控制,这种力量成为无形的牢笼,艾丽卡无处逃避。  [关键词] 《钢琴教师》 精神分析 欲望  《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发表于 1983年,后被导演迈克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同性恋电影在华语影坛出现了,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对这同一敏感题材的表现,华语电影因其受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而且使华语同性恋电影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韵味。  [关键词] 同性恋电影 华语电影 民族文化因素    同性恋,因其社会原因在银幕上一直作为敏感而又边缘的题材内容存在着。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
所谓“不通一技莫谈艺”,任何学科与行业都有自身的技术指标。我国职业院校作为技术人才诞生的摇篮,意义重大、使命艰巨。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
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由陕西一路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和出品,该剧历时两年的精心打磨,以其优秀的艺术品质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在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鸣惊人,斩获了包括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音乐奖等五个奖项。这部反映陕南民歌文化的主流文艺片,从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完成,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是对电影工作的一次肯定,也是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康紫阳民歌、宣传陕南地
【作者简介】  电影《金陵十三钗》剧照  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概念,且这一概念的定义也从单一描述经济领域的趋势到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魏然、邹赞:《“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与国族叙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电影艺术》2009年5期)作为在文化领域中仅次于电视最容易被影响的电影行业,其得益于“全球化”的同时,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更新得到丰富和发展。“全球化”的大环境给了全球电
《破碎人生》中的破碎,其实是一种建构之前的解构,同时,更是一种重建与重组之前的不破不立。整部影片以积极的视角与强有力的意象,向观众展现了一种由坚韧所直面不可名状的破碎人生的力量与勇气。这种力量与勇气,足以推动人们在戏里人生与戏外人生中并行成长,从而完成人生的蜕变过程。这部影片重在以积极的映像赋予观众治愈的能量,同时,以后启示观众,任何人生都将会否极泰来,破碎的人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在于麻木,肉体
《星际穿越》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原创科幻冒险电影,片中不但有“第五维空间”“虫洞旅行”“星际航行”等概念反复刷新人们的宇宙观,更有各种匪夷所思的信息传递技术不断挑战观众的想象力极限。  信息传递指的是人们通过各种方法——例如文字、声音、表情、手势、图片、影像等传递消息的过程。信息传递的渠道很多,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技术,人们联系的方式一般比较原始。我国历史上的木牍、尺素、花笺、
一、 经典化、符号化的梵高形象  2017年12月,《至爱梵高》在中国大陆上映,这是一部被定位为“首部以梵高油画元素制作的动画电影”的影视作品。在这之前,由于梵高艺术人生的戏剧性、故事性,人们通过绘画各类型的小说、故事、传记的方式赋予了梵高人生、作品丰富的演绎。1934年欧文·斯通在小说《渴望生活》中完成了梵高从人到神的角色转变,塑造了大众文化中广为流传、近乎神一样的梵高形象,在他的文字中梵高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