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气囊内镜在未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eg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是指消化内镜检查阴性的不明来源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出血。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对58例怀疑小肠疾病患者施行了76例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1例为未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ERCP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短短几十年,现在已成为胰胆疾病重要的诊断治疗手段。对消化科医生来讲,ERCP是最富有挑战的技术。诊断性ERCP和治疗性ERCP是不可分割的,治疗性ERCP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单纯的诊断性ERCP,不能实施ENBD的情况下,单纯进行诊断性ERCP操作非常危险。
ERCP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在其基础上介入治疗是胆胰疾病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胰腺炎是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占ERCP术后并发症的50%左右。本文回顾性分析1989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我院行诊断和(或)治疗性ERCP的60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诊断及治疗性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相关技术层面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64岁。主诉大便不畅、间断性便秘3年,加重伴大便带血10余天。查体:生命征正常,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左下腹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余未见明显异常。肠镜检查:乙状结肠息肉,蒂长约15cm,似蚯蚓状覆在肠壁上,刺激头端,息肉收缩变形(图1)。病理:腺瘤性息肉。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发病范围较广,占恶性肿瘤的1%~2%,多发于皮肤,其次好发于眼,以及肛管直肠。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在临床上较少见,恶性度极高。我院从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收集的2651例结肠恶性肿瘤病例中,仅17例经病理证实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报道如下。
患者男,19岁,因吞入不锈钢镊子1把来我院治疗。患者自诉曾用棉线将镊子尖端绑扎。行胸腹部X线透视检查:中上腹部有一长约8Cirn的长条状低密度影,考虑上消化道金属异物。临床诊断:胃内金属异物。因胃内金属异物长度太长,胃镜下取出很困难,建议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但患者强烈要求胃镜下取出。胃镜治疗前交待病情并签署治疗同意书,常规术前准备,肌肉注射丁溴东莨菪碱20mg。
异物的摄入和食物团块的嵌塞是急诊消化内镜的常见原因,仅次于消化道出血。尽管大部分上消化道异物并不导致严重的临床事件或死亡,但在美国每年仍有约1500例患者死于该类事件。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国内外相继开展了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尖锐异物的处理一直都是临床上的难题,特别是位于食管上段者,由于此处内镜视野不清,患者反应大,因此操作上存在食管穿孔的风险,患者往往需行外科手术。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主办、烟台毓璜顶医院承办的“2009胆胰疾病内镜诊疗新技术论坛暨第四届烟台国际消化内镜演示会”于2009年8月1413至16日在烟台东方海天酒店成功召开。本次大会有600多名代表参会,其中包括来自美国、日本、香港、澳门的7名国际知名专家,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2—5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委员等众多
患者男,56岁。因反复上腹部胀闷不适2个月前来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胀闷不适,尤以饮酒后加重,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大便正常,未引起重视,未行治疗。但近1个月来患者自觉症状加重,
患者男性,72岁,1年前行食管中段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术后出现逐渐加重的吞咽困难,2个月前胃镜检查为吻合口狭窄,行探条扩张治疗,为再次扩张治疗来我院。胃镜距门齿30cm处见吻合口,直径约7mm。送入导丝,直径9min和11mm的萨氏硅胶扩张探条循导丝进入顺利,12.8mm的探条循导丝进入时有明显阻力感。
目的观察直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预防组在ERCP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及山莨菪碱各10mg,同时给予引哚美辛栓100mg塞肛;对照组在ERCP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及山莨菪碱各10mg。ERCP术前及术后6h、24h测定血清淀粉酶水平。结果比较预防组和对照组ERCP术后6h、24h血清淀