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迁:做父母,首先要学会“允许”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jo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终身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首条私人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开通者,教育部科学教育课题组研究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育婴师资高级培训师,《成长在线》、《宝贝一家亲》、《父母大人》、《宝贝星计划》等少儿电视节目特约教育专家。著有《做好父母这件事》、《上帝也是单亲》等家庭教育专著。
  父母的三个角色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家庭教育专家,对如何做好父母有很深刻的认识,请概括地谈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对孩子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孟迁(以下简称孟):人的一生需要扮演很多个角色,这些角色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我经常对父母们说:“做人就是做父母。”这是概括的说法。如果从影响孩子的角度来细分,父母至少需要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环境的创设者。朝大里说,父母是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背景下把这个孩子带到这个家;朝小里说,家在什么位置,是怎么布置的,整个家庭氛围是怎么样的,等等,都是父母创设的,孩子无权选择。这些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太多了,父母本人也是环境塑造的产物。
  第二个角色是被模仿者。学习的本质是模仿,我们学什么都是模仿来的。孩子笑、闹、说话、走路、识字等,这些能力都是模仿来的;高级一点的行为,比如与人沟通、遵守社会规则、选择做事的方法等,也是模仿来的。父母是最重要、最初的被模仿者,因为父母与孩子接触得最多,尤其在孩子的“自我建立”阶段——即形成个性、自我模式的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第三个角色是孩子的应答者。父母和孩子形成最初的互动,大致的互动模式是:孩子有要求,父母如何满足;孩子问问题,父母如何回答;孩子有某种表现,父母如何反应。
  这三个角色,想必父母们都自觉扮演过,扮演这三个角色也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可是真正扮演好却不那么容易。其实,这三个角色都是孩子成长环境的一部分,父母不可能只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或故意不扮演哪个角色,之所以分开来说,是要说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说穿了,做父母是项综合性很强的事业——是的,我称之为事业——就像做人;换言之,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要首先成为那种人。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因为孩子在模仿,不管父母愿意不愿意被模仿。
  记:您的意思是说,“如何做父母”归根到底是“如何做自己”?
  孟:没错。如果父母对自己比较满意,也会对孩子比较宽容。观察一下身边就可以知道,成天把孩子盯得很紧的父母,大多数对自己不满意,而对自己比较满意的家长,则对孩子比较宽容。这种现象提示了一个不算秘密的秘密:中国父母所谓的“望子成龙”,其实是要求孩子代替自己取得某种成功。这种心态非常有害,因为这是不公正的,孩子无辜地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也是荒谬的,孩子居然要替父母完成本属于父母的使命,从而丧失自己的人生。举个例子:有些父母习惯对孩子说,如果你考试进了班里前三名,我就怎么怎么奖励你;如果你进不了,奖励取消;如果你排名在20名以后,我就怎么怎么惩罚你。父母以为这是在激励孩子,却可能带给孩子两种负面心理作用:第一,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得到奖励;第二,父母不是完全爱我,我成绩好他们才爱我。可想而知孩子有多痛苦多恐惧。
  家庭教育需要技巧吗?
  记:父母心态不好,问题出在哪儿呢?
  孟:问题的根源是这些父母有太多焦虑。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观念的冲突、竞争的压力、各种规则的并存造成了父母的焦虑,我们需要用一年做几年的事,三年学会十几年的东西,自然而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
  记:那么,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帮助父母缓解焦虑呢?
  孟:焦虑本身不是问题,怎么面对焦虑才是问题。如果只是焦虑、沮丧、想不通、纠结,而不去跟这些负面的东西抗争,就会成为问题;而正视自己,接受自己,至少不逃避,就能有效地缓解焦虑。我不太习惯“方法”这个词,我更倾向于用“方向”,因为要解决问题,关键的东西不是知识、技巧之类的方法,而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要走“一段路”。举个例子:许多父母说,亲子沟通一点不难学,书上讲了很多方法,专家教了很多技巧,几乎面面俱到,但拿到现实生活中一应用就发现并不能真正掌握。这是因为,沟通的关键不在方法和技巧,而在心态。真正会与孩子沟通的父母,能力表现在心态平和,没有压力,认真倾听。这样就能乐于与孩子沟通,更多地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潜力。相反,焦虑的父母容易看到孩子更多的缺点,甚至把优点看成缺点,进而指责和挑剔——这是焦虑的危害。
  父母要缓解自己的焦虑,唯一的途径就是勇敢面对一切问题,不逃避。父母要不断调整自己,把对自己的满意度提高,认识到自己是重要的,做得也足够好,用知足常乐的心态看待人生,想想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平凡自有平凡的价值和精彩,自有平凡的乐趣和幸福。只有在这种平和的心态里,父母才有可能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记:您能否从孩子的角度谈谈父母的焦虑?
  孟:举个例子来说明吧。父母的焦虑,主要针对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天天过问,时时督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我劝这样的父母反思一下,你的关心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要求孩子?关心孩子的成绩有两种不同的问法,一种是焦虑的问法:“你作业做完了吗?”“你考多少分?”另一种是心态平和的问法:“你会做吗?”“你知道怎么学吗?”两种问法差别很大,前者是在要求一个结果,后者才是关心他的状态。孩子需要的当然是后者。但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没有成人的指导、监督不行,于是横加干涉,指手画脚,不仅于事无补,还会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使孩子自信心越来越弱,成绩怎么会不越来越差?
  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如成人——父母一定要注意这一点。父母的口头禅是:“我都是为你好!”可是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好了吗?父母对孩子好,是父母的事,只有孩子真正感觉到的好才是真正的好。如果孩子做什么父母都反对,孩子喜欢做的事父母都禁止,孩子不愿意做的事父母偏要他做,孩子就会感觉到父母不爱他。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缺乏爱的能力,当然也就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上进的动力。
  另外,孩子是家庭关系中的弱者,父母向孩子转嫁焦虑很容易成功。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在生理、经济、安全、情感等方方面面都依赖父母,他敢不容忍父母吗?对孩子来说,父母那么高,那么强大,发起脾气来那么恐怖,他怎么能不害怕?孩子对父母的恐惧是超乎成人想象的。有的父母吓唬孩子:“你要再不听话,我就扔了你。”当孩子对亲子关系没有足够的认识,会认为父母完全有能力这样做,所以他会非常害怕。虽然父母恐吓的目的达到了,孩子乖了,听话了,但是孩子的心理蒙上了恐惧的阴影。同样,当父母指责、冤枉孩子的时候,他会非常愤怒,但是他没有办法逃避,只有待在这个家忍着。这样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有很大的伤害。
  记:听了您的讲解,我很有收获:与其苦心孤诣地寻求家庭教育技巧,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用心感受、陪伴、观察孩子,给孩子以有益的帮助,而不是无谓的压力。
  孟:确切地说,技巧的基础是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孩子。失去了这个基础,所谓技巧就是无本之木,因为孩子个性不同,教育场合也千差万别,生搬硬套很容易张冠李戴。只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是不变的法则。另外,孩子也非常排斥父母的所谓“教育技巧”,他们渴望的是父母的宽容和无条件的爱。
  “允许”是尊重,也是法宝
  记: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如何做到宽容,又如何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呢?
  孟:做父母,首先要学会“允许”。父母对家庭教育的焦虑,大多是不允许孩子做什么,大多数亲子冲突也是从“不允许”开始的。比如,父母给孩子辅导功课,常说:“这道题这么简单。”言下之意是:“你怎么这么笨呢?”孩子感受到父母要求他本来就应该会做,不允许他不会做。这时候,孩子感受到了压力,而人的本能是摆脱压力的,所以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再比如,孩子做事磨蹭,父母不断催促:“你快点!”“你怎么这么慢呢?”“这个还用想吗?快点做决定!”这都是在指责孩子,也是一种“不允许”。没有人喜欢被指责,也没有人喜欢被限制。顺便说一下,指责和限制在审讯嫌疑犯的时候是很管用的技巧,因为指责和限制会迅速转化成心理压力,随着压力越来越大,嫌疑犯的心理防线就会崩溃。孩子不是嫌疑犯,却要承受愧疚感、恐惧感,公平吗?父母忍心吗?孩子的心理防线崩溃了,父母想从中得到什么呢?我相信,没有父母成心拿孩子当嫌疑犯审讯,但这是一个心理真相,孩子脆弱的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与嫌疑犯别无二致。
  父母要允许孩子暂时不会,暂时不懂,暂时不熟练,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意,甚至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走弯路。所谓成长,是一个探索、学习、选择的过程,也是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父母不允许孩子这样那样,不是在耽误孩子成长吗?
  记:允许孩子暂时不优秀,允许孩子犯错,就是允许孩子成长。
  孟:对。“允许”也是一种尊重,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一位妈妈很烦恼,她9个半月大的儿子精力特别旺盛,一天睡不到12个小时,陪他玩很累人,不陪他玩吧,孩子又哭闹得很厉害,于是这位妈妈跑来问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其实,只要这位妈妈了解孩子的特性,就不会有这样的怀疑了。孩子与孩子是有差异的,孩子的个性往往表现在精力方面。性格外向的孩子精力充沛,睡眠时间也会少很多。打个比方,精力一般的孩子,玩3个小时就要睡一会,就像飞机飞一趟要加一次油,但精力充沛的孩子可以空中加油,看上去精力无限,永不疲倦。父母了解了孩子的个性特点,就要允许他少睡一些,使他充分消耗精力,而不必怀疑孩子有病。
  还有一位妈妈很疑惑,她说,早晨叫她3岁的女儿起床,孩子总是不高兴,不是哭就是耍赖。这位妈妈按照专家的意见,叫孩子起床的时候放音乐,耐心地劝说,用闹钟叫醒孩子,等等,都不见效。但是,周末的早晨,孩子睡到自然醒,反倒高高兴兴地去叫父母起床。
  记:是的,这是常见的现象,也不难理解,毕竟被人叫醒美梦是件不愉快的事。
  孟:对,很正常的现象,但在那位妈妈的眼里,却是一件怪事,于是特别在意,还大老远跑来咨询。其实,小孩子赖床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是件被迫做的事,但妈妈的过分在意却对孩子构成了一种压力,即孩子感觉到了来自妈妈的“不允许”,而且是嫉恶如仇的那种“不允许”。本来,孩子,哪怕是3岁的孩子,也有与成人差不多的生活调节能力,当她知道必须按时起床,哪怕再不愿意,也会慢慢适应,但妈妈的态度却带来情绪上的影响,使孩子在被迫起床的同时,还要接受“懒”、“没有时间观念”、“没出息”等罪名,她当然会用同样恶劣的情绪反抗。
  记:类似的小事,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父母处处较真儿,事事不允许,那就是焦虑了。可想而知,焦虑的心态一定会给家庭教育带来困扰。
  孟:是的。类似的小事加起来,就是生活。需要提醒父母们的是,焦虑有“放大效应”,父母(权威方)的焦虑很容易加倍转嫁到孩子(被引导方)身上。所以,父母的心态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宽容一些,对孩子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允许”,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很多问题是父母的焦虑造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允许”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解决日常问题的法宝。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一个27岁的男生给我写信,加我QQ,痛说他少年到青年的种种黑暗回忆,基本围绕“挨打”两个字,他是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起来,到后来,精神受到严重摧残……现在生活能力相对低下,
江苏省武进县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产值已超过400亿元,固定资产近50亿元。乡镇企业门类多,行业跨度大,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高低悬殊,为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该县地方
很久没有给孩子写过信,记得上次他给我的留言是:“亲爱的爸爸,学校要去春游,我想用你的照相机,要是你不给,我也不生气,我会爱你。”那时你在寄宿学校,上小学三年级,我的回复:“拿去吧,我的生命都可以给你……”那温馨的留言,让我想起你稚嫩的小脸和清澈的眼睛。忽然你长大了,变酷了,不再让我亲吻你的脸颊,不再让我抱起你,除了定期拿生活费,很少主动接近我,甚至从不主动给我打电话。  单亲家庭的生活状况总让我
〔本刊讯〕6月23日,国际建筑师协会(以下简称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和第21届代表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将有来自五大洲的数千名建筑师相聚一堂,围绕这次大会学术主题“21世纪的建筑学”,交流学术思
According to Kang Yi,Director of Association of China’s Non-ferrous Metal Industry,who just returned from the quake-affected areas,the earthquake did impose de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困惑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头疼完成的作业。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从学说完整通顺的
我校是新浦地区的一所老校,有着一定的社会声望,政府和百姓对学校都有很高的期望,学校上下也对学生的德育、智育等都非常重视。由于我校处于老居民区,原有住户几乎都搬迁走了
在向新世纪迈进的过程中,能不能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能不能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使人的素质也有相应的提高?能不能在把竞争机制引入
面对全球化的网络经济热潮,开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企业适应新的商务模式、为未来争取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很多大型企业投入巨资和人力进行电子商务的系统建设,加上以前信息化程
体验式阅读是以绘本阅读为活动载体,通过幼儿的积极体验,主动探索,引导幼儿在阅读、理解、感受、体验、实践中,不断感知,调动各种感官的参与,多角度感受绘本、理解绘本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