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一年开始了,今年的国际形势是去年的延续。我曾用六个字概括去年的国际形势:动荡、反思、合作。
  2012年是选举年,美国、法国、俄罗斯、中国、韩国、墨西哥等国的领导人都会出现变化;全球经济将继续在低谷徘徊,特别是欧、美、日情况不好;新兴大国将继续保持增长;中东北非地区会持续动荡。
  全球关注的当然是几个大国,特别是美国和中国。大国领导人的更迭是本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必定会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和变化,影响全球局势。另一方面,在选举年大家都希望世界局势的平稳,不发生急剧动荡。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高速增长。这种状况,会促使全球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更加关注和重视。展望2012年的中国外交,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在外交上面临的挑战在增多。与此同时,机遇也在增多。对中国外交而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
  2012年1月1日,中美建交已33年。时间虽不长,但中美两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年初,习近平副主席将访问美国,这是对于美国副总统拜登2011年8月17至22日成功访华的回访。在美国的大选年进行如此高层的访问,这在两国建交以来还是第一次。这次访问意义重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的访问,但面临的形势复杂。中美双方都希望这次访问取得成功。
  去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重返亚洲”的旗号下出席了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亚峰会。美国总统出席这一会议还是第一次。奥巴马总统和国务卿希拉里的一系列讲话,在本地区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从本质上看,美国并非是重返亚洲,因为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这个地区。但是,美国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投入,亚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上升,这是确定无疑的。美国领导人发表的一些针对中国咄咄逼人的讲话,其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大选的需要,也有虚张声势的成分。但是,双方都认识到,和则两利,斗则俱损。中美关系有合作也有竞争,但是,合作是主导方面,这一情况并没有发生变化。
  我相信,尽管2012年对中美关系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是,在双方的努力下,中美关系必然会总体保持稳定和发展,这是双方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回顾四十年的历程,中日关系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在四十年前邦交时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四十周年是推动中日关系继续发展的重要契机,这是中日双方的共识。最近野田佳彦首相对中国的访问就证明了这一点。
  2011年10月我去日本访问时,会见了日本各界人士,他们强调,日中合作是亚洲进一步崛起的关键。我深切地感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上升了。中日关系在今年取得进一步发展,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亚洲人民,而且是世界人民希望看到的。
  去年,围绕南海问题,中国与一些邻国的摩擦、矛盾增多。过去,国际社会长期不关注南海,但在去年,南海却成为国际舆论中的热门话题。南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诚然,这个地区围绕岛屿归属和海洋权益方面存在争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三个基本事实:第一,尽管存在争议,但中国同有关国家都坚定地希望通过和平磋商求得解决。第二,这个地区总体形势是和平、稳定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保持这一局面,是本地区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第三,我们与东南亚各国之间,包括有领土争议的国家之间,我们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我们之间的分、歧。
  习近平副主席2011年底对越南和泰国的访问,戴秉国国务委员对缅甸的访问,都表明中国政府将坚定地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扩展同他们的利益汇合点,建立利益共同体。这个方针是坚定不移的,是不会改变的。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2011年12月17日突然去世后,半岛形势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然而,近一段时间来形势的发展和有关国家的态度进一步证明,保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是各方的共同利益所在。
  ,
  2010年底开始的中东、北非地区动荡,2012年会持续。出现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长期积累的社会、经济矛盾的总爆发。—个个强人纷纷倒下去,标志着在这些国家旧的平衡被打破,现在正处在走向新平衡的过渡期。各种迹象表明,这个过渡期不会短。要实现新的平衡,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思潮将会进行反复较量。最近在埃及开罗再次爆发的动乱就证明了这一点。
  展望今年的国际形势,我们既要看到严峻的一面,又要看到推动全球和平、发展、合作潮流继续前进的动力依然强大,这股潮流是不会逆转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进入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因为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已经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因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才能妥善应对。因此,我对2012年形势总的看法是: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
  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是我们能够克服。该走什么路,中国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就这样走下去。从国民心态来说,我们要抛弃狭隘、偏激、极端逐步培养出成熟的心态,,做一个理性、包容、开放、自信的中国人。
其他文献
“今后凡发现收接红包的法官,不论多少,一律先免职,再由纪检部门核实后作出相应处理。”春节还未结束,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在上班第一天的一番话,又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张立勇说,“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  河南高院近年来推行一系列改革,回应了当前司法领域的诸多问题与困境,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有褒扬,也不乏质疑。一场持续推进的以司法公正、司法民主为取向的改革,时至
许家印又一次和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一起坐在观战席上。这一次是蔡振华邀请许家印共同观看2015年亚洲杯预选赛国足与印尼之战。  11月15日晚,陕西省体育中心,当球迷们看见他们一行出现在主席台时,恒大老板许家印明显获得了球迷更多的掌声。许家印一身深色西装,平时脖子上的恒大围巾换成了国足的红围巾,他挥手向球迷回应,引来了四周更为热烈的掌声。  在国足的首发阵容中,恒大占了7个;央视足球解说员刘建宏在转
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点燃了人们对明天的希望之火,那么,在2013年发生的另外一件事,陈小鲁等一大批文革亲历者对十年文革期间自己所作所为的忏悔,则是我们民族的有识之士回首往事,对当代中国历史上沉重一页的检视和心灵拷问。  中华民族的先哲早就告诉我们,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毫无疑问,“文革”是一场长达十年,为祸十余亿人,给执政党、人民和社会造成巨大伤害的历史灾难。
30多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无论是改革总体思路的形成还是单项改革的突破,都离不开中央层面的改革协调机制  2月24日,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发了他的最新一条微博,关键词是改革。  这条微博内容为:“未来5-10年我国正处于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仍将为改革焦与虑、鼓与呼,呼吁以公平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二次转型与改革……”坦言改革是自我责任和理想的迟福林,又承认“这是一个理想缺失的时代”
对2012年1月6日至7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说,这是货币政策将逐步放松的信号,从紧将不复存在;有的人说,依然是“稳”字当先,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金融国资委等重要议题没有涉及。当然,还有人说,高层强调了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对股市将是非常大的利好。  其实,如果仔细理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的核心思想是“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坚持金融
她已经老了,头发花白,脸颊干瘪,额头上满是皱纹,青筋凸起的手上盖着褐斑。但她显然曾经美丽优雅,或许还是个大家闺秀。那一天,她翘着腿坐在门前的小椅子上,身穿碎花洋布的裤褂,腕子上戴着亮晶晶的手表,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在她身后打开的两扇木门已经斑驳残破,门槛是那种必须要抬高脚才能迈进去的旧式样,这门说不定比她的年纪还大。门里小卖铺的条几上啤酒和袋装小吃整齐地一字排开,条几下面是一盏黑色的酱缸。一扇门上贴
因为一部预言影片,2012年成为一个奇特的年度。预言说,世界将在这一年里毁灭,只有极少数人,能获得救赎自身的方舟船票,逃脱劫运。   和以往众多末世语言一样,自然没有人对此信以为真。   然而,2011年,美国经济低迷,欧洲深陷债务泥潭,阿拉伯世界的变革此伏彼起,日本大地震,世界政治格局也在动荡之中摇摆……不堪的现实,让人不得不思考:自我救赎的船票在何处?   2012年,这个世界会好吗?   全
有个朋友买了部1.4L排量的国产小车。早先时,这车在上海还要受高峰时段不能上高架桥的歧视。有一次,他开着小车跟一部路虎狭路相逢,路虎想变道,他誓死不让,把部路虎逼在直行道上愣是没办法转弯。说起这段经历,朋友很是扬眉吐气。  很多经济型小排量车的驾驶者都有一股蚂蚁战大象的勇猛劲儿。坐TAXI,司机一边刹车一边念叨:“你车好,我抢不过你……”从车窗看出去,道路上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行驶着德系精钢,正欣赏
瑞典南部城市隆德的一个春日下午,一场庆典正在隆重而低调地进行。4月底,斯堪的纳维亚的阳光带着独特的安详和宁静,映在隆德大学朴素的礼堂大厅之中。  典礼的主角是瑞典名门望族的一位世家子弟,外交官罗尔﹒瓦伦堡。倘若他依然在世,今年就是整整100华诞了。来此为他庆生的,有他显赫家族的亲朋好友,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达官显贵,而更多的,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召的普通人。  60多年前,在纳粹暴政统治下的匈牙利,来自
“双非”问题虽不是香港与内地矛盾升温的导火索,但已迅速成为此次风波的焦点议题。“双非”,是“双非儿童”的简称,即在港出生、但父母均为内地人的儿童。  2月7日,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曾荫权与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会晤,就“双非”问题交换了意见,次日,曾荫权出面回应如何解决“双非”问题。  但“双非”问题在香港延伸的各方效应,及两地人的误解情绪很难就此消失。    走,到香港生仔去!  那是7年前的事。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