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媒介环境学视角解读有声阅读与听觉文化回归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ove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字媒介语境下,有声阅读的发展丰富了听觉文化的形式,回归自然听觉成为当下听觉文化的精神诉求之一.本文以媒介环境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探析有声阅读在感知环境、符号环境、社会环境中重塑听觉文化回归方式和路径,强调了传播的文化价值.
其他文献
地理科学专业是培养地理方向师范生的重要载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重课堂轻实践、实践内容与应用脱钩、实践环节课程思政缺失等问题,本文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北部湾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例,从调整理论课程结构释放实践学分,优化“三个类型、四种课程群、五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无人机+SPOC”信息化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析.
野外实习是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发挥着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之间的纽带作用,在野外实习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本文以安徽理工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在构建地质地理野外实习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淮南地区的地质、地理文化背景,因地制宜提取了哲学思维、职业责任、工匠精神、生态文明、爱国主义、文化自信六个方面的育人元素.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合理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达到“同向同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广播媒介已经进行了多次转型尝试,听觉本位回归应当成为其当下的主流趋势,这既是反思也是超越.本文认为,广播面向未来的创新与突围,需要在建构主体化场景、制造“听域共同体”与强化互动仪式场效应等层面有所作为,将自身改造成数字化时代具有网络传受逻辑的新型广播媒介.
广州广播电视台以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为契机,紧扣地域文化语言特点,挖掘本地区独特文化资源,以音频重构用户场景,以品牌IP构建新型传播力,打造以音频内容为主的花城FM融媒体平台,将内容和活动有机结合,走出具有区域文化特点的广播转型之路.
为解决地震波传播的野外观测在教学中无法实现、从而导致地震波理论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问题,基于“虚拟仿真助推实践教学”的理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课程教学团队搭建了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了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了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复杂三维模型的建立、网格化、观测系统设计以及地震波传播的模拟.实践表明,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可以提高学生对复杂的地震波传播问题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户思维就是围绕用户需求,把产品、服务做到极致.在各地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用户价值被不断发现、挖掘并驱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本文从树立用户思维、提升用户体验、创造用户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地方广电机构推进媒体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媒体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广播媒体迎来全新的发展空间,人们对广播的认知改变,广播的组织形态、声音的存续方式、媒体的经营模式、内容的生产力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媒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广播媒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被融媒体矩阵的复合式传播所取代,矩阵传播呈现出时空融合、感官延伸、关系网络推送等传播新偏向.本文认为,广播融媒体矩阵传播需要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推动智能化与数字化建设;注重用户导向型的内容生产,利用平台数据构建关系网络,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推动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协同联动,打造音频大生态.
本文基于广播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功能扩展,在对广播生产边界流变的检视中探究广播的听觉文化与情感价值,强调广播的创新始终应伴随着垂直化、视觉化、数字化和媒介化转型.
本文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出发,系统阐述地方广播电台建立广播融媒平台的战略目标、路口与路径,深入探讨跨地区融媒平台的可行性基础、可实践方向和协同创新展望,并结合南京广播“在城市”系列的新媒体实践,总结以跨地区融媒平台助力广播业协同创新的优势,这对于我国各级广播电台的融合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