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非常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五花八门的情境看似色彩绚丽、形式多样,实际上很多是华而不实,如思维发展的空间狭窄、探究的价值甚微、隐含的数学问题很少等。基于此,我经常对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进行反思,尽量优化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
一、从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亲近数学,展现情感价值
数学对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因此,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国庆节你们都去哪里玩了?”学生们纷纷说去城里玩,去公园玩……这时,我又问:“小朋友,你们花了多少钱?都买了些什么东西?”一学生说:“我到儿童公园玩,买门票用了5元,坐车花了4元,坐碰碰车花了6元……一共花了18元钱。”“我买了一本《日记起步》8元,一本《童话故事》12元……”学生争着说自己买东西的事例。“看来,小朋友们的收获不小,有的同学还解决了一些花钱的问题。老师这次也去买了两样东西,一盒蜡笔用了23元,一双儿童运动鞋用了67元,老师去时只带了100元,帮老师估算一下我带的钱够吗?你们从这些信息中,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大家思考一下再和同桌交流。”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可以知道一共花了多少钱。”“可以知道一盒蜡笔比一双运动鞋少多少元。”“可以解决‘一双运动鞋比蜡笔多多少元’的问题。”“还能解决‘还剩下多少元’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我们无法预设的,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成性的数学问题。上述案例中,巧妙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引导他们从中找出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会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一情境感到非常的亲切,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凸显问题情境的开放性,不断提升学生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思维的价值
问题情境隐含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这就体现了数学情境的开放性。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它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善于从这些问题中找出一些具有典型而有意义的研究素材,引导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思考,通过多种学习活动解决问题,从而体现这个情境的思维发展价值。
三、体现探究的指向性,使学生的探究有的放矢,体现目标价值
情境的开放若漫无边际,容易使教学无重心,游离目标之外,学生的学习也会失去方向。因此,我们要使探究有指向性、有目标价值,就要让学生在众多的数学问题中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教师相机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然后问学生:“你们能不能解决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能”。
生1:老师,“还剩下多少元”这一问题不能一步算出,需要两步计算。
生2:问题“用掉的比剩下的多多少元”也是要两步才能算出。
师:那我们一起来听听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好吗?
生1:100-23=77(元),77-67=10(元)。
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1:100-23=77(元)算出来的是买蜡笔后还剩下多少元,然后77-67=10(元)就是剩下的钱。
生2:我有另一个办法。先把总共买了多少钱算出来,23 67=90(元),然后再算剩下的钱,100-90=10(元)。
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放有收,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超过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时,他们也能通过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期间发生了新、旧知识的冲突,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从而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优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不仅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就像是生活一样,享受着创造的乐趣,而且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自信,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责编蓝天)
一、从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亲近数学,展现情感价值
数学对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因此,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国庆节你们都去哪里玩了?”学生们纷纷说去城里玩,去公园玩……这时,我又问:“小朋友,你们花了多少钱?都买了些什么东西?”一学生说:“我到儿童公园玩,买门票用了5元,坐车花了4元,坐碰碰车花了6元……一共花了18元钱。”“我买了一本《日记起步》8元,一本《童话故事》12元……”学生争着说自己买东西的事例。“看来,小朋友们的收获不小,有的同学还解决了一些花钱的问题。老师这次也去买了两样东西,一盒蜡笔用了23元,一双儿童运动鞋用了67元,老师去时只带了100元,帮老师估算一下我带的钱够吗?你们从这些信息中,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大家思考一下再和同桌交流。”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可以知道一共花了多少钱。”“可以知道一盒蜡笔比一双运动鞋少多少元。”“可以解决‘一双运动鞋比蜡笔多多少元’的问题。”“还能解决‘还剩下多少元’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我们无法预设的,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成性的数学问题。上述案例中,巧妙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引导他们从中找出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会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一情境感到非常的亲切,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凸显问题情境的开放性,不断提升学生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思维的价值
问题情境隐含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这就体现了数学情境的开放性。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它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善于从这些问题中找出一些具有典型而有意义的研究素材,引导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思考,通过多种学习活动解决问题,从而体现这个情境的思维发展价值。
三、体现探究的指向性,使学生的探究有的放矢,体现目标价值
情境的开放若漫无边际,容易使教学无重心,游离目标之外,学生的学习也会失去方向。因此,我们要使探究有指向性、有目标价值,就要让学生在众多的数学问题中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教师相机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然后问学生:“你们能不能解决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能”。
生1:老师,“还剩下多少元”这一问题不能一步算出,需要两步计算。
生2:问题“用掉的比剩下的多多少元”也是要两步才能算出。
师:那我们一起来听听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好吗?
生1:100-23=77(元),77-67=10(元)。
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1:100-23=77(元)算出来的是买蜡笔后还剩下多少元,然后77-67=10(元)就是剩下的钱。
生2:我有另一个办法。先把总共买了多少钱算出来,23 67=90(元),然后再算剩下的钱,100-90=10(元)。
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放有收,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超过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时,他们也能通过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期间发生了新、旧知识的冲突,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从而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优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不仅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就像是生活一样,享受着创造的乐趣,而且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自信,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