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vk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拉着我的手
  我挽着你的肩
  前方有一道道障碍
  挡不住我们向理想跨越
  前进路上有一道道鸿沟
  它便是一个个时代的考验
  攀登,从起点直到终点
  在多少艰险尝尽了甘苦
  我们插上坚毅的翅膀
  展现开拓者的英雄本色
  向着新的目标起航
  伴隨着一阵阵心跳
  感知新时代前进的节拍
  虽有淅淅的风雨相随
  更有汗水在脸庞挥洒
  我们从来都是一群奋斗者
  不断向理想的高度跨越
  用双手创造美丽的家园
  新时代发展的主题牢记心间
  在五彩滨纷的时代大舞台上
  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
  我们建设着壮美的山河
  脉搏中流淌着鲜红的热血
  编织出一幅幅明媚的画卷
  我们向实现小康的道路前行
  祖国母亲向我们展示着笑脸
  一个个成绩只是一个个起步
  阳光绽放出花红点点
  永不止步地跨越巅峰
其他文献
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工资的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前的发放现金,到现如今的转账,整体来看,用转账发工资的方式,其安全可靠系数远高于直接给员工发放现金。那么,在没有银行卡的中国古代,朝廷是如何给官员发放工资的呢?  古代的工资——俸禄  古代的工資名叫“俸禄”,即朝廷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各个朝代的俸禄制度略有不同。  商周时期,官吏由贵族充任,拥
期刊
他是我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又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是他一生的追求。“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他就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  择一事,终一生  辛育龄的从医选择,与白求恩有着不解之缘。  1921年,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抗战之初,战地医务人员匮乏,十几岁的辛育龄被抽调去冀中军区卫生部学医。1939年,他被派往白求恩
期刊
吴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党。他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一腔深情  2014年,西藏自治区墨脱公路通车的次年,当地群众听闻县上请来一位医术高超的“门巴族老大夫”,十里八
期刊
我家有个感恩节,每年这天,我们都会想着父母的好,千方百计为父母做点事。  那天大哥提议说,我们家设定一个节日吧。二哥、三哥、大姐、二姐和我一下子慌了神。节日是国家法定的,怎么说有就有呢?大哥一本正经地说:“是谁把我们兄妹几个拉扯大?是谁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养我们上大学?又是谁东借西借一个个给我们成了家?”我們立马明白过来,父母一天天在变老,现在生活虽然好了,但平时都各做各的事,一忙起来,就把父母撂在
期刊
1932年7月,李士林出生在山东沂南的一个农村贫苦家庭。共有兄弟姐妹5人,吃着沂南大地上的高粱玉米,培养出了爷爷坚韧不拔的品格。  1950年3月,李士林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位军旅生涯长达30年的老兵,在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留下了他战斗的身影。他尽忠职守、以党为荣、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用一生诠释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使命。  光荣参军 奔赴战场  1948年2月,年仅15岁还是村儿童团团长的爷爷响
期刊
2021年8月10日,一封“情书”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工作人员的朋友圈里热传。“情书”很短,只有77个字,是写在药盒背面上的,但朴实的文字凝聚了真挚的爱。“情书”是这样的:  老太婆:这几天天气不好,但总归是要过去。我们也是没有办法,望你要克服困难,协助医生的工作。你生我的气,我不怪你。等过了这个时候,回家给你赔礼道歉吧。把手机打开,孩子们很急。落款是“死老头”。  写“情书”的“死老头”是李
期刊
有這样一群人,他们追赶着日月星辰,扛起千万家庭的生生不息,他们是临危不惧的逆行者,他们是性命相托时的那道光,他们是亿万人身体健康的守护者,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国医师。  “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在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之际,致敬中国医务工作者!
期刊
我自民国四年进清华学校读书,民国十二年毕业,整整八年的工夫在清华园里度过。人的一生没有几个八年,何况是正在宝贵的青春?四十多年前的事,现在回想已经有些模糊,如梦如烟,但是较为突出的印象则尚未磨灭。有人说,人在开始喜欢回忆的时候便是开始老的时候。我现在开始回忆了。  我不想上清华,我要回家  八月末,北京已是初秋天气,我带着铺盖到清华去报到,出家门时母亲直哭,我心里也很难过。我以后读英诗人Cowpe
期刊
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无论男女老少,所有人都要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蚊子。当代人灭蚊子方法很多,有蚊香、电蚊香等,那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如何防止蚊虫的叮咬呢?其实,为了躲避蚊子的叮咬,古人早就使用蚊帐、纱窗等器具防蚊。  物理隔离——蚊帐  汉代《说文解字》给蚊子下的定义是“啮人飞虫”,首先肯定蚊子是咬人的昆虫。对其分类,《列子》首有蚊蚋的区别。  《本草纲目》引元稹《长庆集》云:“蜀中小蚊名蚋子,又
期刊
驚鸿破记震全场,豆蔻年华绽异芒。  三个满分身手显,蟾宫折桂美名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