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化名人的是是非非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oo00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出版社计划出一批文化名人传记,约我写一部评介吴晗学术成就与社会活动的书稿。接受约稿后,我首先想到要去访问苏双碧。
  苏双碧是资深史学家,又是与吴晗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我读的第一部吴晗传记,就是他与王宏志合著的《吴晗传》,这也是我国出版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吴晗传记。苏双碧年轻时曾在吴晗领导下从事史学研究工作,“文革”结束后不久,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首次提出平反吴晗冤案的问题,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来到位于北京沙滩的苏双碧家中。苏双碧从《求是》杂志副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在他家里,最醒目的就是那些高高的书橱和满满的书。
  我们的谈话从苏双碧与吴晗相处时的点滴记忆开始,重点围绕着学术界近年来对吴晗研究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展开。
  
  吴晗的生活与人缘
  
  宋:苏老师,您与吴晗共事是在什么时候?
  苏:是在北京市历史学会工作的那些年。北京市历史学会成立于1960年,开始没有专职人员。吴晗任会长,副会长、秘书长都是兼职,学会就设在北大历史系,开会时就由北大历史系的教师们帮着做做工作,平时没有工作人员。1961年我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就分配到历史学会。那时,学会就我一个专职人员。头两年就在北大住,后来学会搬到北京市委党校,我就到了市委党校,一间屋子,办公室兼宿舍。
  宋:那时您与吴晗常有接触吗?
  苏:经常。他这个人事必躬亲,从来不挂虚名。历史学会的事他都要亲自过问。后来历史学会、哲学会、经济学会联合办公,地点在新大路六号,吴晗有时开会或者办事从这里路过,就常去看看,问问工作、生活情况。有一次,他还领着女儿小彦到办公室来过。
  宋:从照片上看,吴晗这人穿衣很讲究,似乎还很新潮,是这样吗?
  苏:他穿衣确实比较讲究。开会或外出时基本上是穿西装,手里提着根文明棍,头上戴着礼帽,很像有派头的学者。
  宋:从穿衣来看,吴晗好像经济上很宽裕。他是行政几级?他爱人有工作吗?
  苏:吴晗行政七级。每月300多元钱的工资。他爱人袁震的情况比较复杂。袁震很早就入了党,吴晗早期在政治上受她影响较大。但后来她脱党了。解放后北京市给她安排了个闲职,主要是帮助吴晗做点工作,每月发100多元工资。他家经济状况很普通。吴晗这个人社会兼职比较多,经常请作者、同事吃饭。当时这些都不能公家报销。袁震有病,医药费也不能全报销。他的花费比较多,经济上很紧。在三年困难时期,组织上看到他家经济困难,想给他发500块钱的困难补助,但他没有要。
  宋:他这人在机关、在社会上人缘怎么样?
  苏:挺好的。吴晗为人豪爽、随和,不藏城府,待人热情,没有官架子,大家都喜欢和他交往。
  
  吴晗的学术成就
  
  宋:吴晗的学术生涯如果以1949年为界线的话,前后大致都是不到20年的时间。您认为他的前期与后期相比,哪个更有学术成就?
  苏:综合来看前期学术成就更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30年代,他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考据文章,如《胡惟庸党案考》等;二是40年代初,他在昆明写了一批有战斗性的杂文,质量较高;三是《朱元璋传》,这本书虽然后期修改了,但基础是前期打下的。所以,到建国前夕,他就已经是一个知名的史学家了。
  吴晗在建国后,个人学术成就虽不及前期,但在学术研究的组织与协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推动出版《国榷》,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改绘《历代舆地图》等。特别是主持编写历史小丛书,普及历史知识。当时这项工作,主要是他在那里推动。个人的学术研究,后期他主要是修改完成了学术代表作《朱元璋传》,还有就是写了《论海瑞》和《海瑞罢官》,写了《三家村札记》等一批杂文、随笔。
  宋:我注意到您对他修改后的《朱元璋传》评价较高,认为比以前的版本要好得多。
  苏:有些人说,吴晗的《朱元璋传》是越改越差,新版本受政治影响,学术性反倒不如旧版本。我说,那是因为他没有认真对照新旧版本的《朱元璋传》读一读。吴晗在解放后修改的《朱元璋传》,补充了一些新资料,更正了一些史料使用上的错误,比如关于彭和尚的问题等,特别是纠正了原来指桑骂槐,借朱元璋骂蒋介石的做法。对于这些,吴晗自己在书里讲得很清楚。
  宋:您还提到了《论海瑞》和剧本《海瑞罢官》,我们先不说“文革”开始前对它的批判,单纯从学术、艺术的角度来讲,您怎么评价他的这两部作品?
  苏:吴晗写《论海瑞》、《海瑞罢官》,完全是由于政治原因,是一种政治热情。当时毛泽东提倡,胡乔木和他谈话,他本人热情很高。再加上马连良这些人找他。大家的政治热情都很高。他主要是考虑政治上有利,对社会有益。至于学术性和艺术性,他当时并不在意。
  
  毛泽东与吴晗的关系
  
  宋:您怎样评价毛泽东与吴晗的关系?
  苏:毛泽东与吴晗的关系总起来是好的。毛泽东请吴晗吃过饭,好像还不止一次,比如请吴晗吃狗肉。他把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送给吴晗,还亲笔写了“吴晗同志审阅”几个字。“审阅”这两个字用得很不寻常。他亲自审阅过1948年版和1954年修改版的《朱元璋传》,还都提出了修改意见。
  宋:毛泽东很看重吴晗的《朱元璋传》,评价较高,是这样吗?
  苏:作为开国领袖,重视史学家对于朱元璋的研究也很正常。说到对《朱元璋传》的评价,我们要做具体分析。毛泽东对这本书确实有过称赞,说“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应当说这些评价都很笼统。说到实际内容时,毛泽东的评价是:“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这个评价很有实质性。他还认为,朱元璋是农民领袖,晚年“应该写得好点,不要写得那么坏”。这个评价也很有实质内容。但吴晗在修改本中并没有完全采纳这个意见,他还是坚持写历史上的朱元璋。比如说朱元璋定下“皇明祖训,替他一二百年后的子孙统治定下许多办法,并不许改变,这就束缚了限制了此后政治上的任何革新,阻碍了时代的前进”。这些内容虽然忠于史实,但在当时很敏感,很犯忌讳。特别是写了朱元璋规定不许后妃干政,后妃私自和宫外通信,处死。这些都可能得罪了江青。当然,后来江青说要批判这本书,如果没有毛泽东的默许,她恐怕也不一定敢。
  宋:毛泽东决心打倒吴晗与这件事有关系吗?
  苏:吴晗被打倒完全是政治上的需要。打倒了吴晗,就牵出了邓拓。打倒了吴晗与邓拓,彭真就暴露出来了。因为彭真是要保护邓拓、吴晗的。而彭真被打倒了,紧接着就是刘少奇、邓小平。以后的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
  宋:可不可以说,吴晗的结局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苏:可以这样说吧,那确实是个时代的悲剧。
  
  吴晗在反右派运动中
  
  宋:近年来人们对于吴晗在反右派运动中的激进表现很有争议。我注意到您对这件事的评价。您说吴晗是“忠诚的人犯了忠诚的错误”。
  苏:吴晗在反右派运动中比较积极,批判右派的调子比较高。但是,他并不是调子最高的,有些人的调子比他还高。他自己家里有两个人被打成了右派,一个是他的弟弟吴春曦,一个是袁震的妹妹袁熙之,他都没有为他们说过话,只是劝他们要好好改造。应当说,他是真心拥护党的决定,拥护毛泽东的决定。他对毛泽东的话可以说是到了“迷信”的程度。所以我坚持认为吴晗是“忠诚的人犯了忠诚的错误”。
  宋:“调子”高低可以说是一种认识问题,或者说是表述问题。但吴晗在一次会上揭发了罗隆基的一封信,那封信您在《吴晗传》中写到了,是以民盟留沪中委的名义写给沈钧儒的,并不只是反映罗隆基个人的主张。对于这一点,吴晗本人应当很清楚,但他还是在会上揭发了。这恐怕就很难说是“调子”高低了。
  苏:那封信的内容确实有问题,吴晗到了解放区没有把它交出来。这样做当时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写信人的作用。在反右派运动中他那样揭发确实不好。这也有他的原因。当时他刚入党几个月,心存感激,要表现积极一点,与罗隆基这些人划清界限。
  宋:您刚刚提到吴晗的入党问题,他好像是秘密入党,对外公开讲还是民主党派,是这样吗?
  苏:为了方便在民主党派中开展工作,吴晗的入党问题当时并未公开。但大家都知道的,成了“公开的秘密”。市委机关开党员大会,市委领导都坐在主席台前,给吴晗专门安排个座位在旁边。主持人就说:“我们今天开党员大会,请吴晗同志也来参加。”就这样。大家都知道他是党员。
  
  关于挖掘定陵和拆除北京城墙的争论
  
  宋:在定陵的考古发掘中,吴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后来在文物保护方面出了问题,有人对吴晗便颇有微词。您怎么看这件事?
  苏:一开始吴晗是提议挖掘长陵,由于工程太大,后来才决定挖定陵。提议挖长陵的也不是只有吴晗自己,一共六个人。除了吴晗,还有郭沫若、范文澜、沈雁冰、邓拓和张苏,比较积极的是郭沫若和吴晗。现在看来,挖掘定陵还是应当的。十三陵有那么多皇陵,挖开一个才能够知道里面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至于后来文物没有保护好,一是限于科技水平,二是受政治运动冲击,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不能把责任推给吴晗。其实吴晗当时很小心,几乎天天往考古工地上跑,郭沫若也经常去工地,生怕出什么问题。
  宋:最近出了一批写梁思成的书,其中涉及到了在拆除北京城墙、牌楼时,梁思成与吴晗的争论。按照这些书的说法,梁思成当时主张保护这些城墙和牌楼,而吴晗主张拆除它们。有人还把他们之间的争论渲染得很尖锐。
  苏:他们之间是有过争论,但也不完全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激烈。吴晗在这件事情上,主要是执行中央的决策。当时北京的城墙、城楼很破了,容易出危险,也影响交通和城建,中央就决定要拆除。吴晗在这件事情上很谨慎,每拆一个地方都陪着彭真等领导人去看。这件事主要是中央决定的,周恩来多次主持会议商讨有关的事项。现在看来梁思成的意见是对的,但当时多数人都主张拆除,而且梁思成每次都参加会,也不是每次都反对吴晗的意见。北京档案馆存有当时每次会议的文件和记录,可以查对的。
  拆除北京城墙,最大规模的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最后一段城墙是1978年以后拆除的,这些显然不能记在吴晗的账上。
  ( 责编 肖 黎 )
其他文献
有一种记忆总是让人刻骨铭心  有一种感激总是令人动情不已  虽然逝者如水已过去三十年时光  但是每一次凝望着鲜红的党旗  我们这一代人——1977年恢复高考  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总是激荡起幸福的记忆  总是涌动着由衷的感激    从1977到2007  三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  回想那宛如昨天的历历往事  焉能不顿生“弹指一挥间”的感喟  正是三十年前的那次高考  历史的风云际会  使我们有幸成
期刊
出生于中国的美国外交官      1909年8月3日,约翰·斯图尔特·谢伟思出生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11岁时他回到家乡加利福尼亚州就学,21岁从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毕业后,选择外交作为终身职业。1933年他通过美国国务院的录取考试,后又自费到了中国并任职于美国驻昆明领事馆。两年后,26岁的谢伟思被美国国务院正式任命为外交官,派往北平任文化官员。他亲眼目睹了一·二九运动和卢沟桥事
期刊
我对薄一波同志仰慕已久,与许多同志一样习惯地尊称他为薄老。我第一次见到薄老是在1992年,那时中央刚刚决定把我从煤炭部调往山西工作。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我有幸多次见到薄老,亲耳聆听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亲身感受他对山西及我本人的热情关怀。薄老那深邃的思想观点、不懈的人生追求、科学的工作方法、深厚的家乡情怀、可亲可敬的长者风范,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时值薄老百年诞辰之际,特撰此文,以兹怀念。    耳提面
期刊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    抗战时期是一段歌声嘹亮的时期,一曲《延安颂》曾抒发着人们心中抗日救亡的战斗豪情。可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延安颂》的曲作家郑
期刊
一    关于毛泽东于1966年8月至11月间八次检阅红卫兵的人数,现有的许多著作中有不同的说法。徐友渔所著《直面历史》中说:“毛泽东从1966年8月18日到11月26日,共八次检阅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万红卫兵。”金春明编著的《“文化大革命”史稿》中的表述为:“到11月下旬为止,毛泽东先后八次接见红卫兵和革命师生,总计达1100万人次之多。”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下
期刊
廖井丹同志于2006年11月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93岁。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我的心情十分沉痛。与他相交几十年的往事历历浮现在脑际。  我和井丹同志初识于太原。那是1937年初我到太原军政训练班第十二连受训的时候,他已先在这个连队任生活委员会委员长(相当于学生会主席)。他性格开朗,常对大家热情关照,我们都把他当老大哥看待。稍后又一起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二总队(后称第四总队),他任第一大队政治主任
期刊
为党守秘密    1943年6月,山东省境内的抗日斗争形势十分严峻,日伪军加紧“扫荡”,汉奸、特务大肆搜捕我地下党员,大批中共党员被杀害,党组织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此时,无棣县的地下党组织也同样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致使全县的抗日斗争形势更加艰难。冀鲁边三地委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撤销无棣县委,并对各区隶属关系再次进行调整,命令二区区委书记刘振东及其妻子李树珍(共产党员)迅速秘密撤离无棣县。  刘
期刊
“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197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胡耀邦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要求平反昭雪、落实政策的上访人如潮水般涌向北京,不但中组部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就是东城区富强胡同6号胡耀邦住宅前,也常常聚集着一群群的上访人。胡耀邦夜以继日地工作,处理上访问题,他对住宅守门人员专门打了招呼: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一天清晨,武汉
期刊
全国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入学考试,是发生在1977年的一件惊天大事。岁月如梭,转眼30年过去了。当年的考生,如今大多已经年过半百。回首自己战胜重重困难而迈进考场的那些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感慨万千。三十年前那一页,多彩而厚重,已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的史册。    没有高考的日子,学生不能正常升学,学校无法正常上课    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创设于建国初期。1952年,国家教育部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
期刊
(一)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家宴,为他亲邀进京的客人仇鳌洗尘,,席间,宾主融洽,谈笑风生。毛泽东频频举杯,向这位童颜鹤发、精神矍铄的老人热情敬酒,并对特邀作陪的党内外友人章士钊、刘斐、林柏渠、李维汉、符定一说:“亦山(仇鳌)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不用我介绍。早年我们在长沙闹革命,亦山先生赞助最力,对我们的革命是帮了大忙的。当时他给我们筹集到好几千元大洋,这笔钱很顶用,为我们党的事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