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驭臣:我不是一个老好人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清朝的皇帝们聚在一块儿玩“扮猪吃老虎”的游戏,笑到最后的一定是乾隆。
  1735年10月8日,前一天还能处理政务的雍正骤然驾崩。可大清突然失去权力中心,并没有引发腥风血雨般的斗争。原来早在雍正元年,这位皇帝就在密函中写下了皇四子弘历的名字。
  弘历算得上是“人生赢家”。他从小被皇祖康熙相中。父亲还在为皇位担忧的时候,他已经跟在康熙身边接受接班人培训了。而且,弘历从父亲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盛世帝国。他为这个帝国改了年号,为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与其他皇帝相比,乾隆握着一手好牌,不但大清正处于上升期,他还从父亲雍正那儿遗传了好用的脑瓜,从母亲钮祜禄氏那儿遗传了强健体魄和长寿基因。这不仅帮他带领清朝攀上了康乾盛世的顶峰,也让他在错综复杂的官僚体系中纵横捭阖,如鱼得水。
  根据统计,乾隆年间,大清约有两万名文官、七万名武官。面对如此庞大的官僚队伍,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皇帝”还是有办法把每一位臣子都牢牢捏在手里。
  初登皇位的“傻勾甜”
  和不苟言笑的“工作狂”父亲比起来,初登皇位的乾隆真是太善良了。他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脸上常带着笑。
  一开始,乾隆并不急着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而是非常尊敬雍正留给他的老臣。对他来说,这些臣子经过父亲的调教,执行力强,又老实听话,用起来相当顺手。遇到问题,乾隆总是向他们请教,言必称“先生”“爱卿”,绝不直呼其名。其中最受重用的就是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两位都是帮助他荣登帝位、稳定朝野的老臣。
  雍正驾崩那天,张廷玉第一个赶到,指挥宫人找到密诏副本,当场宣读。在场的还有鄂尔泰。他因“深夜无马,骑煤驴而奔,拥今上登极”。
  登基第一天,乾隆就下令,让庄亲王、果亲王、鄂尔泰、张廷玉辅政。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还将鄂、张二人封为伯爵。而在此之前,这种超出品级的高含金量爵位只赏给有军功的大将。也在这一年,乾隆为雍正服丧期满,恢复办理军机处建置,将鄂尔泰和张廷玉任命为军机大臣。
  在《乾隆朝上谕档》中有一道谕旨,乾隆特批年迈的张廷玉可视身体情况在家办公。张廷玉的儿子去世时,乾隆还专门赏银1000两给他办丧事。鄂尔泰受到的关照和张廷玉不相上下。他不仅是大学士,还是首席军机大臣,可以说是乾隆面前的双料红人。
  乾隆对老臣以礼相待,就连对贪官污吏都多有包容。上位之后,乾隆下令查明各地亏空公款的案件,但是一切从宽处理,就算交不上罚款,也放他们一马,那些被没收房产的,也都一一归还。这跟他那位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父亲雍正大为不同,一下子给官员们松了绑。《啸亭杂录》里就说:“乾隆凡事皆以宽大为政,万民欢悦,颂声如雷。”
  当猛虎露出爪牙
  如果你就此认为,乾隆是个凡事宽以待人的老好人,那可就想错了。从一开始,他优渥对待老臣,但同时也在提防老臣的权力,不能让他们反过来制衡自己。
  因为皇帝对张廷玉和鄂尔泰的重用,一时间朝中唯这两位满汉高官马首是瞻。乾隆五年四月上谕中这样写道:“满洲则思依附鄂尔泰,汉人则思依附张廷玉,不独微末之员,即侍郎、尚书中亦所不免。”
  鄂张朋党,渐渐成了乾隆的心腹大患。他一直想找机会敲打一下这两位老臣。正好,性情素来傲慢的鄂尔泰先撞到了枪口上。
  为了博乾隆之弟弘昼的欢心,鄂尔泰主张把雍正当亲王时住的王府赐给弘昼。这不但违背了雍正想将王府改为庙宇的遗愿,还插手了皇帝的家务事。于是,乾隆驳回他的建议,把王府改造成了后来的“雍和宫”。
  偏巧这时,鄂尔泰的儿子鄂容安和门生仲永檀密谋对付张廷玉,事情败露,惹怒乾隆。尽管乾隆顾及鄂尔泰的颜面,从宽发落了鄂党,但也给了鄂尔泰一张“黄牌警告”:如果再犯,绝不宽恕。
  经过几次折腾,鄂尔泰威风不再。1744年,鄂尔泰卧病在床,并于第二年春天病逝。乾隆还是亲自登门祭奠,并准其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陪在先皇左右。不过,1755年,这份殊荣又被乾隆收回。鄂尔泰的门生胡中藻因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把“浊”字放在“清”字前面,落入文字狱,殃及鄂尔泰。在他去世近10年后,鄂尔泰被迁出贤良祠。
  张廷玉虽比鄂尔泰活得久,日子也并不好过。他赶上了皇帝性情大变的乾隆十三年。历史学界通常认为,这一年是乾隆统治由宽入严的分水岭。
  这一年,乾隆生命中的“白月光”孝贤皇后去世,从后宫波及前朝。在孝贤皇后的葬礼上,乾隆先是以“表现得不够悲痛”为由收拾了两位皇子;觉得工部造的金册不够精致,问罪一批大臣;处置了好几个在皇后丧期内剃头的大臣,指责他们不尊重皇后……这场官场大地震也波及了张廷玉。
  皇后去世后,翰林院负责写祭文。乾隆对此相当重视,要求亲自检查。他一眼就从鸡蛋里挑出了骨头,对祭文中用的“泉台”一词相当不满,认为这个词配不上皇后的尊贵身份,于是下令对主管翰林院的大学士张廷玉罚俸一年。
  作为一个丈夫,乾隆痛失所爱的悲伤尚能理解;但作为君王,乾隆这些举动很难不让人理解为“借题发挥”。因为前期宽松政治,官场怠惰之风渐起,结党营私日益严重,乾隆已经憋了好几年,是时候算账了。
  鄂尔泰倒台去世,张廷玉一家独大。在朝鲜史料中甚至有这样的记载:“人皆以为张阁老在,天下无事云。”其实早在这年正月,张廷玉就已向乾隆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乾隆并未答应,理由是先皇都许诺你死后配享太庙了,你不在岗位上奉献最后一丝光热不足以回报如此恩情。
  退休不被批準,又因为皇后祭文被罚,张廷玉惶惶不可终日。次年,乾隆看他实在没什么价值了,终于答应放他回乡。满心以为自己成功着陆的张廷玉忘了立即向皇帝谢恩,乾隆一怒之下令军机大臣写了一道圣旨,请张廷玉回奏。结果,还没等圣旨发出,张廷玉便来了,可见有人提前泄密,偷偷给他传了信。
  张廷玉不上赶着谢恩,乾隆尚且能忍,但张廷玉在朝中有这样的党羽支持是乾隆不能忍的。他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指张廷玉贡献不够,要收回让他配享太庙的恩赐。后来又因为张廷玉的儿女亲家贪污,乾隆寻了个借口抄了张廷玉的家。   在乾隆一次次的打压中,张廷玉身心受挫,一败涂地,张党也随之瓦解。此后直到嘉庆、道光两朝,清朝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朋党活动。对此,乾隆自己都颇为得意:“本朝纲纪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
  乾隆十三年后,乾隆对官员愈发严苛。历史学者雪珥甚至认为,在整个清朝,杀贪官最多的皇帝,就是乾隆。
  在政治高端摸爬滚打了几年,他终于掌握了专制权力运作的真谛:在专制政治中,皇帝是“主”,其他所有臣民都是“客”。历史学家张宏杰在一篇文章中分析道,他认为,乾隆到中后期已经发现,“寄希望于官员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期望君臣共治,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而一旦他把这些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官员,定位为奴才,用官爵和财富激励他们,同时收紧绳索,举起皮鞭,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来统驭他们,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特殊的和绅
  1757年,湖南布政使杨灏贪污国库三千余两白银案发。在清朝,布政使专管财赋和人事工作,也就是说,杨灏这是监守自盗。按照《大清律例》,这样的情况,贪污40两白银以上,就要杀头。不过,杨灏在案发后,很快就退回了赃款。新任湖南巡抚觉得他既然已经退赃,应当依法改为“缓决”,相当于今天的死缓。
  乾隆知道后,大为震怒,觉得这样处理会形成示范效应,让其他官员觉得,只要退赃,就可以免死,贪官们自然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一天之间,乾隆连下四道圣旨,要求处死杨灏,新任巡抚则被革职抄家。
  乾隆的理由和忧虑,看似很有道理,但事实上,这个原则他并未遵循太久。五年后,乾隆推出了“议罪银”制度——官员可以通过缴纳“议罪银”,减免应受的刑事或者行政处分。这种政策忽变的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就是和珅。
  在18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里,虽然乾隆对官员的管理越来越严苛,和坤却是一个例外。尽管两人年龄相差39岁,但再也找不到比和珅更懂乾隆的人。
  关于乾隆是如何发现和珅的,正史中并未记载,野史里倒有四个说法,且一个比一个传奇,归结起来,大概是因为和珅才貌双全。其中有一个说法是,皇帝出宫游玩,有侍卫禀告有犯人逃脱。皇帝怒骂:“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一旁的侍卫听不懂乾隆在说什么,只有和坤回答:“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这两句来自《论语》,乾隆没想到区区一个守卫居然也念过《论语》。乾隆又详细了解了和珅的家世、年纪,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最离奇的一个说法则完全印证了乾隆的“颜控”属性。传说乾隆的父亲雍正曾有个妃子,当年的熊孩子乾隆有一回看到妃子在对镜梳妆,就走过去用手遮住她的双眼。妃子不知是谁,惊慌之下用梳子打了乾隆。这件事后来被雍正的皇后知道,赐死了妃子。无意闯下大祸的乾隆在妃子脖子上点了红色,作为标记,并约定:“如果魂魄有灵,20年后再相见吧。”
  和坤被誉为“满洲第一俊男”,乾隆初见他时觉得似曾相识,仔细一看,甚至觉得和坤脖子上还留有红色印记。于是,乾隆把和坤视为那位妃子的转世,将一腔怜惜愧疚移情到了和珅身上。
  从这段野史之上还衍生出了另一则坊间传闻:乾隆与和坤也许有断袖之欢。清史研究专家李景屏在著作中认为“这一点可能是真的”。她觉得当时清代取缔官妓,严禁官员宿娼,于是官员们嫖男妓成风。身处其中的乾隆、和坤沾染上这种风气也未可矢口。
  少罚了两万两
  对君王来说,巩固统治才是硬道理。比起各种传说加持,他此时宠信和珅其实是出于一种需要:傅恒征战缅甸病逝后,他要培养能替补的年轻心腹。
  从1775年11月起,和珅在官場上的升迁如同搭乘火箭,往往数月就要经历一轮升职或转岗。他先从三等侍卫升为御前侍卫,接着被派去军机处当差,后又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大臣。这种速度即便是战绩赫赫的皇亲贵胄傅恒都望尘莫及。傅恒从侍卫到总管内务府大臣花了两年时间,进入军机处又用了5年,和坤只用了不到一年。
  和珅的官运之所以如此亨通,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摸透皇帝的心思,其中最得圣心的大概要数让乾隆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提高皇帝的收入,和坤有两样法宝,一是抄贪官污吏的家产,另一个就是议罪银制度。
  李景屏认为,其实早在和坤之前,乾隆就已经出了这么个主意。乾隆二十八年前后,就有官员通过多交罚款来求取宽大处理,只不过当时还只是偶尔为之,随着和坤主管内务府,议罪银制度就成了惯用方法,罚款数额也从一两万上升至数万甚至数十万。
  这对乾隆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和人们对君王的想象不同,按照大清祖制,国库的钱由户部掌管,只能用于国家工程,皇帝的个人花销则由内务府负责,这才是皇帝的私房钱。私房钱来源主要有三条渠道:出租皇家庄园和土地所获的租金;通过做生意、放贷来钱生钱;剩下的就来自各地大臣的进贡。
  乾隆花钱大手大脚,无论是赏赐,还是日常用度都很大。会玩的乾隆自打登基初期,就一直计划着各种出巡活动。此外,乾隆时期还修建了不少庙宇,这些费用都是他自掏腰包。在乾隆十三年的《内务府月折档》中,7月份内务府为修缮添建雍和宫支出30000两,到了12月,又领20000两。在雍和宫历次改造中,乾隆自费超过30Zi"两,而他的祖父康熙修建五台山寺庙,所费不过数千两。
  于是,乾隆经常感到钱不够用。为了开源,他甚至还曾派内务府官员做倒爷,去俄罗斯买皮货,转到国内出售。除此之外,他又让内务府对商人发放高利贷、出售特许商品经营权等,可谓费尽心机。这时候,和坤出现了,帮他建立了议罪银制度,极大扩充了收入来源。以前官员想交罚金,一般都是充入国库,但新出台的议罪银制度,准许罚金给皇帝支配,这样一来,乾隆的小金库就充盈很多。
  正如之前乾隆怒批杨灏案提到的,这种制度势必会引起示范效应。这之后乾隆朝的贪腐之风,果然越来越盛。官员们甚至还发现了变相贿赂皇帝的方法,犯了一些小错后,自己申请重罚。当时的河南巡抚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朱批奏折上,赶紧向皇帝请奏,要求罚银三万两。搞得乾隆都很不好意思,给他打了个三折,交一万两即可。
  这个事例很好地反映了乾隆朝后期的官场状态。官员们大都战战兢兢,谨小慎微,毕竟张廷玉因为用错一个词,就受到了处罚。于是,官员们不得不想方设法,结皇帝之欢心。那些上缴的罚金,官员们自然不会甘心自掏腰包,之后又会从其他地方加倍贪污回来。
  “很多事情他管不过来,于是整个官场就处于失控状态。”历史学家张宏杰认为:“乾隆朝的政治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有明君而没有名臣,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乾隆一个人身上,其他人只能生活在乾隆的阴影里。”在这个把集权推向顶峰的皇帝眼中,臣子们不过是棋子,执子的只有他一个。
其他文献
[关键词]历史解释,理解与辨析,备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3-0027-05  历史解释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事物的一种能力。2017年全国卷历史阐述题(2017年Ⅰ、Ⅱ卷第42题,Ⅲ卷第41题,该题以往在文综卷中排序为第41题)是集中考查历史解释素养(能力)的典型题目,因其考查的难度大、得分率低、创新性强,一
记住这些经典电影中的经典爱情箴言,让你直达幸福的天堂。    《飞屋环游记》: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  《剪刀手爱德华》: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与你在一起时我是谁。  《和莎莫的500天》:爱情,要么让你成熟,要么让你堕落。  《廊桥遗梦》: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过去中,人们会用一分
南北朝时,北魏定州有个州长叫许宗之。当时官员的俸禄很微薄,要想过得舒坦只能靠贪,许宗之也不例外,结果搞得境内民怨沸腾。  愤怒的百姓中有个叫马超的,决定拼了老命也要向更高一级的政府实名举报。然而还没等他递交状纸,许宗之就知道了,派出一帮狠人将马超活活打死。许宗之虽说猖狂,但没想闹出人命,这么一来事情可就严重了。  好在当地踢球和吹哨的权力都在许宗之手中,他想出的处理办法就是给马超强安一个罪名,再让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富二代”是一个让人羡慕之余便全部是鄙视的一个群体,“穷二代”是一个让人同情之余便全部付诸行动来帮助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在校园之中,很多明显的贫富差距更是加大了这种区分。在传统的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分类标准已经渐渐平淡的现在,更多的人开始热衷于关于富学生与穷学生的对比分析。  按照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富二代”学生,他们可以概括为“依仗家里的财势,可以肆意挥霍的富家子”,就算他们行为端
依据新课程理念,历史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提出:“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2011年,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天津的近代化发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天津乡土历史文化,试图对课程资
T君常在读者群里与大家插科打诨,来自天南海北的淘粉都能嗨成一团。如果让大家夸夸自己的家乡,这些“资深文化人”又会说些什么呢?花式表白,了解一下。  故宮中人:如果你追过《还珠格格》,一定会被琼瑶阿姨笔下“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大理标语洗脑。其实济南也是这样的好地方,“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可不是吹出来的!离家多年,我仍然难忘大明湖畔的针灸高手容嬷嬷。  子玉:可怜的夏雨荷,因为戏精气质不足,这么快就
2009年7月23日,第七届China 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为期4天。经过6年的成长,Chlna Joy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游戏展之一,更是动漫游戏迷们年度的大型派对。  COSPLAY之于动漫迷,不亚于RSC之于戏剧爱好者,除却那一层文化的外衣,更多的意义应该还是“代入感”,区别在于,前者可以身体力行地复原最初的梦想,而后者却只能坐在观众席上,
江边火并  1858年九月,正是江南好時节。难耐的暑热正在褪去,纷繁的花草依旧恣意蓬勃。最让人欢喜的是江北的麦子已经成熟,淡淡麦香顺着江风飘来……这对于一支远道而来的、饥渴交加之师来说,尤其欣喜。  这支打着“右军主将韦俊”旗号的太平军来到和州(今属安徽马鞍山)附近的江边,正兴高采烈地准备渡江,忽然一声呼哨,又一支太平军从斜刺里杀出,挡住了渡口,声称“奉前军主将陈玉成的将令,任何部队不准过江”。韦
马未都是当代“玩家”中的大佬,玩得通透,玩得洒脱,玩得智慧。可有一次别人问马爷:“你一生最敬佩的人是谁?”马爷想都不想,直接回答:王世襄!  文物专家王世襄究竟有什么值得马爷敬佩呢?答案是:會玩。  一  1914年,王世襄出生在北京一个文星辈出的家庭:祖父当过工部尚书,父亲曾是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母亲是著名花鸟画家,大舅是画坛领袖,二舅、四舅都是竹刻大师……于是,名门之后的王世襄早早就被家人摁
很多文人都有收藏癖,刘半农的收藏格外有特色。因为他是研究语言的,所以在报刊中发文征集歌谣。短短两个月,他就收到全国各地的1000多首歌谣,进行筛选之后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的专栏里。  征集歌谣倒没什么,奇葩的是,他还在《晨报》上刊登启事,征集全国各地骂人的话。赵元任一看到征集启事,就奔向刘半农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骂”刘半农。赵元任会的方言实在多,所以骂了好久。刘半农去授课,学生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