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抽象绘画的一些探究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deqi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抽象艺术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中国在几千年的造型艺术中,最为基本的造型风格特征是抽象的,最早作画的时候讲究传神,讲究精神再现,万物皆有灵,是中国人普遍的信仰,而对于事物的外壳细细揣摩的精神则来自于西方,属于自文艺复兴以来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东方、西方,从本着手和从表着手的认识和再现方法。在书法艺术展览上,抽象到离谱的作品并不怎么让人惊愕,如狂草,倒常常赢得喝彩和欢呼;不少时候,这些作品在西方艺术展览上,也能够引起赞叹和神往。然而如果西方抽象艺术进入中国,没有相应理论的陪伴,让观众自己面对作品,无疑会困难得多。加上文艺理论新词汇层出不穷,常常令我们只见云雾不见山,对内涵无从把握,而对具象绘画的评论,技巧是约定俗成的那一套,有根据,对主题会有所评价。
  关键词:具象绘画;抽象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34-2
  一、对抽象绘画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看抽象画展常常听到观众群中发出这样的议论:“这画,我也可以随便涂抹出来呀!”“这算什么艺术?”诸如此类的评论,对错与否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小孩的确能涂抹出类似的抽象画。面对观众内心还没有对抽象艺术做好接受与理解的准备的时候,五颜六色的画面仿佛真的只是毫无意义的涂抹。具象绘画给人的快感或愉悦,是因为眼睛找到熟悉的形象,熟悉产生认同,好像内心找到某种亲切的感情一样。这般的熟悉给人带来了快乐,相反,陌生让人警觉生疑,甚至害怕。然而,小孩子的抽象画和一名成熟艺术家的抽象画,两者间的确存在着认识领域毫无可比性的质的区别。
  让我们先来看看抽象绘画概念性的特征。抽象绘画诞生在20世纪初的西欧,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无非是纯粹点线面与色彩构成,画面无确定主题,不显解释述说意图,无特写情节、内外、布景,无指定时代与历史风貌,对传统约定俗成的规范义无反顾地背弃,画家耽于主观感受的剖析和内心情绪的独白,推崇个人主观想象力的驰骋,抛开依据理论的的习惯,拒绝参照或与自身对话,与陌生交流,追求跨越疆界的自由等等。但是抽象画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而是蓄意的、有目的、有动机的创作,是画家进入传统、经历常规后的逃避,是有目的的选择,这可绝不是孩子所能做到的。我们熟知的毕加索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抽象画家,从《亚维侬的少女》到《格尔尼卡》再到他晚年的作品,皆为抽象绘画,但无一不具创作意图,却又完全不似具象绘画,有明确主题,写照物质生活,反映具体现实,造型为观众所熟悉且喜爱的场面。这样的艺术创作,在古代大多是为了教化,在今天却是为了交流。交流是人类最普遍的愿望,熟悉才能交流,所以一些绘画题材样式用了上千年经久不衰。如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交流形式单纯统一,特点具体的造型,有所指向,花草人物山石风景,如中国传统绘画;或有时间地点,或带示范意图,为观众提供参照、提供根据和现成的联想模式,类似传统戏剧舞台、文学作品插图或意识形态宣传画,如西方传统有明确主题和内容的绘画。不过,如果辩证地来看这一现象,艺术引导想象力的同时也是对想象力的限制,尽管如此,追求对限制的突破才意味着进步。
  二、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的一些认识与区别
  抽象绘画的发起者康定斯基说:“所有的艺术中,抽象画为最难。它要求画家有良好的素描技巧,对构图造型和色彩构成有超常敏感的把握,而且还应该是个真正的诗人。最后这一种最为关键。”这位抽象画大师要想传递给我们的是:抽象绘画重在诗意。
  如何认读抽象绘画,这与认读传统绘画也有很大的区别。有着新的创作动机的艺术家们自然要求观众有与时代同步的解读方式。传统艺术上,观众习惯欣赏、崇拜艺术品,讲究审美,这是说从艺术品中获得美的享受,由此获得的情感升华导致观众对艺术家的崇拜和景仰,这说明观众和艺术家在纵横两向都有距离,艺术家属于超人,受常人仰望、膜拜,他们的作品受人憧憬、赞美。一句话,他们在传统上属于精神贵族,理当引导观众,因而优于观众但同后者又保持友好的默契。抽象绘画早期的几位画家便受到观众膜拜景仰。
  毕加索、蒙德里安的作品在透视、构图、造型、用色等方面与西方传统绘画相比,已经是面目全非,但画面气氛却保持了古典的从容和安详,特别是蒙式的几何色块构成,冷漠中墨守成规,面对时代的混乱,仿佛怀着无限的耐心和等待,表现了反叛后对理性的维护,对整体存在的同情。庄重含蓄,理智而优雅。稍后的行动派画家波罗克,提着油彩桶,旁若无人满画布跑,倾心五彩斑斓淋漓画面,泼洒出一幅幅英雄风范的画面,抽象的浪漫,欢乐的礼赞,天机活泼,舞蹈出某种不同的意境。如果说毕加索和蒙德里安仿佛以其作品款款道来,波罗克则以自己的画面豁然长啸呐喊,没有述说解释,没有观点阐述,绘画的纯天然状态,原始人类以色彩嬉戏、与艺术共存的场面。单纯的艺术作品,在现代生活繁忙之余看一眼,可以使神经稍微舒缓,由于无主题内容,头脑不需要消化任何由画面而来的信息,无论他是社会的、历史的或意识形态的。
  抽象绘画的创作,如康定斯基所定义,也许的确不容易,但欣赏和解读抽象绘画却是非常容易,属于一种具有非常民主精神的绘画感受行为。如果说认读具象绘画像跟老师念唐诗,得一板一眼,在局限和规范中想象,那么,认读抽象绘画就好似老师给题目,学生自己造句作文一般,命题创作,想象力可以自由的驰骋。这里,审美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视觉感受和因此而产生的主观思考。观赏抽象画,需要的是毫无偏见的视觉和知解,放下先入为主的定见和观念。作为观众,面对一幅抽象作品,问自己的想象力愿意随它走多远,体察内在感受的生成和情愫的转移。作为艺术家,创作抽象作品,同样必须有意识地问这样一些问题:或者只追求色彩和构图的形式美、或者通过色彩和材料传达某种感情和想法、选择材料的理由、有无题目、是否以此宣泄自己的主张、寻求交流与否。当然,如康定斯基所言,如果艺术家是个诗人,更好。因为,诗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抽象艺术,尽管试图颠覆人的视觉和思维习惯,说到底,追求的仍然是诗的境界。   其实,具象派画家看具象绘画作品,尤其在今天,不少人常常不经意地就忽略了主题,开始对作品进行抽象的评说,点出画面某一区域,大谈其纯绘画构成的种种特征,用色如何妙、构图如何好等等。这说明了画家对绘画本身的执著,间接证实了这样一个现实:绘画一直靠绘画以外的内容维持自己的存在。绘画本身无非色彩和点线面的构成。在原始之初,人类发现颜色,涂抹于身,舞之蹈之,欢娱无比,然而文明逐渐形成,人类开始思维,才开始随灵感以色彩抒发和说明内心感情。以绘画来说故事是语言所不能完全表述的结果,最明显的例子是西方中世纪的教堂壁画。今天语言普及,这些故事早就是小说家、戏剧家和电影家的事情,他们需要构思框架,需要舞台、背景来说具体的故事。事实上,具体造型虽然是一种限制,但熟悉的限制不仅给人安全感,还给人亲切感。而抽象绘画的追求回到了绘画本生,不再讲故事。换句话说,撤销绘画的可读性——具象绘画的重要特征,让色彩变成音符一般,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还给艺术最原始的功能,如音乐,无需知解。在针对印象派绘画对传统绘画的冲击中,法国批评家恩斯特在一篇评论中这样写道:“如果印象派绘画创作风格和精神成为潮流继续下去,绘画在不久的将来将仅仅是几笔刷出来的色彩。”这是对抽象绘画诞生最准确的预言,100多年后的今天,西方绘画中的抽象绘画与传统具象绘画分道扬镳,除了绘画材料的一致外,其他皆面目全非。“印象派”在诞生之初并不为观众理解和接受,被耻笑为“印象”印象者,非具体事物,自然无法得到严肃对待,观众看完展览,说看了些没有画完的作品,尽管画面满满是古典传统弥留痕迹。标题说明,主题构图,具象造型,随形赋形,最大的突破就是跳出画室的局限,让自然光为绘画进行洗礼,唤醒那些已被尘封许久的绘画,使其本质复活。
  三、抽象绘画发展的必然性
  “世界越可怕,绘画越抽象。”康定斯基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为逃避现实世界,在绘画中寻求保护并分散注意力。放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世界越繁琐,艺术就越简约。”而抽象是简约极致的表现。在今天的西方,抽象绘画早已经成为一种精神需要。早在20世纪初,奥地利维也纳分离画派就提出这样的口号:“还时代以艺术,还自由以艺术。艺术必须体现时代精神,但要体现真正的时代精神,艺术必须享有绝对的自由。”任何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诞生和存在也是依照这一原则。当一个时代的人们在内心产生出一种渴望,一种随时代而生的精神需要,在自由的文化氛围中,这些渴望和需要会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外化或物化为艺术品,因而有了艺术家应当介入社会现实的说法,所谓深入生活,深入众生,感受他们的内心和精神的状态和需要。“艺术家并不是幸运小孩,做什么就能马到成功。活着,他没有权利不承担义务,而且,他的任务是艰巨且痛苦的,艺术是他肩上沉重的十字架。”这又是康定斯基代表艺术家的宣言,要求艺术家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时代和社会。创作真正的绘画作品,前提是自由的,因为许多绘画艺术不接受操纵,操纵出来的绘画艺术是逢场作戏,是虚伪的,有浓厚的附庸色彩。
  绘画艺术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成分,抽象绘画成为西方20世纪绘画艺术的主流有其历史原因。若问抽象绘画是否必要,就等于问百花园中的万紫千红的花朵是否都有必要。花朵是自然的产物,绘画艺术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抽象艺术仅仅是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株鲜艳的花朵,受历史和时代精神这些季节因素的限制。绘画艺术的延续仍然而且绝对离不开具象,具象绘画艺术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有着广大的观众群,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个世界是具象的世界。
  但人们对抽象绘画的渴望或对简约造型也有一定的需要,在目前看来,大约是具象世界过于沉重繁忙的生活必然反应。一周的信息量,今天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已经塞满人的头脑。人类在经历物质文化几度膨胀的同时,对于铺天盖地的日常琐屑难免产生疲惫,对具象世界产生厌倦。艺术家们,人类中的敏感群体,便因不适应而逃离和背弃文明主流,画家则躲进抽象绘画的领域中,远离熟悉的价值系统,寻找新的路径。这既是一种本能反应,也是有意识的选择。以前的绘画作为说教的工具已经太久和太陈旧,而且所说的内容永远是反复重叠的,面对新时期的现实无能为力,旧风格的解体和新风格的诞生在西方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如走马观花,寻寻觅觅的结果是义无反顾的撒手,抽象绘画便成了暂时的突破口,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俄]康定斯基著,杨振宇译.康定斯基回忆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2][俄]康定斯基著,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正雄.抽象艺术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张凡,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市白下区瑞金北村小学,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
其他文献
【正】 一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州乌石山麓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学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一高中(今福州第一中学),后升学上海光华大学,又转学上海法政学院.一
文中介绍了由MATLAB实现的GPS系统仿真和软件GPS接收机的研究。GPS系统仿真包括对GPS卫星轨道、GPS测距码(CA码)及其扩频传输、电离层和对流层导致的噪声、GPS信号的捕获和跟发过程等各个关键环节的仿真;软件GPS接收机由现有实验室器件构成,能根据存贮的数字化GPS信号进行非实时定位。
【正】 一、卷283《儒林传·罗洪先》(页7279,中华书局校点本,下同):罗洪先“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按:罗洪先卒于嘉靖四十三年,享年六十一。“赠光禄少卿,谥文
【正】 所有的神最初都只是氏族神、部落神,亦即地方神.这正像恩格斯所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第95页,以下简称《家庭》)湘君、湘夫人最初
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多传播路径会引起多个量测对应同一个目标的问题,而由于传播模式的模糊性,量测与传播模式的对应关系是不确定的。多路径Viterbi数据关联跟踪算法(MVDA)采用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