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清华八年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自民国四年进清华学校读书,民国十二年毕业,整整八年的工夫在清华园里度过。人的一生没有几个八年,何况是正在宝贵的青春?四十多年前的事,现在回想已经有些模糊,如梦如烟,但是较为突出的印象则尚未磨灭。有人说,人在开始喜欢回忆的时候便是开始老的时候。我现在开始回忆了。
  我不想上清华,我要回家
  八月末,北京已是初秋天气,我带着铺盖到清华去报到,出家门时母亲直哭,我心里也很难过。我以后读英诗人Cowper的传记时之特别同情他,即是因为我自己深切体验到一个幼小的心灵在离开父母出外读书时的那种滋味——说是 “第二次断奶”实在不为过。
  清华分高等科、中等科两部分。学生们是来自各省的,而且是很平均地代表着各省。因此各省的方言都可以听到。一天夜里下大雪,黎明时同屋的一位广东同学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下雪啦!下雪啦!”别的寝室的广东同学也出来奔走相告,一个个从箱里取出羊皮袍穿上,但是里面穿的是单布裤子!
  有一位从厦门来的同学,因为言语不通没人可以交谈,孤独郁闷而精神失常,整天用英语喊叫:“我要回家!我要回家!”高等科有一位是他的同乡,但是不能时常来陪伴他。结果这位可怜的孩子被遣送回家了。
  在清华,不洗澡后果很严重
  新生的管理是很严格的。斋务主任陈筱田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天津人,说话干脆而尖刻,精神饱满,认真负责。
  每天早晨七点打起床钟,赴盥洗室,每人的手巾脸盆都写上号码,脏了要罚。七点二十分吃早饭,四碟咸菜如萝卜干八宝菜之类,每人三个馒头,稀饭不限。饭桌上,也有各人的学号,缺席就要记下处罚。脸可以不洗,早饭不能不去吃。陈先生常常躲在门后,拿着纸笔把迟到的一一记下,专写学号,一个也漏不掉。
  学生有久久不写平安家信以致家长向学校查询者,因此学校规定每两星期必须写家信一封,交斋务室登记寄出。
  学生身上不许带钱,钱要存在学校银行里,平常的零用钱可以存少许在身上,但一角钱一分钱都要记账。在学校用钱的机会很少,伙食本来是免费的,我入校的那一年才开始收半费,每月伙食是六元半,我交三元,在我以后就是交全费的了,洗衣服每月二元,這都是在开学时交清了的。理发每次一角,手术不高明,设备也简陋,有一样好处——快,十分钟连揪带拔一定完工。
  所以花钱只是买零食。校内有一个地方卖日用品及食物,起初名为嘉华公司,后改称为售品所,卖豆浆、点心、冰激凌、花生、栗子之类。只有在寝室里可以吃东西,在路上走的时候吃东西是被禁止的。
  洗澡的设备很简单,用的是铅铁桶,由工友担冷热水。孩子们很多不喜欢亲近水和肥皂,于是洗澡便需要签名,以备查核。规定一星期洗澡至少两次,这要求并不过分,可是还是有人只签名而不洗澡。照规定一星期不洗澡予以警告,若仍不洗澡则在星期五下午四时周会(名为伦理演讲)时公布姓名,若仍不洗澡则强制执行派员监视。
  想要毕业,先学游泳
  清华对于体育特别注重。
  每早晨第二堂与第三堂之间有十五分钟的柔软操。钟声一响大家涌到一个广场上,地上有写着号码的木桩,各按号码就位立定,由舒美科先生或马约翰先生领导活动,由助教过来点名。这十五分钟操,如果认真做,也能浑身冒汗。这是很好的调剂身心的办法。
  下午四时至五时有一小时的强迫运动,届时所有的寝室课室房门一律上锁,非到户外运动不可,至少是在外面散步或看看别人运动。我是个懒人,处此情形之下,也穿破了一双球鞋,打烂了三五只网球拍,大腿上被棒球打黑了一大块。
  清华毕业时照例要考体育,包括田径、爬绳、游泳等项。我平常不加练习,临考大为紧张,马约翰先生对于我的体育成绩只是摇头叹息。我记得我跑四百码的成绩是九十六秒,人几乎晕过去;一百码是十九秒。其他如铁球、铁饼、标枪、跳高、跳远都还可以勉强及格。游泳一关最难过。
  清华有那样好的游泳池,按说有好几年的准备应该没有问题,可惜是这好几年的准备都是在陆地上,并未下过水里,临考只得舍命一试。
  据同学告诉我,我当时在水里扑腾得好厉害,水珠四溅,翻江倒海一般,否则也不会往下沉。这一沉,沉到了池底,我摸到大理石的池底,滑腻腻的。我心里明白,这一回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便在池底连爬带游地前进,喝了几口水之后,头已露出水面,知道快泳完全程了,于是从从容容来了几下子蛙式泳,安安全全地跃登彼岸。
  马约翰先生笑得弯了腰,挥手叫我走,说:“好啦,算你及格了。”这是我毕业时极不光荣的一个插曲,我现在非常悔恨,年轻时太不知道重视体育了。
  我的清华,我的爱情
  临毕业前一年是最舒适的一年,搬到向往已久的大楼里面去住,别是一番滋味。这一部分的宿舍有较好的设备,床是钢丝的,屋里有暖气炉,厕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马桶。不过也有人不能适应抽水马桶,以为做这种事而不采取蹲的姿势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可见吸收西方文化也并不简单,虽然绝大多数的人是乐于接受的。
  我必须承认,在最后两年实在没有能好好地读书,主要的原因是心神不安。我在这时候经人介绍认识了程季淑女士,她是安徽绩溪人,刚从女子师范毕业,在女师附小教书。
  我初次和她会晤是在宣外珠巢街女子职业学校里。那时候男女社交尚未公开,双方家庭也是相当守旧的,我和季淑来往是秘密进行的,只能在中央公园、北海等地约期会晤。
  我的父亲知道我有女友,不时地给我接济,对我帮助不少。我的三妹亚紫在女师大,不久和季淑成了很好的朋友。
  青春初恋期间谁都会神魂颠倒,睡时,醒时,行时,坐时,无时不有一个倩影盘踞在心头,无时不感觉热血在沸腾,坐卧不宁,寝馈难安,如何能沉下心读书?“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更何况要等到星期日才能进得城去谋片刻的欢会?
  清华的学生有异性朋友的很少,我是极少数特殊幸运的一个。因为我们每星期日都风雨无阻地进城去会女友,李迪俊曾讥笑我们为“主日派”。
  到了毕业那一天(六月十七日),每人都穿上白纺绸长袍黑纱马褂,在校园里穿梭般走来走去,像是一群花蝴蝶。我还是代表全班的三个登台致辞者之一,我的讲词规定是预言若干年后同学们的状况,现在我可以说,我当年的预言没有一句是应验了的!
  例如,谢奋程之被日军刺杀,齐学启之殉国,孔繁祁之被汽车撞死,盛斯民之疯狂以终,这些倒霉的事固然没有料到,比较体面的事如孙立人之于军事,李先闻之于农业,李方桂之于语言学,应尚能之于音乐,徐宗涑之于水泥工业,吴卓之于糖业,顾毓琇之于电机工程,施嘉炀之于土木工程,王化成、李迪俊之于外交……均有卓越之成就,而当时也并未窥见端倪。
  至于区区我自己,最多是小时了了,到如今一事无成,徒伤老大,更不在话下了。
  拿了一纸文凭便离开了清华园,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哀伤。两辆人力车,一辆拉行李,一辆坐人,在骄阳下一步一步地踏向西直门,心里只觉得空虚怅惘。此后两个月中酒食征逐,意乱情迷,紧张过度,遂患甲状腺肿,眼珠突出,双手抖颤,积年始愈。
  清华八年的生涯就这样地结束了。(摘自《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梁实秋著,2021年11月1日,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本刊有删减。)
其他文献
离开清华园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我经常想到她。我无论如何也忘不掉清华的四年学习生活。如果没有清华母亲的哺育,我大概会是一事无成的。  在三十年代初期,清华和北大的门坎是异常高的。往往有几千学生报名投考,而被录取的还不到十分甚至二十分之一。因此,清华学生的素质是相当高的,而考上清华,多少都有点自豪感。  我当时是极少数的幸运儿之一,北大和清华我都考取了。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我决定入清华。原因也并不复
期刊
秋风送爽,转眼匆匆又是一年开学季。不知是否也唤起了您关于學生时代的记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时代。大学的时光,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光,是永远值得追忆的时光,甚至可以说是最美妙的时光。  宝贵的四年在校光阴究竟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呢?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冰心、梁实秋、钱学森等名家的大学时光,阅读名人大学生活的悲喜录,体味最真实简朴而又感人至深的一段段值得
期刊
我从贝满女中毕了业,就直接升入了协和女子大学。我选的是理预科,因为我一心一意想学医,对于数、理、化的功课,十分用功,成绩也好。至于中文呢,因为那时教会学校请的中文老师,多半是前清的秀才或举人,讲的都是我在家塾里或自己读过的古文,他们讲书时也不会旁征博引,十分无趣。  在理预科学习了大半年,到了第二年1919年——“五四”运动起来了,我虽然是个班次很低的“大学生”,也一下子被卷进了这兴奋而伟大的运动
期刊
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工资的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前的发放现金,到现如今的转账,整体来看,用转账发工资的方式,其安全可靠系数远高于直接给员工发放现金。那么,在没有银行卡的中国古代,朝廷是如何给官员发放工资的呢?  古代的工资——俸禄  古代的工資名叫“俸禄”,即朝廷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各个朝代的俸禄制度略有不同。  商周时期,官吏由贵族充任,拥
期刊
他是我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又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是他一生的追求。“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他就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  择一事,终一生  辛育龄的从医选择,与白求恩有着不解之缘。  1921年,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抗战之初,战地医务人员匮乏,十几岁的辛育龄被抽调去冀中军区卫生部学医。1939年,他被派往白求恩
期刊
吴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党。他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一腔深情  2014年,西藏自治区墨脱公路通车的次年,当地群众听闻县上请来一位医术高超的“门巴族老大夫”,十里八
期刊
我家有个感恩节,每年这天,我们都会想着父母的好,千方百计为父母做点事。  那天大哥提议说,我们家设定一个节日吧。二哥、三哥、大姐、二姐和我一下子慌了神。节日是国家法定的,怎么说有就有呢?大哥一本正经地说:“是谁把我们兄妹几个拉扯大?是谁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养我们上大学?又是谁东借西借一个个给我们成了家?”我們立马明白过来,父母一天天在变老,现在生活虽然好了,但平时都各做各的事,一忙起来,就把父母撂在
期刊
1932年7月,李士林出生在山东沂南的一个农村贫苦家庭。共有兄弟姐妹5人,吃着沂南大地上的高粱玉米,培养出了爷爷坚韧不拔的品格。  1950年3月,李士林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位军旅生涯长达30年的老兵,在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留下了他战斗的身影。他尽忠职守、以党为荣、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用一生诠释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使命。  光荣参军 奔赴战场  1948年2月,年仅15岁还是村儿童团团长的爷爷响
期刊
2021年8月10日,一封“情书”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工作人员的朋友圈里热传。“情书”很短,只有77个字,是写在药盒背面上的,但朴实的文字凝聚了真挚的爱。“情书”是这样的:  老太婆:这几天天气不好,但总归是要过去。我们也是没有办法,望你要克服困难,协助医生的工作。你生我的气,我不怪你。等过了这个时候,回家给你赔礼道歉吧。把手机打开,孩子们很急。落款是“死老头”。  写“情书”的“死老头”是李
期刊
有這样一群人,他们追赶着日月星辰,扛起千万家庭的生生不息,他们是临危不惧的逆行者,他们是性命相托时的那道光,他们是亿万人身体健康的守护者,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国医师。  “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在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之际,致敬中国医务工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