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必须培养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因为人的知识、智慧和情感是相关联的。把“情性和认知的统一”集中到教学目标上,或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性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这是情知教学理论区别于其他教学理论的最显著的标志。我在音乐课堂中是这样实践的。
一、结合情知教学的理论指导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学习
情知教学理论主张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协调发展自己的感知和感受,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学会做人。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我在音乐课堂上常常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激发其探索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个体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很明确,在探索活动中就能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上《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时,我把许多打击乐器,如大镲、鼓、沙锤、三角铁等放在学生面前,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打击乐器,你们开动脑筋想想它们都可以发出怎样的声音?听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兴奋、渴望的表情,探究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个个像小探索家一样研究着这些打击乐器。就这样,学生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不同的打击乐器的特点,同时学会了各种演奏方法。
2.耐心疏导,增强学生探索信心
由于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对学生暂时性的“失败”,教师一要允许,二要理解,三要宽容。教师要尽量发挥情性心理因素中的情感效应,不能有任何厌烦的情感流露,尽量让学生排除因为“失败”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其探索信心。
如在学唱《歌唱祖国》时,我让学生自由练习踏步,要求边唱歌、边练习,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地踏着、唱着。这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的动作协调性不怎么好,踏步与其歌声合不上拍,动作笨拙,尽管走得用心,但总是不对,看着周围同学熟练的配合,他越发显得烦躁不安。我微笑着走了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耐心地从头教起。几遍后,我让他自己再练习,而我在不远处留意着他:他努力地踏着,一遍、两遍、三遍……“老师,我会了!”他欣喜若狂地向我报告,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通过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失败”的原因,学生受益匪浅:一是体验到了知识来之不易;二是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与满足,树立了“我也会”的自信;三是通过情性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结合,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四是收获了知识,记忆较为深刻。
3.精心引导,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教师要积极组织创造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为学生的潜能发挥和个性成长提供舞台。
如教学《保卫黄河》这堂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音乐欣赏中的疑难问题,告诉他们可以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可以上网搜集音像、画报、图片、相关报道等资料。这节课由于是学生自己准备的,教师只是起了参与、引导的作用,因此,学习过程成了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快乐之旅,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表现欲得到了充分满足。实践证明:在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转变的教学方法,使教师重新认识了学生,对师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的教育功能;同时,学生学会了自己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思维发展中提高了探索能力。
二、结合情知教学理论,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情知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唤醒。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曾说过:“应该唤醒和应该训练的,不是别的,而是想象。”如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曾采用这样的的小环节设置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室的中央放一个圆环,用一些细棍在圆环周围摆出发散的图形。我让学生围绕在图形外面,问学生:“这是什么?”“是太阳!”他们答道。我又问:“有谁知道和太阳有关的歌曲?”他们唱出:“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啦……种太阳……种太阳,种太阳,啦……啦……种太阳。”唱到结尾的时候我领着学生围着图形坐了下来。几个学生随手拿起细棍,在地面上敲出歌曲“种太阳、种太阳”的节奏。我接着问:“下面我们还能做什么?”有的学生建议按照歌词“种太阳”的节奏,每两个学生一组,互相用细棍敲击地面或敲击木凳;有的学生把细棍想象成了小号。我利用这个契机,带领那几个学生在教室里即兴表演。这时,学生情绪高昂,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把情知教学理论中的情性过程与认知过程统一起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之美,同时也培养了其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一、结合情知教学的理论指导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学习
情知教学理论主张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协调发展自己的感知和感受,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学会做人。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我在音乐课堂上常常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激发其探索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个体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很明确,在探索活动中就能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上《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时,我把许多打击乐器,如大镲、鼓、沙锤、三角铁等放在学生面前,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打击乐器,你们开动脑筋想想它们都可以发出怎样的声音?听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兴奋、渴望的表情,探究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个个像小探索家一样研究着这些打击乐器。就这样,学生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不同的打击乐器的特点,同时学会了各种演奏方法。
2.耐心疏导,增强学生探索信心
由于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对学生暂时性的“失败”,教师一要允许,二要理解,三要宽容。教师要尽量发挥情性心理因素中的情感效应,不能有任何厌烦的情感流露,尽量让学生排除因为“失败”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其探索信心。
如在学唱《歌唱祖国》时,我让学生自由练习踏步,要求边唱歌、边练习,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地踏着、唱着。这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的动作协调性不怎么好,踏步与其歌声合不上拍,动作笨拙,尽管走得用心,但总是不对,看着周围同学熟练的配合,他越发显得烦躁不安。我微笑着走了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耐心地从头教起。几遍后,我让他自己再练习,而我在不远处留意着他:他努力地踏着,一遍、两遍、三遍……“老师,我会了!”他欣喜若狂地向我报告,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通过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失败”的原因,学生受益匪浅:一是体验到了知识来之不易;二是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与满足,树立了“我也会”的自信;三是通过情性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结合,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四是收获了知识,记忆较为深刻。
3.精心引导,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教师要积极组织创造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为学生的潜能发挥和个性成长提供舞台。
如教学《保卫黄河》这堂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音乐欣赏中的疑难问题,告诉他们可以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可以上网搜集音像、画报、图片、相关报道等资料。这节课由于是学生自己准备的,教师只是起了参与、引导的作用,因此,学习过程成了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快乐之旅,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表现欲得到了充分满足。实践证明:在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转变的教学方法,使教师重新认识了学生,对师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的教育功能;同时,学生学会了自己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思维发展中提高了探索能力。
二、结合情知教学理论,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情知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唤醒。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曾说过:“应该唤醒和应该训练的,不是别的,而是想象。”如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曾采用这样的的小环节设置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室的中央放一个圆环,用一些细棍在圆环周围摆出发散的图形。我让学生围绕在图形外面,问学生:“这是什么?”“是太阳!”他们答道。我又问:“有谁知道和太阳有关的歌曲?”他们唱出:“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啦……种太阳……种太阳,种太阳,啦……啦……种太阳。”唱到结尾的时候我领着学生围着图形坐了下来。几个学生随手拿起细棍,在地面上敲出歌曲“种太阳、种太阳”的节奏。我接着问:“下面我们还能做什么?”有的学生建议按照歌词“种太阳”的节奏,每两个学生一组,互相用细棍敲击地面或敲击木凳;有的学生把细棍想象成了小号。我利用这个契机,带领那几个学生在教室里即兴表演。这时,学生情绪高昂,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把情知教学理论中的情性过程与认知过程统一起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之美,同时也培养了其想象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