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an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电影《金陵十三钗》剧照
  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概念,且这一概念的定义也从单一描述经济领域的趋势到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魏然、邹赞:《“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与国族叙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电影艺术》2009年5期)作为在文化领域中仅次于电视最容易被影响的电影行业,其得益于“全球化”的同时,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更新得到丰富和发展。“全球化”的大环境给了全球电影事业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是华语电影发展千载难逢的机会。就目前全球电影局势来说,好莱坞电影的一枝独秀对于全世界的民族电影、本土电影的发展都是一种威胁,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东方文化历史和承受着巨大现实磨难的民族来说,全球化也会给民族电影和本土电影带来发展的机遇。中国的电影产业也要积极“走出去”,用新世纪发展的眼光来面对新世纪的新气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正是以这种发展的眼光把新世纪的华语电影带入国际世界中。从李安的《卧虎藏龙》、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一系列享誉内外的经典电影,到如今张艺谋的《英雄》、《金陵十三钗》等一系列颇具争议的商业大片,华语电影已经在大踏步的走向世界,影响世界。这样的改变一方面证明了我国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广泛的市场需求,为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带来了希望。
  一、 关于华语电影
  什么是华语电影?这个新概念又代表了什么意义?这些问题随着“华语电影”的流行而产生。有人认为华语电影就是说普通话或是广东话的电影,也有人认为华语电影就是传统中国电影。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电影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时期,这时,西方学者“发现”了中国电影,于是便用“Chinese Cinema”来称呼当时的中国电影。至今,一些西方学者仍使用这一称呼来表示华语电影。(郑焕钊:《“世界华语电影:诗学·文化·产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文艺研究》2010 年9期,149-152页)
  在汉语中的华语电影的概念出现在90年代后。华语电影作为“全球化”的产物。它不仅包括了大陆,香港,台湾的中国电影,也囊括了例如《卧虎藏龙》这类好莱坞制作的电影以及一些新加坡制作的中文电影。(陈犀禾、刘宇清:《跨区(国)语境中的华语电影现象及其研究》,载《文艺研究》2007年1期)新时期的华语电影已经不拘泥于形式和内容,而且语言也变得丰富多样。华语电影因其内在的文化规律,已经冲破语言的障碍,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整合性,包容性,建设性的概念。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电影已经不是单一地区制作,(黄式宪:《华语大片: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载《电影》2006年10期)例如《金陵十三钗》这样的跨国合作比比皆是。华语电影的概念也随着其服务人群的不断扩大而不断扩大延伸。
  二、全球化语境中华语电影现状
  如今的华语电影已经是世界电影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不论武侠片还是历史片,不论魔幻片还是现实片,越来越多的华语电影影响着世界,更新着已知的中国印象。而华语电影的市场占有量也是节节攀升。
  纵观其相,《卧虎藏龙》为华语电影的崛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华语电影进入北美和国际市场开辟了新的通道。随后的《英雄》虽然收获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其却成为之后中国大片走向世界的楷模。如今,不论是大制作的商业大片,还是小众化的文艺影片,各大国际电影界的现场越来越多的出现华语电影的身影,同时,例如奥斯卡,金熊奖等重量级奖项的名单上也逐渐出现了东方人的名字。(张英进:《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空间》,易前良译,载《文艺研究》2010年7 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华语电影的前景一定是不可限量。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并不能建立在只被中国文化接受的前提条件下,这样拍出的电影一定是具有局限性而不被西方观众理解的。华语电影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应该发掘其中世界共同的价值观,以“普遍化”宣扬“特殊化”。对于未知的东方世界,华语电影的亮点总是在于它独特的神秘性和未知性。就像李安的《卧虎藏龙》,其中的武侠元素使西方社会无法自拔。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则代表了东方文化的另一部分,其趋近于对现实生活中文化——京剧的展示也给西方观众带来不小的冲击。
  三、《金陵十三钗》跨文化传播手段分析
  张艺谋作为中国新生的第五代导演,其电影的风格和作品的质量都代表着新生代华语电影的水平。《英雄》不仅仅是华语电影走出国门的转折,更是张艺谋电影由文艺片转向大投入商业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后《英雄》时期的电影例如《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都夸张了影片中色彩的对比,模糊了影片内容的重要性。强于造型,疏于叙事。这些高产出大投入的商业片在为张艺谋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使观众对他褒贬不一。此后,为了重拾观众的信任,张艺谋虽先后根据知名小说改编了《三枪拍案惊奇》和《山楂树之恋》,收效却微乎其微。作为张艺谋全力一搏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张冠宇:《从<金陵十三钗>看张艺谋电影之路》,载《中华儿女》2012年6期)
  1.中国元素的运用
  为了传播东方传统文化,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旗袍便是典型的例子。在影片开始时,秦淮河妓女们便身着用华丽高贵的旗袍向观众展示了她们妩媚动人以及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十三钗身上的旗袍完全仿造民国旧时期的样式重造。这种30年代典型的“扫地旗袍”开叉较低,袍底落地遮住双脚。而原先能遮住手腕的袖子也被缩短至肘。(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113.htm)在影片的后部,秦淮河女人换上清纯的学生裙则是旗袍又一种形式的体现。校服式的旗袍不同于华丽的长旗袍。它的并不华丽,却以单一的深蓝色色调简单却又不厚重的突出了女学生的青春模样。影片中两种旗袍的展示贴合时代,加强了人物性格塑造的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可信度。   南京方言则是影片中另一影响深刻的中国元素。南京话作为中国为数不多保留下来的地方方言,其研究价值和保存价值都是无穷的。在清代中叶之前,历朝的中国官方标准语均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直至今日,南京话广泛影响力仍然深深体现在现今中国的语言形态中。影片中出现的南京话,不仅把观众带回故事发生的年代,也让观众们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影片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此外,秦淮河女人们手中的琵琶,口中演唱的歌曲《秦淮景》也属于中国特色元素的一种。《秦淮景》属于苏州评弹这一源于宋代说话伎艺的艺术方式。这首民歌小调原是根据《无锡景》改编描写了秦淮的繁华、金陵的古韵不仅使观众对六朝金粉的南京有了更多的认识,增添了不少影片的中国味道。
  2.西方元素的运用
  《金陵十三钗》中大量西方元素的运用是影片一个重要跨文化传播的手段。首先,影片中美国人约翰的角色本身就极具美国特征。这个来自美国的小混混在影片开始所树立的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美国形象。他重自身利益,偏爱美色,躲入教堂只为寻求庇护并且尽可能的躲避一切可能造成自身伤害的麻烦。但在影片的后期,他同情弱者,赞成和平,反对侵略者任何反人类的暴行。这样的人物性格属于典型的美国特征,符合大众观念。
  其次,影片中男主角后期扮演的神父角色也是西方文化的一种。在西方社会中,神父可以说是信徒们在现世的精神寄托。作为教堂的负责人,神父除了主持日常祷告,听取信徒的忏悔,还会主持弥撒,婚礼,为垂危者祷告。作为神圣的象征,这样角色的设置使得影片的西方色彩更加浓郁。
  最后,教堂和唱诗班更是影片必不可少的西方元素。教堂是西方宗教活动发生的场所。作为西方生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教堂的历史悠久,地位举足轻重。《金陵十三钗》中的教堂属于典型的天主教堂。这一情节的设计既符合当时真实的历史情况,又体现了西方文化的核心,中西结合,天衣无缝。唱诗班是另一个具有浓重西方宗教色彩的元素。唱诗班并不是教会必须设立的组织,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神圣,高雅,所唱声音犹如天籁,纯洁优美。运用教堂和唱诗班这两种极具西方宗教色彩的形象加深了影片的西方意味,寄托了创作人员对于影片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3.影片背景的同一化
  《金陵十三钗》以二战作为故事背景,影片中所有的起因,冲突,转折都是源于二战。众所周知,二战中帝国主义的暴行使得人类社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样以反抗法西斯为背景的设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认同。同时,也为影片中对人性,对爱与恨主题的讨论做了铺垫,引起观众深思。
  《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视角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手段也属于影片背景同一化的范畴。纵观目前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越来越多的西方电影以女性为主角,通过女性视角体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反抗战争的决心。影片以小女孩书娟为第一视角,通过书娟对战争的所思所想,以及对秦淮河女人的态度转变展开叙述。女性的形象在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中往往是弱不禁风但又十分独特的,运用这种手段容易加深观众对本片的印象。
  4.国际化团队的运用
  作为一个以跨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拍摄与制作过程中追求的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认同感。张伟平表示:“《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全球化的电影。技术部分是美国人,特效部分是英国人,视觉部分是日本人,服装是中国香港人,演员是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还有英国有名的爆破特效团队拍战争戏,可谓是中国电影史上难得一见的‘多国部队’,而且我们的影片50%是外语对白,影片一开始就走纯粹的国际范儿路线。”
  从演员搭配上看,影片邀请了第83届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克里斯蒂安·贝尔。这就毫不掩饰的透露出张艺谋为增加影片影响力,使影片冲击世界,冲击奥斯卡的野心。从对白上来看,影片中至少一半的英文对白使得西方观众的观影障碍降到最低。从发行上来看,《金陵十三钗》至少在150个国家和地区全线上映。从技术上来看,影片由日本首席美术大师、BaseFX公司、特艺(technicolor)集团,以及包括完成所有《007》系列、《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等好莱坞巨制的世界顶级战争场面特效团队协同制作。
  5.西方特色主题的运用
  对于西方特色主题的把握是《金陵十三钗》跨文化传播中一个重要的传播手段。千百年来,不论是经久不衰的希腊神话还是红极一时的好莱坞大片,西方故事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英雄主义。在《金陵十三钗》中,男主人公约翰·米勒从一个极度自我利益至上的美国流浪者在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现实影响后转变为一名可以自我牺牲济世救人的神父,这一过程便是一种典型的英雄历练过程。再比如那些秦淮河女人的转变也具有一定英雄主义的特点。在影片的一开始,女主人公玉墨便千方百计的利用自身优势诱惑约翰,希望可以借助他美国人的身份顺利逃出南京。而在影片后期,残酷的现实和女学生书绢的遭遇使得这些秦淮河女人们甘愿自我牺牲,自我奉献。
  《金陵十三钗》中另一个具有西方特点的主题就是救赎。影片中美国人约翰和秦淮河女人的转变都体现出他们对自我的救赎以及对女学生命运的救赎。在神圣的教堂内日本人疯狂的蹂躏女学生使得美国人约翰第一次举起了神圣的旗帜企图驱赶日本人的野蛮侵略。在这一刻他才真正正视女学生们的命运,决心帮助那些柔弱的女学生,完成对生命的救赎。而那些秦淮河女人们则是用自己的命运诠释了救赎。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把这些女人塑造成一种风情万种又极度自我的角色,她们在战火连天的南京城中依然可以谈天打牌自得其乐。而在影片的最后,这样一群极度自我的女人却可以牺牲小我,装扮成女学生来完成对其生命的救赎。这样的主题既符合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又发人深省。
  四、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是展现民族形象的有效载体,因其具有世界通用性,所以人们往往通过电影来了解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与现实。《金陵十三钗》以冲入好莱坞占据主导地位的奥斯卡电影奖为目标,试图跨越中西文化而打入西方电影圈。然而《金陵十三衩》虽被推荐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影片上映北美后却票房惨淡,招致不少恶评,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   1.中国元素运用效果
  利用好中国元素是华语电影走向成功的重中之重。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华语电影中东方元素的神秘性,也带给西方观众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和向往。从最早的功夫题材,到如今对于京剧曲艺的展示,好莱坞电影大胆尝试融合中西经典的《功夫熊猫》和《花木兰》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引领着一股“中国热”。
  《金陵十三钗》中旗袍便是为众人所知的典型中国元素,通过妓女们身上的旗袍,中西方观众不仅观赏了中国传统女性的风情韵味,也体验到古典中国服饰的精致华丽。旗袍的魅力在于塑造不同种类的美人,或纤细窈窕,或明艳俏丽。影片中十三钗燕瘦环肥,各具特色。当她们同时穿上古典的旗袍时却又独具魅力,各领风骚。所有的美人均被同一种服饰所衬托。这样奇异的效果使得东西方观众都为之一惊、叹为观止。在影片的后部,秦淮河女人换上了清纯的校服旗袍。这样简单大方的款式与之前华丽的装扮形成鲜明反差。既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多样性,也使得观众为这些妓女的命运感叹。而在影片的最后,影片运用叙述者书绢的想象,向观众们重新展示了那些秦淮河女人穿着旗袍的妖娆妩媚,衬托出妓女牺牲小我成全大义的伟大,突出了主题,引发了对影片更深的思考。从这一方面看,《金陵十三钗》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手段无疑是比较成功的。
  2.西方元素运用效果
  西方元素的添加在跨文化传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新时期的华语电影,其在全球化传播过程中首先便是在明确国际市场方向的前提下认清东西文化的本质差别,明确华语电影的定位。(邓光辉:《“他者”重述:电影的全球化修辞》,载《电影艺术》2001年4期)众所周知,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东西文化本质的不同。新时期的华语电影人在把东方文化推向世界的过程中,一定要恰当合理的运用西方元素,中西合璧。这样既能满足本国观众的文化需求,又符合西方大众的审美标准。
  文化的交融从来都是双向的,将西方元素融入电影,也符合国人想要更多了解西方的期许。影片中大量西方元素的运用无疑会使影片向全球化迈出了一大步。在演员上,无论是在演员表的排序上,还是在电影海报宣传中,贝尔的名字与形象都十分醒目。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演员选择上选用国际知名度高的大牌演员来出演,可以更多吸引西方观众的眼球,更好地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作为在西方知名度较高的好莱坞演员,贝尔的出演使得西方观众更易接受,增加了认同感。在这方面,《金陵十三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影片中还运用了神父这一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角色。一方面,在西方社会中神父作为信徒的精神寄托,其地位不言而喻。神父所蕴含的深意使西方观众更容易理解影片的主题。另一方面,神父在国人的眼中具有西方神秘性。影片对神父的刻画满足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好奇,使观众更好的感受西方宗教文化。
  最后,教堂和唱诗班的运用,既增加了影片的宗教色彩,又使得影片背景更贴近历史,增加影片真实性,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3.影片背景的同一化效果
  具有人类共通性的主题或背景在电影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总结那些在跨文化传播中大获成功的电影,不难发现得到东西方观众好评的电影,其故事背景一定是可以引起全人类共鸣的。
  《金陵十三钗》以二战时期救国救民为大背景,既感动了无数的中国同胞,又引起无数西方观众的深思。在二战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等同盟国遭受法西斯侵略并顽强抵抗的历史依然深深的影响着当代社会。在世人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认知下,南京这一饱受苦难的城市使得影片更容易被全世界人民同情接受,引发无限深思。
  在西方观众眼中,《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背景不仅讲述二战,而且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反映二战带给全人类的苦难折磨,以及平凡人对战争、强权的反抗。女性通常被认为是弱者。影片以小见大,从弱者的角度突出了战争的残暴无情,使主题更加鲜明,更具说服力。
  4.国际化团队运用效果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步伐,国际化的制作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金陵十三钗》中国际化团队的使用,使其较其它的华语电影,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从制作方面上看,《金陵十三钗》可谓是世界华语电影的整合与合作的典范。但这部大制作、大投入的电影上映之后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其影片中国际化团队所打造的效果并没有被观众所认可,就连男主角约翰的扮演者贝尔也被观众评论为“最低调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纽约时报》以嘲谑的口吻称《金陵十三钗》为“恶败的战利品”(The wilted spoils of‘War’),认为张艺谋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电影人之一,尽管利用了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却拍摄出了这部荒谬绝伦的肥皂剧。(Mike Hale “The Flowers of War:A Shady American in the Nanjing Massacre”,New York Times,December 20,2011.)这样惨淡的效果使得《金陵十三钗》的国际化团队黯然失色。
  此外,电影跨文化传播离不开制作理念的国际化。纵观好莱坞电影发展史,不难发现在90年代初,世界生产的电影足有4000多部,其中好莱坞影片却只占数量的一成不到,但其占有全球票房却有七成之多。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巨大成功与其专业化的分工是分不开的。他们一直采用的是制片人中心制,即要求制片人参与电影的拍摄与后期制作。这样既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又有效地避免了电影市场的风险。反观国内,中国电影往往是以导演为中心的模式,制片人很少参与电影的拍摄与后期制作。比较发现,形式上的“国际化”在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
  5.西方主题的运用效果
  在电影跨文化传播中,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了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大多数的电影会采用一个人类共同承认的主题,既保留了东方韵味,又迎合了西方观众。如之前李安导演的《life of pie》或是《喜宴》,结合东方元素与西方核心价值观,最终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完全的东方主题与形式上的东方主义都不会对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产生积极效用。这一点在跨文化传播的主题运用中至关重要。   《金陵十三钗》的主题牺牲和救赎便是形式上的东方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像耶稣牺牲自我拯救世界才算牺牲与救赎。西方人眼中的救赎本质上是像耶稣一样品行端正,善良高尚的人牺牲自己来拯救苍生。与其相反,东方文化中对牺牲与救赎却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式的救赎中往往有一个出身低下受人唾弃的角色,在经历一系列曲折离奇的经历后,性格发生了巨变,灵魂得到了升华,最后抛却私利,牺牲小我成全大义。虽然两种套路都属于救赎,本质却不尽相同。正因如此,影片虽然在国内获得极高的评价,在国外却差强人意。在国人眼中,像妓女这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受人鄙视的群体在生死存亡之际勇于牺牲,触动人心。反观西方观众,以妓女换女学生的行为简直不合情理。就连影片中的约翰也这样反问乔治,“他们在干什么!以女子换女孩子!”。根据西方世界人人平等的观念,妓女也是女人,为什么就可以被牺牲?美国评论家否定《金陵十三钗》,就是因为该片严重缺乏对于南京大屠杀主题的表现。他们认为,张艺谋导演迎合和炫耀性地使用商业电影元素时,并没有本着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前提,因而,没有赋予这部影片艺术的完整性和意义的生命力。在美国《CNN》、《电影》、《纽约时报》、《好莱坞报告》等权威报刊的专栏评论中,《金陵十三钗》遭遇了空前未有的否定评论,被一致评为“很差”(Weak)的电影——充满低级噱头的大杂烩肥皂剧。《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ike Hale指出,《金陵十三钗》似乎唯一向人们证实的是“每一个生命的无意义的牺牲换来了廉价的眼泪,它的代价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被轻率地淡化了。”(A Musetto,“The wilted spoils of ‘War’ ”,New York Post,December 20,2011)
  与《金陵十三钗》相对应的电影《辛德勒名单》却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成功的典范。两个同样题材的影片获得如此具有反差的效果足以引起华语电影的深思和考虑。在未来的跨文化传播中,华语电影应在保持其东方神秘性的同时兼顾西方观众的接受能力,既不能以东方理解改造西方文化,也不能单纯的输出具有文化背景的东方文化。
  结语
  华语电影最大的优势便是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这是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贵资源。 在利用好中国元素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西方观众的接受程度,适当增加西方元素做到中西结合才可为华语电影锦上添花。此外,不仅仅国际化团队,国际化的制作理念也是不可或缺的。真正“全球化”的华语电影需要的是电影家真正能够切入生活世界的感触力和超越生活局限的艺术表现力。(肖鹰:《中国电影:要国际化视野,不要全球化模式——<金陵十三钗>与<别离>的比较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3期)
  全球化背景下,影视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成分, 其重要性越来越得以体现。华语电影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全面真实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并充分利用电影这一媒介,采用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推广到全球,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结合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电影的全球化不仅仅是表面上实现演员的国际化和制作技术的国际水准,更重要的是电影所要传播的文化内涵被普遍接受。国产电影的全球化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方文化的神秘感以及古老悠久的中国文化都是中国电影人可以充分发掘利用的文化资源。如何使中国电影屹立于国际舞台;如何树立起全球化条件下的东方形象;如何使华语电影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不缺失全球化视野……这一切已经成为华语电影无法回避的挑战。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革命之路》曾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剧情类影片提名,导演一直试图架构的也就是FRANK对现实的懦弱和APRIL勇敢追求自我梦想之间的冲突。APRIL将自己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貌似有理想的FRANK身上,而这种依附性就已经注定了悲剧结局。因此,FRANK选择的变化,才是支撑故事跌宕起伏的重要线索。  [关键词] 《革命之路》 选择 FRANK  doi:10.3969/j.is
2018年初的贺岁档中各类影片百花争艳、精彩纷呈,其中香港导演林超贤执导的战争冒险片《红海行动》获得了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无论是影片精美细致的特效制作、演员真实可感的演技,亦或其中强烈的国家集体荣誉感都超越了以往同类型影片水平。《移动迷宫3》则代表了好莱坞一如既往的冒险动作片风格——跑酷、科幻、极限运动、个人英雄主义等元素的叠加。这两部影片的出品时间相近,且均属于动作片大类,其中的情节都围绕灾
一、 符号学分析  由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改编自希腊作家尼克斯·卡赞扎基斯1955年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由于将耶稣人性化,剥夺了基督的神性光环,并且对犹大、玛利亚等形象进行了重塑,一直都是西方宗教界争议很大的作品。在马丁·西科塞斯筹备这部电影时,就招致游行示威、贴大字报等无数的抗议活动,同斯科塞斯导演合作多年的男演员罗伯特·德尼罗迫于压力拒绝出演此片。在这部影片正式面世
近期上映电影《羞羞的铁拳》不仅在国庆档中异军突起,勇夺票房第一的宝座,同时也成为热议的话题——关于梦想,关于体坛腐败,关于国产喜剧电影发展的思考等多个方面。已有3部作品的开心麻花团队,在迎接高票房好口碑的同时,外界的质疑与批评也随之而来。就此现象不禁引起思考,为何由舞台剧改编的喜剧电影能够票房口碑双赢?关于青春梦想的电影多如牛毛,为何此电影能够脱颖而出?小成本喜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春天是否来临?
一、 晋商题材电视剧的概述及界定  要对晋商题材电视剧进行界定,首先就要区分“晋商”“晋商题材电视剧”这几个基本概念。“晋商”在辞海中这样解释:“中国旧时山西省籍的商人。宋代开始形成。初期经营商业,其活动遍及全国,并远至俄国和印度。后向金融业发展。19世纪后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1]晋商的存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晋商文化以及丰富的大院建筑遗产。  关于题材电视剧,曾庆瑞先生在《
军事题材电影《归心似箭》(1979)由李俊导演执导、八一电影制片出品,1979年10月1日建国30周年纪念日当天公映。影片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当时的文化部电影局还专门召开研讨会,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部散文式的电影,人物刻画细致,感情朴实动人,镜头流畅自然,诗情画意,像长白山的流水那样清澈见底。影片的民族风格也很浓,充满了乡土气息。”“导演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追求和
[摘要] 《钢琴教师》是一部令人震撼、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影片叙述的是一位叫艾丽卡的钢琴女教师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扭曲以及自身情爱变异的历程,《钢琴教师》是一部充满悲剧氛围的作品,从头到尾我们和艾丽卡一样感受着来自母亲的压抑与控制,这种力量成为无形的牢笼,艾丽卡无处逃避。  [关键词] 《钢琴教师》 精神分析 欲望  《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发表于 1983年,后被导演迈克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同性恋电影在华语影坛出现了,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对这同一敏感题材的表现,华语电影因其受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而且使华语同性恋电影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韵味。  [关键词] 同性恋电影 华语电影 民族文化因素    同性恋,因其社会原因在银幕上一直作为敏感而又边缘的题材内容存在着。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
所谓“不通一技莫谈艺”,任何学科与行业都有自身的技术指标。我国职业院校作为技术人才诞生的摇篮,意义重大、使命艰巨。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
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由陕西一路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和出品,该剧历时两年的精心打磨,以其优秀的艺术品质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在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鸣惊人,斩获了包括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音乐奖等五个奖项。这部反映陕南民歌文化的主流文艺片,从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完成,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是对电影工作的一次肯定,也是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康紫阳民歌、宣传陕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